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太极大家系列:李经梧传陈吴太极全械集 |
| 作者 | 王大勇 吕德和 梅墨生 |
| 定价 | 49.00元 |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 ISBN | 9787515407791 |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2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李经梧(1912~1997)为中国20世纪一代武术大师,太极拳家。他在武术上融吴式、陈式、杨式、孙式等四家太极功夫于一体,臻于化境。本书为《大道显隐——李经梧太极人生》(2007年版)、《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2010年版)的续篇,集中收入了李经梧学习并传授的陈式和吴式太极拳械的主要套路。内容有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炮捶),吴式太极拳、剑、刀,太极推手和太极杆,同时也收入了李经梧入室弟子、再传弟子名录。 |
| 作者简介 | |
| 吕德和,1955年生,李经梧先生入室弟子,在河北省总工会工人疗养院教授太极拳。现为秦皇岛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在德国、澳大利亚分别创办“德和国际太极拳学院”,多次在全国、省级太极拳比赛中获奖。出版有《传统陈吴太极拳械》。 王大勇,1942年生,1962年投帖拜从李经梧先生遍习太极拳械。曾出任河北省武术协会委员、秦皇岛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秦皇岛市太极拳研究会主席。其弟子多人多次在国际重大赛事中夺得,并有多人获评武术段位六段、七段。其业绩载入《中国太极拳大百科》等辞书。 梅墨生,1960年生,李经梧先生入室弟子,道家内丹学者胡海牙先生弟子。现为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武当百杰、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科学与养生委员会委员。中国武术七段。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供职于中国国家画院。编著有《大道显隐——李经梧太极人生》《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其业绩载入《中国太极拳大百科》等辞书。 李树峻, 1942年生,李经梧先生次子,幼承庭训。现为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武术七段。1958年和1962年曾两次获得北京市武术比赛太极拳冠军。退休前为618厂下属101厂厂长。 |
| 目录 | |
| 编者前言原序一王培生 |
| 编辑推荐 | |
| 集内功、技击推手、养生为一体;是道、武、医的结晶 收入李经梧入室弟子、再传弟子*名录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教授了具体的拳法招式。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研读其中关于“内功心法”的章节,那种对身体内部气机运行的描述,细致入微,逻辑严谨,完全不是那种空泛的口号式说辞。作者似乎将复杂的修炼过程,拆解成了读者可以理解和实践的步骤,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找到清晰的门径。特别是对一些关键要诀的注解,往往寥寥数语,却包含着极大的信息量,需要反复揣摩才能领会其精髓。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它不仅适合当前的习练者,更像是为后世武术研究者留下的宝贵财富,其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是等量齐观的。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在文字运用上展现出一种令人赞叹的驾驭能力。他能够将深奥的武术理论,用一种非常生动和富于画面感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描述某个特定动作的转换时,他引用的比喻贴切自然,让人仿佛能透过文字“看见”那个动作的运行轨迹。这种叙事风格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使得那些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过程变得引人入胜。而且,书中的许多段落充满了一种深沉的韵味,读起来让人心绪平和,如同静坐冥想一般。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融合了哲学思考和艺术表达的综合性读物。
评分我接触过不少关于传统武术的典籍,但像这本书这样,能够将历史渊源和现代实践完美融合的,实属罕见。它没有沉溺于过度的神化或故作玄虚,而是以一种近乎严谨的学术态度,去考证和梳理太极拳的发展脉络。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对照着书中的描述,反思自己多年来的练习误区。作者的论述逻辑性极强,层层递进,使得原本感觉有些模糊的“松柔”和“劲力”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对于希望深入理解太极拳“为什么”而不是仅仅学习“怎么做”的习练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其坚实的理论支撑。它拓宽了我对太极拳理解的边界。
评分这部书的排版和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很有分量。内页的纸张质感非常好,印刷清晰,图文并茂的部分尤其出色,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动作分解图,细节捕捉得非常到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时所采用的那种娓娓道来的语气,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亲口传授武学精要。书中对于太极拳的哲学思想的阐述,也远超一般的套路讲解,它深入到了“道”的层面,让人在习武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读起来不仅是学习拳法,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探索。尤其是一些关于传统武术家精神的描绘,令人肃然起敬,这种精神力量的传递,是其他很多武术书籍所缺乏的。
评分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对于“传承”二字的诠释是如此的厚重和负责任。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套拳架,更是传递了一种对武学道路的敬畏之心和对前人智慧的尊重。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力求忠实再现和阐发传统精髓的良苦用心。书中对于不同阶段练习者可能遇到的困惑,都做了前瞻性的提示和解答,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教学经验。读完后,我感觉对自己的武术生涯有了一个新的坐标定位,这本书无疑将成为我案头常备的参考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