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教育心理学:为了学和教的心理学
定价:28.00元
作者:林海亮,杨光海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303148868
字数:
页码:33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教育心理学:为了学和教的心理学》由绪论、学生心理、学习理论、班级心理、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等部分组成,以丰富多彩的体例形式系统地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新研究成果,并结合大量案例阐释了这些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本书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心理学的教材,也可作为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的教材,以及教育科研人员的参考资料。
目录
绪论
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分期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方法
章 学生心理与发展
节 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什么是心理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特性
三、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节 学生心理发展历程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 学生群体心理
一、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
二、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三、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第二章 学生差异心理
节 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
一、智力的一般问题
二、智力因素的差异
三、智力的早期开发
第二节 非智力因素的差异
一、学习动机的差异
二、学习兴趣的差异
三、情绪、情感的差异
四、气质的差异
五、性格的差异
第三节 特殊儿童的心理
一、什么是特殊儿童
二、特殊儿童的类型和心理
三、特殊儿童的教育
第三章 学习动机
节 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三、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一、强化动机理论
二、归因动机理论
三、成就动机理论
四、自我效能理论
五、需要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激发和维持外部动机的措施
二、激发与维持内在动机的措施
第四章 学生学习策略
节 学习策略概述
一、学习策略含义
二、学习策略的特点
第二节 学习策略的成分和类型
一、学习主体与学习策略
二、学习类型和学习策略
三、学习策略的种类
第三节 学习策略的教学
一、教师指导式或团体辅导式
二、书本式或手册式
三、规程化训练(基本技能的训练):PQ4R阅读策略
第五章 问题解决与学生学习
节 问题解决概述
一、问题解决的概念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三、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问题解决与学习
一、问题解决能力的一般原理
二、让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常规步骤
三、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一般措施
四、学科教学中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措施
第六章 创造思维
节 创造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创造思维
二、创造思维的特点
三、创造思维的科学研究史
第二节 创造过程
一、创造的结构
二、创造活动的过程
第三节 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创造能力的影响因素
二、创造能力的培养
第七章 有效教学设计
节 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一、教学设计的意义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三、教学设计的特点
四、教学设计与心理学的关系
第二节 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一、提高学习者分析的有效性
二、提高教学目标分析的有效性
三、提高组织学习内容的有效性
四、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第八章 课堂管理心理学
节 课堂管理概述
一、课堂管理的相关概念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
三、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
四、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一、课堂凝聚力的加强
二、课堂气氛的营造
三、课堂纪律的维护
四、课堂结构的设置
五、问题行为的处理
六、教师的自我控制
第九章 班集体建设
节 班集体建设概述
一、确立班集体建设的目标
二、建立班级组织结构
三、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二节 提高班集体建设的有效性
一、制订班集体建设目标的方法
二、选拔和培养班干部
三、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四、有计划地开展班级活动
第十章 班级活动
节 班级活动概述
一、班级活动的概念
二、班级活动的意义
三、班级活动的类型
四、班级活动的原则
第二节 提高班级活动的有效性
一、提高班级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二、提高班级活动准备的有效性
三、提高班级活动实施的有效性
四、提高班级活动评估的有效性
第十一章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256
节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科学的健康观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节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途径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途径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途径
第十二章 教师专业发展
节 教师专业发展概述
一、职业与专业
二、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化
三、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第十三章 教师心理健康
节 教师心理健康概述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三、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四、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第二节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社会层面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
二、学校层面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
三、个人层面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教育心理学:为了学和教的心理学》让我最大的收获之一,是对“学习”这个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学会一门知识或者一项技能,就是机械地记忆和重复,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它涉及到认知、情感、社会等多个层面。书中关于“认知负荷”的理论,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觉得信息太多太杂反而学不好,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分解来优化学习效率。此外,书中关于“元认知”的讲解,更是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我们不仅要学会学习,更要学会“认识自己的学习”。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比如我是否过于依赖死记硬背,是否缺乏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调整。
评分我最近读完一本名叫《教育心理学:为了学和教的心理学》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学术,但它带给我的启发却是实实在在的。一开始,我以为这本书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和复杂的实验数据,但事实并非如此。作者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教学场景中。比如,书中关于动机的部分,我尤其印象深刻。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奖励和惩罚”这种浅层理解,而是深入探讨了内在动机的重要性,比如成就感、好奇心和自主性。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学习新事物的方式。我过去常常因为外界的评价或者必须完成的任务而学习,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尝试去发现学习过程本身带来的乐趣,去探究知识背后的原因,这种内在驱动力带来的学习效率和持久性是完全不同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初次接触教育心理学的人也能轻松理解。作者在行文中展现了一种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和对学习者成长的深切关怀。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教师效能感”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关于教学技巧,更是关于教师的自我认知和信念。书中提到了很多如何增强教师自信心、应对职业倦怠的方法,这对于我这样一名刚刚踏入教育行业的新手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教学反思,努力从每一次课堂中汲取经验,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并且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相信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能够为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
评分总的来说,《教育心理学:为了学和教的心理学》是一本我非常乐于推荐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者和心理学家,在耐心细致地与你分享他们的智慧和见解。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方法和启示。书中的很多观点,我都已经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进行了尝试,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项目时,我开始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而不是仅仅看最终的成果。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本质是激发人的潜能,而心理学正是帮助我们理解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工具。它帮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更积极、更有策略的参与者,去更好地理解和促进他人的学习与成长。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十分巧妙,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每一章都以生动的故事或者案例开头,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随后,作者会循序渐进地解释相关的心理学原理,并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和建议。我特别喜欢关于学习障碍那一部分的讨论,它打破了我之前对某些学生的刻板印象,让我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挑战,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而不是简单的标签。书中介绍的一些差异化教学方法,例如针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设计教学活动,或者利用技术手段辅助学习,都为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思路。我甚至开始在和朋友交流育儿经验时,不自觉地运用书中的一些观点,比如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