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普大家--从竹蜻蜓到直升机——旋翼发展之路
定价:39.90元
作者:张德和,邱学军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50465842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由张德和和邱学军编著的《从竹蜻蜓到直升机——旋翼发展之路》瞄准世界直升机发展前沿,紧贴局部战争和非军事行动直升机运用的实际,语言精练,主题突出,集知识、科普和学术于一体,将可读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极适合广大部队官兵和军事爱好者阅读与收藏。
内容提要
《从竹蜻蜓到直升机一一旋翼发展之路》一书共分为探索篇、发展篇、运用篇和未来篇四章。本书以直升机为主线,探索了直升机的起源,阐述了直升机成长的艰难历程,展现了当代直升机的风貌,描绘了直升机在现代战争中的运用,展望了直升机美好的未来。
目录
探索篇
飞天梦幻
首天先河
不懈追求
短暂腾空
震惊世界
破*成蝶
发展篇
“参军”岁月
发展历程
四代同堂
家庭列传
世纪之
运用篇
空中攻击
勤务支援
机降作战
特种作战
未来篇
材料应用更新
机动速度更快
有效载量更大
航电系统先进
生存能力更强
隐身手段更高
火力打击更精
作者介绍
张德和
总参陆航研究所研究员,大校军衔。科普作家、中国航空协会高级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军事国防协会会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特约评论员。长期从事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和战术技术研究,完成全军重大课题十余项,有多项成果获奖,其中军队科学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军事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航空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l项。多次参加《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撰写,著有《陆军航空兵作战运用研究》、《现代战争中的直升机》、《垂直极限一一纵谈当代军用直升机》和《铁翼雄风一一直升机与现代战争》等,撰写有大量学术论文,被多家报刊聘为撰稿人,发表文章500多篇,400多万字,有多篇获奖或被有关报刊转载,其中获全国论文一等奖l篇,全军论文二等奖2篇,省部级科研成果论文三等奖和军事理论研究成果三等奖8篇。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机械结构和传动系统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科普大家--从竹蜻蜓到直升机——旋翼发展之路》简直是一场视觉和智力的盛宴。张德和和邱学军两位作者,用极其详尽的笔触,为我们揭示了旋翼飞行器内部复杂而精密的机械构造。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齿轮”、“连杆”、“万向节”等关键机械部件的解析。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旋翼,并且实现对旋翼角度和转速的精确控制,这些内容在书中被清晰地展现出来。我对手动操作的机械模型很着迷,而书中对早期旋翼控制系统的描述,就像是在展现一个精巧的机械玩具。例如,某个旋翼的设计,需要通过一套复杂的连杆机构来调整叶片的迎角,以实现升力的变化。这种纯机械的智慧,让我感到惊叹。我更对书中对“材料学”在旋翼发展中的作用的探讨印象深刻。从最初的木材和帆布,到后来的合金和复合材料,材料的进步直接推动了旋翼性能的提升。书中对不同材料在强度、重量和耐用性方面的权衡,也让我对工程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飞行器,更是关于机械工程的奥秘,它让我看到了人类如何将抽象的物理原理,转化为精密、可靠的机械系统。它是一本能够激发读者对机械世界产生无限探索欲的优秀科普读物。
评分作为一名对自然界生物力学运作方式极其着迷的读者,这本书《科普大家--从竹蜻蜓到直升机——旋翼发展之路》简直是给了我太多的惊喜。我一直认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往往是对自然界神奇设计的模仿和升华。书中从最原始的“竹蜻蜓”开始,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由自然界启发的飞行器设计世界。我特别着迷于作者张德和和邱学军对于昆虫飞行机制的解读,比如蜻蜓翅膀独特的拍打方式和角度变化,是如何实现精准的悬停和快速的转向。这些细节在书中被剖析得淋漓尽致,配合着精细的图示,让我仿佛能亲眼看到那些微小的翅膀如何在空气中创造奇迹。然后,书里又将这种自然界的灵感,一步步地引向了人类机械的发明。从早期模仿鸟类扑翼的尝试,到后来发现旋转的叶片更有效率,这个转变过程的逻辑和历史背景被清晰地呈现出来。我非常赞赏作者们对“升力”这个概念的反复强调和不同角度的阐释,他们不仅仅是用物理公式来解释,更是结合了视觉化的模型和比喻,让即使是对空气动力学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理解。书中对不同时期旋翼技术的演变,比如单旋翼、共轴双旋翼、串列双旋翼等布局的介绍,也让我了解到,为了解决稳定性、操控性和载重等问题,人类付出了多少智慧和努力。尤其是一些早期旋翼设计中的“反直觉”之处,比如某些螺旋桨的旋转方向和叶片角度,作者们都进行了非常有趣的解释,揭示了其中隐藏的科学道理。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类在模仿自然、改造自然、最终创造出强大飞行器过程中的智慧火花,是一种将科学、工程与自然之美完美结合的读物。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改变人类出行方式的发明特别着迷,而《科普大家--从竹蜻蜓到直升机——旋翼发展之路》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了旋翼飞行器是如何一步步改变我们对空间的认知。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可能只觉得直升机是一种很酷的交通工具,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背后漫长的探索过程。张德和和邱学军两位作者,将我们带回了那个没有飞机的时代,讲述了人们如何从模仿鸟类,到尝试利用风力,再到最终依靠机械的力量来克服重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垂直起降”这个概念的描绘。它不像固定翼飞机那样需要跑道,而是可以从任何地方起飞和降落,这种自由度,在当时是多么令人难以置信的突破。书中对早期垂直起降飞行器设计的探讨,虽然充满了失败和挫折,但却展现了人类挑战极限的勇气。我更是被那些在极端环境下进行飞行试验的工程师们的精神所感动,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只为验证一个理论,或者改进一个设计。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旋翼飞行器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从军事侦察,到医疗救援,再到海上石油平台的运输,它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征服天空、拓展生存空间的历史画卷。它让我看到了科技进步如何真正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
评分我一直对科技发展史,尤其是那些颠覆性技术的诞生过程很感兴趣。这本《科普大家--从竹蜻蜓到直升机——旋翼发展之路》正好满足了我的这个愿望,它不仅仅讲述了旋翼飞行器从无到有的过程,更展现了人类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思维转变和技术革新。张德和和邱学军两位作者的叙述非常富有条理,他们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从最直观的“竹蜻蜓”这个玩具入手,勾勒出了旋转产生升力的基本概念。然后,他们循序渐进地将我们带入了更加复杂的领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早期飞行器设计者们“试错”过程的描绘,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失败案例,比如某位先驱者试图用蒸汽机驱动的巨大螺旋桨,最终因为重量问题而一败涂地,这些故事都充满了戏剧性,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每一次成功都不是偶然,而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的经验之上。书中对不同时期旋翼设计理念的对比也非常精彩,例如,早期人们更倾向于将螺旋桨看作是“空中螺丝”,试图通过旋转来“钻”入空气,而后来随着空气动力学的发展,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叶片翼型的重要性。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在书中得到了非常细致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控制”这个概念的深入探讨,旋翼飞行器之所以复杂,除了产生升力,更重要的是如何精确地控制它在空中的姿态。从最初的简单控制系统,到后来引入变距、变轴等复杂的控制技术,每一步的进步都极大地拓展了旋翼飞行器的应用范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技进步的驱动力,不仅仅是理论的突破,更是工程实践中的不断优化和创新。它是一本能够激发人思考,并且让人充满敬畏感的优秀科普读物。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看似微小却能引发巨大改变的发明充满敬意,而《科普大家--从竹蜻蜓到直升机——旋翼发展之路》这本书,正好描绘了这样一段非凡的历程。张德和和邱学军两位作者,将我们带回了人类对飞行的最初幻想,从简单的“竹蜻蜓”开始,循序渐进地展现了旋翼技术是如何一步步演化。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能量转换”的探讨。从最初的风力,到人力,再到内燃机,然后是喷气发动机,每一次能量来源的改变,都极大地拓展了旋翼飞行器的能力。书中对不同发动机类型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旋翼飞行器上的应用,进行了非常生动的描述。我更是被书中那些“以小博大”的创新思路所打动。例如,通过巧妙的叶片设计和旋转速度的控制,一个相对较小的旋翼,就能产生足以支撑整个飞行器的巨大升力。这种对物理原理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模块化设计”在旋翼飞行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最初的整体式设计,到后来将旋翼、发动机、传动系统等部件进行模块化,再到整体的装配和维护,这种工程思想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旋翼飞行器的生产效率和可维护性。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关于智慧、创新和不懈追求的史诗,它让我看到了人类如何从最简单的机械玩具,发展出能够改变世界的复杂飞行器。它是一本能够启发读者思考,并且激发对科技进步的热情的优秀读物。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难题的创新故事特别感兴趣,而《科普大家--从竹蜻蜓到直升机——旋翼发展之路》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关于解决复杂工程难题的生动教材。张德和和邱学军两位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将旋翼技术的发展过程,变成了一系列挑战与突破的故事。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书中对早期直升机设计中“反扭矩”问题的描述。简单来说,就是当旋翼旋转时,机身会产生一个反方向的扭转力,这使得飞机很难稳定飞行。作者们详细介绍了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最初的两个反向旋转的旋翼,再到后来更高效的尾桨设计。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工程思维,以及工程师们为了克服一个技术瓶颈所付出的艰辛努力,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权衡”和“取舍”的探讨。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在效率、成本、安全性、稳定性之间进行权衡。书中通过对不同时期旋翼设计方案的对比,让我看到了这种“权衡”的艺术。例如,早期的旋翼叶片设计为了追求效率,可能会牺牲一些强度,而现代的叶片则会在材料、结构和空气动力学之间取得一个更精妙的平衡。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旋翼,更是关于工程思维的精髓,它让我认识到,伟大的工程成就,往往是无数工程师们在无数次尝试和失败中,一点点打磨出来的。它是一本能够激发读者对工程领域产生浓厚兴趣的优秀读物。
评分作为一名对物理学和工程学交叉领域情有独钟的读者,这本书《科普大家--从竹蜻蜓到直升机——旋翼发展之路》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视角。张德和和邱学军两位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物理原理,而是巧妙地将它们融入到了旋翼发展的历史叙事之中。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牛顿第三定律”在旋翼飞行器设计中的应用的阐释。当旋翼向下推空气时,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空气就会给旋翼一个向上的推力,这就是升力的基本来源。书中通过生动的图示和形象的比喻,将这一物理学原理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更深入地了解到,旋翼的设计不仅仅是关于“转”,更是关于如何“推”以及如何“推得巧”。书中对“翼型”理论的详细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什么现代飞机和直升机的旋翼叶片都不是简单的平面,而是具有特殊的弯曲形状。这种翼型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空气的流动,产生更强的升力,并且降低阻力。这种对物理学原理的深刻理解,是如何转化为实际工程应用的,在书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我非常赞赏作者们对“空气动力学”这个概念的反复提及和深入剖析,它贯穿了整个旋翼发展史,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离不开对空气动力学理解的深化。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理论是如何指导工程实践,并且最终造就了人类飞行的梦想。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代发明和古代技术充满好奇心的读者,这本书《科普大家--从竹蜻蜓到直升机——旋翼发展之路》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早期机械文明的新认知。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竹蜻蜓”这种玩具赞叹不已,它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深刻的物理原理。张德和和邱学军两位作者在这本书中,不仅仅停留于介绍竹蜻蜓本身,而是将它上升到了旋翼发展史的开端。他们通过对古代典籍的梳理和对古代机械原理的解读,为我们展现了人类早期对旋转升力的探索。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龙骨”和“扇叶”这些古代装置的详细描述,它们虽然与现代的旋翼飞行器相去甚远,但却孕育了“旋转”这一关键的飞行要素。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古代关于飞行器的猜想和构想,虽然许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但却体现了古人对天空的向往和对机械力量的初步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将这些古代发明与后来的西方航空技术发展进行对比,这种跨文化、跨时代的比较,让我看到了人类智慧的共通性,以及不同文明在探索同一问题时所展现出的独特路径。书中对早期西方航空先驱者的介绍也十分精彩,比如那些痴迷于制作能够模仿蝙萨鸟扑翼的机械装置的工程师们,他们的执着和创造力令人动容。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所谓的“现代科技”,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深深植根于人类悠久的历史和无数先辈的智慧积累之中。它是一本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古代文明,并且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的宝贵读物。
评分这部《科普大家--从竹蜻蜓到直升机——旋翼发展之路》简直是为我这样的机械迷量身打造的!我一直对各种动力装置和机械传动系统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将旋翼这个核心概念,从最基础的物理原理,一直剖析到现代直升机的复杂结构,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张德和和邱学军在这方面无疑是专家,他们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升力、推力、阻力、重力这四种基本力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过不同角度和转速的旋翼来控制这些力。尤其是关于螺旋桨叶片形状的设计,书中花了很多篇幅来讲解,从最简单的平面叶片,到后来出现的翼型叶片,每一步的改进都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知识的飞跃。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兆赫兹”效应的探讨,虽然这个词听起来很现代,但它其实指的是早期一些飞行器在高速旋转时产生的某种不确定性和共振现象,作者们将其与后来的稳定翼设计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一个清晰的技术演进脉络。书中对不同时期代表性旋翼飞行器的介绍也非常到位,从最初的达芬奇手稿里的“空气螺旋”,到后来的恩斯特·海因克尔的“螺旋桨飞机”,再到肖特博士和西科斯基的直升机,每一个阶段的突破都详细地描述了当时的背景、遇到的技术难题以及解决办法。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每一个关键技术突破的“故事化”呈现,比如某位工程师在解决叶片颤振问题时是如何通过精密的计算和反复的模型测试,最终找到了那个关键的设计点。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对工程美学的赞颂。
评分作为一个对航空史和机械原理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名为《科普大家--从竹蜻蜓到直升机——旋翼发展之路》的书,作者是张德和与邱学军。这本书就像一个时间胶囊,带领我穿越了人类对飞翔最原始的渴望,直至今天令人惊叹的旋翼飞行器。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克服重力、在空中盘旋的机器着迷,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背后科学原理和历史演进的探索欲。它不仅仅是关于飞机,更是一场关于智慧、创新与不懈追求的旅程。从古老神话中描绘的飞行梦想,到早期工匠们对自然界飞行生物的模仿,再到后来科学家们严谨的计算和实验,作者们用生动且严谨的语言,将一个个枯燥的理论和复杂的机械结构,转化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早期飞行器设计思路的详细阐述,那些充满想象力却又受限于当时技术条件的尝试,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也展现了人类在面对未知时的勇气。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先驱者们在简陋的工作坊里,挥洒汗水,一次次地失败,又一次次地重新站起来,他们的执着和热情,穿越时空,感染着我。书中的插图和模型图也十分精美,帮助我直观地理解了各种旋翼机构的原理,比如那些早期的螺旋桨设计,是如何通过旋转产生升力,以及它们与风力、空气动力学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与毅力的史诗,它提醒着我们,伟大的发明往往源于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未知的不懈探索,而每一个看似简单却又伟大的成就背后,都隐藏着无数次的尝试与磨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