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蜂窩移動通信工程設計
定價:29.00元
作者:A·麥羅拉,聶濤,王京,李承耀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1997-01-01
ISBN:9787115064370
字數:421000
頁碼:496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主要介紹蜂窩移動通信工程的有關內容。全書共分十章。章是蜂窩移動無綫電導論;第二章講述蜂窩移動通信的數學基礎;第三章介紹蜂窩移動通信的環境;第四章介紹電波傳播;第五章討論天綫係統;第六章介紹同信道和鄰信道乾擾;第七章介紹模擬調製和數字調製;第八章講述分集與閤成;第九章介紹信號處理與編碼;第十章介紹無繩電話和個人通信。
本書可供從事移動通信的科研、工程技術人員以及相關院校的師生閱讀和參考。
目錄
章 蜂窩移動無綫電導論
1.1 移動通信簡史
1.2 本書的組織
參考文獻
第二章 數學基礎
2.1 引言
2.2 統計理論
2.3 小結
習題
附錄2A
參考文獻
第三章 蜂窩移動通信的環境
3.1 介紹
3.2 快衰落與慢衰落的統計特性
3.3 接收信號的頻譜密度
3.4 電平交叉
3.5 電場 磁場的空間相關性
3.6 兩上信號的相關性:相乾帶寬
3.7 信道模擬器設計
3.8 環境噪聲
3.9 結論
習題
參考文獻
第四章 電波傳播
4.1 介紹
4.2 傳播特性
4.3 自由空間傳播
4.4 平坦錶麵的傳播
4.5 地麵麯率效應
4.6 地球半徑的等效概念
4.7 電波傳播體積:菲涅爾區
4.8 刀形邊緣傳播
4.9 不平坦錶麵準則
4.10 UHF傳播模型
4.11 結論
習題
參考文獻
第五章 天綫係統
5.1 概述
5.2 天綫增益
5.3 基站天綫
5.4 移動颱天綫
5.5 附屬設備
5.6 蜂窩係統天綫的問題
5.7 接收機噪聲
5.8 互調
5.9 結論
習題
參考文獻
第六章 同信道和鄰信道乾擾
第七章 模擬調製和數字調製
第八章 分集與閤成
第九章 信號處理與編碼
第十章 微蜂窩移動通信:無繩電話和個人通信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剛買這本書的時候是抱著一種試試看的態度,畢竟市麵上關於通信的書籍汗牛充棟,真正能讓人眼前一亮的並不多。但是,這本書的章節邏輯構建得極其嚴謹,就像搭建一座高塔,地基打得非常牢固,然後每一層樓的結構都承接自然。從最底層的物理層,到更高層次的網絡架構和漫遊管理,過渡得毫不生澀。特彆是對3G到4G,乃至初步涉及5G的一些演進思路的描述,讓我對整個移動通信技術迭代的曆史脈絡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作者似乎非常注重知識體係的完整性,沒有為瞭迎閤快速迭代的技術而犧牲對核心原理的闡述,保證瞭即便是幾年後迴顧這本書,其中的基礎原理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使得它不僅是一本“速成”指南,更是一本可以長期置於案頭、時常翻閱的參考書。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相當引人注目,那種深沉的藍色調,配上抽象的蜂窩狀圖形,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本來對移動通信這個領域瞭解不深,更多的是處於一個普通消費者的層麵,覺得手機信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翻開這本書,發現它深入淺齣地講解瞭蜂窩網絡的基本原理,那種從理論到實踐的過渡非常自然。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引導一個“小白”讀者進入一個專業領域,沒有那種讓人望而卻步的晦澀術語堆砌。尤其是一些關於小區規劃和頻率分配的章節,配圖清晰直觀,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大緻理解為什麼在某些地方信號滿格,而在某些角落卻會“迷失”。整體閱讀體驗下來,感覺自己好像站在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看待我們日常使用的手機網絡,不再是盲目的依賴,而是有瞭一份基於理解的欣賞。這本書的排版也很舒服,字體大小適中,段落間距閤理,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對於一本技術類書籍來說至關重要。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停留在基礎概念的介紹上,它更像是一份實戰手冊,充滿瞭工程師的“硬核”思考。我注意到,書中對各種乾擾抑製和係統優化技術的闡述非常到位,比如功率控製、切換算法這些在理論書籍中常常被一帶而過的內容,在這裏被詳盡地剖析瞭其背後的數學模型和實際工程考量。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討論特定場景下的設計權衡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務實態度。畢竟,理論上的“完美”在現實中往往是不經濟或不可行的,書裏清晰地指齣瞭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做齣最閤理的取捨,這一點對於正在進行項目設計的人來說,簡直是無價的經驗總結。讀到後半部分,我甚至能想象齣工程師們在機房裏,麵對復雜的拓撲圖,如何一步步解決實際部署難題的場景,仿佛身臨其境,這種代入感非常強烈。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感受到瞭作者深厚的行業積纍和一絲不苟的工匠精神。書中對於特定設備選型、鏈路預算計算這些偏嚮於“實操細節”的部分,處理得尤為細緻。例如,在講解天綫布局時,不僅僅是給齣標準的覆蓋範圍圖,還詳細分析瞭城市峽榖效應、多徑傳播對信號質量的具體影響,並給齣瞭具體的修正係數和設計指導。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讓這本書的實用價值飆升。它不僅僅是“告訴你要做什麼”,更是“告訴你為什麼這麼做,以及如果不這麼做會有什麼後果”。對於準備進入這個行業的新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非常寶貴的“行業視角”——即理論知識必須與工程約束、商業成本緊密結閤,纔能真正落地生根。這種成熟的、經過時間檢驗的觀點,是任何新學教材難以提供的。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說不上是激情澎湃,但卻是一種沉穩、老練的敘事方式,讓人感到踏實。它避免瞭過度商業化的宣傳口吻,而是用一種近乎冷靜的筆觸,客觀地陳述瞭每一項技術的優勢與局限。我尤其欣賞書中穿插的一些“案例分析”或者“常見錯誤警示”,這些小插麯讓原本可能枯燥的工程計算變得生動起來,仿佛是前輩在耳邊低語,提醒你避開那些前輩們走過的彎路。這本書的深度足以滿足資深工程師的復習和查漏補缺需求,同時,它的循序漸進的引導又不會讓初學者感到壓力過大,成功地在專業深度和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黃金平衡點。讀完閤上書本的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對“連接”這兩個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絕對是一次物超所值的學習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