图说汉字(讲述汉字的故事)(精)

图说汉字(讲述汉字的故事)(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说词解字辞书研究中心... 编
图书标签:
  • 汉字
  • 文字学
  • 语言学
  • 文化
  • 历史
  • 科普
  • 图解
  • 汉字故事
  • 传统文化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语教学
ISBN:9787513813150
商品编码:29496465140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图说汉字(讲述汉字的故事)(精)
  • 作者:编者:说词解字辞书研究中心
  • 定价:80
  • 出版社:华语教学
  • ISBN号:9787513813150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03-01
  • 印刷时间:2018-02-01
  • 版次:1
  • 印次:2
  • 开本:32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1016
  • 字数:800千字

内容提要

说词解字辞书研究中心编著的《图说汉字:讲述 汉字的故事(精)》收录1000个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 ,为每个字的字源配置插图,并按每个字形体演变的 历史顺序依次列举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等五种字体,使读者对这些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一目了 然。汉字属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密切的 关系。本书通过剖析字形来阐述字义,首先对这个字 进行形体分析,然后指出字的本义,进而求索其引申 义、假借义。每个义项都以古诗文的例句为佐证。
     本书是一本汉字普及读物,图文并茂,深入浅出 ,富有趣味性。
    

目录

汉字的起源
神秘的甲骨文
钟鼎上的金文
书同文字——小篆
隶书: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从隶书到行书
正文
音序索引
笔画索引


《甲骨文的秘密:探寻汉字起源的古老密码》 引言:文明的曙光与最初的刻画 文字,是人类文明传承的基石,是思想得以固化的载体。在中华文明的漫长历史中,汉字以其独特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体系,屹立于世界文字之林数千年而不衰。然而,当我们拿起今天的方块字时,是否曾想过,这些精妙的符号最初是如何诞生的?它们是神启的灵感,还是漫长社会实践的结晶?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的时光隧道,回到那个没有成熟文字的蒙昧时代,深入探究汉字——这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的诞生、演变及其背后所蕴藏的古代世界观与思维方式。我们将不再关注那些已经成熟的、印刷体中的汉字形态,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它们最原始、最神秘的形态:甲骨文。 第一章:历史的迷雾与殷墟的召唤 我们的探索始于十九世纪末的河南安阳小屯村——被证实为商代晚期都城殷墟的所在地。在被发现之前,关于商朝的记载多存于模糊的史籍传说之中。直到那些刻满了神秘符号的兽骨和龟甲被挖掘出来,历史才得以重见天日。 本章将详细介绍甲骨文的发现过程,从最初被当作“龙骨”入药的民间传说,到王国维、罗振孙等先贤如何通过科学的考证,确认这些刻痕并非简单的占卜记录,而是成熟的文字系统。我们将重现考古学家们在洹水之畔挖掘历史的激动人心时刻,理解甲骨文对于证实商代信史的无可替代的价值。 第二章:刻在骨上的帝国意志:甲骨文的载体与内容 甲骨文并非随处可见的记录,它们是特定仪式——占卜——的产物。它们是商王与神灵、祖先沟通的媒介,是帝国政治、军事、农业和王室生活最直接的反映。 2.1 占卜仪式全景再现: 我们将详细解析商代的占卜流程。从选材(牛肩胛骨或龟甲)、书写(用朱砂或墨书写)、到最重要的“钻凿”过程,以制造用于灼烧的凹陷。理解了灼烧后产生的“兆”纹,才能真正明白为何这些文字会出现在这些特殊的载体上。 2.2 刻辞的种类与侧重: 甲骨文的刻辞并非杂乱无章,它们严格遵循占卜的“贞、问、验”结构。本章将分类阐述主要内容的侧重: 卜旬: 关于未来十日吉凶的预测。 卜事: 涉及祭祀、战争、农业收成、疾病、生育等具体国事与家事。特别是对重大战争(如伐X方)的记录,揭示了商代对外战争的规模和具体细节。 卜兆与验辞: 记录了占卜结果的应验情况,这是文字历史中罕见的“反馈机制”。 第三章:符号的初生:从图画到线条的蜕变 甲骨文是汉字发展历程中最古老、最接近“图画”的阶段。它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界最直观的认知。 3.1 具象的表述: 深入剖析甲骨文中那些具有高度象形特征的字例。例如,“日”、“月”、“山”、“水”、“人”、“马”等字,如何通过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实物的基本形态。我们将对比这些原始形态与现代汉字的演变轨迹,直观感受“线条化”的抽象过程。 3.2 抽象思维的萌芽: 象形字无法表达“上”、“下”、“一”、“二”等概念。本章将重点探讨指事字和会意字的起源。例如,“上”和“下”是如何通过基准线和标记点产生的;“休”(人靠着树)、“信”(人言为信)等会意组合,展示了古人如何通过并置概念来表达复杂的含义。 3.3 形声字的早期迹象: 尽管甲骨文的形声字比例远低于后世,但本章仍会搜集早期具有声旁雏形的字例,探讨汉字向更高效的表音符号体系迈进的最初尝试。 第四章:从卜辞到金文:书写工具与风格的演进 甲骨文之后,汉字的载体和书写工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直接影响了文字的形体结构。 4.1 刻刀与青铜的邂逅: 本章将转向周代的“金文”(钟鼎文)。从骨头上的尖锐刻痕到青铜器上铸刻或錾刻的浑厚线条,这种转变带来了怎样的书写美学?我们将分析金文笔画的圆润、粗重以及结构上的趋于稳定。 4.2 礼制与铭文的融合: 金文的记录内容与甲骨文相比,更侧重于宣扬王室的功德、分封的典礼、以及对祖先的追溯。它从私密的占卜记录,转变为公开的、具有政治教化意义的“礼器”铭文。通过对比特定的长篇铭文(如毛公鼎等),读者可以领略到西周王朝的政治哲学如何被铸刻在永恒的青铜之上。 第五章:文字背后的古老宇宙观 汉字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古代文化百科全书。 5.1 祖先崇拜与神权政治: 通过对甲骨文中“祖”、“妣”、“帝”、“王”等核心字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商代社会中血缘关系、祖先神灵与最高统治者权力之间的紧密联系。文字本身成为了维护王权合法性的工具。 5.2 天人合一的早期体现: 观察早期汉字对自然现象(风雨雷电、星辰日月)的描摹,可以洞察古人朴素的自然哲学。他们如何将天地万物纳入一个相互关联的体系,并通过文字符号来规范人类在其中的位置。 结语:穿越时空的对话 本书的终极目的,不是教会读者如何辨认每一个甲骨文字,而是引导读者理解:这些古老的符号是如何在文明的黎明时分,从一幅幅简略的图画,艰难而有序地演化成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成熟文字体系的。每一次对甲骨文的解读,都是一次与三千年前古人思想的直接对话。我们所看到的,是中华民族在面对未知世界时,所展现出的非凡的创造力与秩序建构的渴望。正是这些刻在甲骨上的密码,为我们构建起今天宏大而连续的文明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赞扬这本书所带来的“情感共鸣”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字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和生存智慧的微型史诗。作者在描述笔画的演变时,常常会引用一些极富画面感的词汇,使得那些静态的符号仿佛拥有了生命和呼吸。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被一种强烈的文化自豪感所触动,想象着我们的祖先在面对自然、面对生活时,是如何用这些简洁而富有哲理的符号去捕捉和记录世界的。这种情感上的连接,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温度和敬意。读完合上书本时,我不再仅仅是认识了一个个“字”,而是重新认识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这套文字系统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它让我对“传承”二字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评分

这本书在编排结构上的逻辑性,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它没有采用简单的字典式排列,而是基于某种内在的、进化的逻辑线索来组织内容,比如从最基础的“象形”到“指事”,再到后来的“会意”和“形声”,这种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顺应了人类学习语言的自然规律。这种结构上的精心设计,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天然的认知框架,新的知识点能够自然而然地嵌入到已有的理解体系中,构建起一个稳固的汉字知识网络。我发现,当我读完一个章节,再去回顾前一个章节时,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自己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俯瞰着汉字这棵参天大树的生长脉络。这种全局观的建立,是碎片化学习无法比拟的优势所在。

评分

这本《图说汉字(讲述汉字的故事)(精)》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封面到内页的纸张质感都透露着一种沉稳而又不失雅致的气息。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那种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文字内容,在视觉上获得了极大的舒展空间。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心的文物鉴赏,而不是简单的阅读。尤其是一些关键的字形演变图示,设计得极其清晰,线条流畅有力,即便是初次接触古文字的人,也能迅速捕捉到其间的脉络和变化规律。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体验感。我常常在傍晚时分,泡上一杯热茶,在柔和的台灯下,细细品味那些古老的笔画和结构,仿佛能触摸到汉字诞生之初的那些智慧火花。对于任何一个对书籍设计和排版有高要求的人来说,这本册子的外观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

从内容深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极为老道且平衡。它成功地在“通俗易懂”和“学术严谨”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一方面,它确保了对大众读者的友好性,避免了过多的专业术语和晦涩的考据,使得即便是零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而言,书中偶尔引用的甲骨文、金文的对比分析,以及对特定字形流变中关键转折点的精准把握,又显得相当专业和可靠。我感觉作者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这个字为什么是这样”,而是深入探讨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人们为什么必须将它塑造成这个样子”。这种对文化驱动力的探讨,让这本书的知识密度远超一般科普读物的水准,读起来让人感到既放松又充实,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角度。

评分

这本书在叙事手法上的创新性,可以说是颠覆了我对传统文化普及读物的刻板印象。它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学术性的说教口吻,而是像一位学识渊博又极具幽默感的老者,娓娓道来那些汉字背后的时代风云和生活场景。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讲故事”的能力,每一个字的起源都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被巧妙地嵌入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古代的社会习俗,甚至是先民的日常劳作之中。比如,当讲解某个与农业相关的字时,书中会穿插描述古代农耕的场景,让我们立刻就能体会到古人造字的实用性和智慧性。这种代入感非常强,使得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探险。读完后,我不仅记住了字形,更理解了字背后的“人情味儿”,这种深层次的连接感,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