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画识童心:儿童绘画心理解析978752011396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徐静茹

看画识童心:儿童绘画心理解析978752011396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徐静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静茹 著
图书标签:
  • 儿童绘画
  • 儿童心理学
  • 绘画心理学
  • 心理分析
  • 教育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 亲子关系
  • 图画分析
  • 徐静茹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3960
商品编码:2952712542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看画识童心:儿童绘画心理解析
作者 徐静茹
定价 58.00元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20113960
出版日期 2018-0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绘画解析的工具书,把孩子的心理呼唤以及天赋密码翻译给成人。同时,书中记录了大量通过绘画建立起自信、修复心灵创伤的儿童的成功疗愈案例,并配有300余副儿童绘画作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很多案例跟踪长达十年之久。书中还介绍了孩子各生理和心理期、各种感官优势在绘画上的表现特征,帮助学画、艺考家长更好地识别孩子的天赋,开发优势智能,让他们成为*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
徐静茹,深圳绘本画家,漫画人,绘本《年轻的证据》曾获得过2005年金龙奖金奖,曾出版绘本《年轻的证据》《寻梦园》等。从事艺术教育和绘画心理学十余年

   目录
001/序:梁宏达、慕容引刀、朱森林、老猫
010/前言 : 我的故事
023/儿童绘画心理学概论
025/  什么是绘画疗愈
029/绘画为何能解读孩子的心?
031/  解读原理
035/  画中的集体无意识
040/  孩子的画在说什么?
047/绘画为何能疗愈?
049/  开启右脑的钥匙
052/  何为疗愈?
054/  疗愈的几个阶段
063/  创伤的馈赠
064/  孩子是自己好的疗愈师
067/怎样做一个儿童绘画疗愈师
069/  疗愈师的职业素养
071/  如何接纳
081/  解读须知
089/  什么样的画适合解读?
091/  漫画是绘画语言的“新语种”
095/解读手册
097/  怎么看生命能量
100/  怎么看持续力和爆发力
101/  怎么看色彩
104/  怎么看形状
108/  怎么看布局
112/  怎么看人物
125/  怎么看情绪
129/  怎么看安全感
132/  怎么看攻击性
137/  怎么看创伤
140/  怎么看自我
142/  怎么看关系
148/  怎么看环境
157/成长时期在绘画中的表现
160/  口唇期和肛欲期
163/  涂鸦期(2~4岁)
164/  印象派时期(2~5岁)
166/  性蕾期(3岁左右)
168/  俄狄浦斯期(5~8岁)
169/  写实期(6岁以后)
170/  太阳笑脸期(6~10岁)
172/  男孩“狗不理期”(7~9岁)
173/  女孩公主情结期(5~12岁)
174/  同龄认同期(9~11岁)
175/  青春期(10~20岁)
179/从绘画中发现孩子的天赋
181/  感官优势
185/  发现天赋
227/  顺应天赋的洪流
239/  一些特殊的孩子
249/心理故事
251/  发现天性
263/  发现爱
278/  发现情绪
297/  发现安全感
306/  发现攻击性
309/  发现创伤
320/  疗愈故事
328/  发现关系
339/后 记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童年万花筒:成长中的色彩与情感》 一本关于孩子内心世界的探索之旅 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纯净、最充满想象力的存在。他们的世界,如同一个五彩斑斓的万花筒,每一次转动,都展现出不同的图案,映射着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而绘画,正是孩子表达内心世界最直接、最生动的语言。当稚嫩的笔触在纸上勾勒出奇思妙想,当跳跃的色彩传递着喜怒哀乐,我们是否真正听懂了孩子的心声?《童年万花筒:成长中的色彩与情感》将带领您走进一个由孩子视角构建的奇妙世界,深度解读他们在绘画中流露出的点滴情感、潜在需求与成长轨迹。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著作,而是一次充满温情的陪伴与对话。它不拘泥于宏大的理论体系,而是从孩子们日常的绘画作品出发,以细腻的观察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将那些隐藏在稚拙线条和鲜艳色彩背后的童年密码一一解锁。我们将一起审视那些看似随意涂鸦的图画,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我们将一同解读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故事,理解孩子是如何构建他们的精神世界的。 一、色彩的语言:情感的调色盘 颜色,是孩子们最直接的情感表达工具。红色,是热情洋溢的太阳,是愤怒的小火苗,还是渴望被爱的温暖拥抱?蓝色,是宁静的湖水,是淡淡的忧伤,还是对远方的憧憬?黄色,是快乐的金光,是好奇的探险,还是面对未知时的不安? 《童年万花筒》将深入解析不同色彩在儿童绘画中的象征意义。我们并非简单地将色彩与情绪一一对应,而是结合孩子的年龄、生活经历以及画面整体的氛围,来理解色彩所承载的情感信息。例如,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可能在绘画中偏爱使用大面积的蓝色和绿色,这可能不仅仅代表平静,也可能是一种寻求安全感和自我保护的信号。反之,一个平时活泼好动的孩子,如果突然在画面中大量使用暗色调,则可能暗示着情绪上的低落或压力。 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孩子们如何巧妙地运用色彩来表达他们的快乐、焦虑、恐惧、好奇、爱恋,甚至是他们难以启齿的烦恼。我们将学习如何从色彩的饱和度、明度、以及色彩的搭配方式中,捕捉到孩子情绪的细微变化。这不仅仅是关于“读懂”孩子的颜色,更是关于“理解”他们色彩背后的情感温度。 二、线条的律动:思维的轨迹 如果说色彩是情感的流淌,那么线条便是思维的舞动。粗犷有力的线条,可能代表着孩子旺盛的生命力与自信;细腻柔和的曲线,则可能诉说着他们的敏感与内敛。直线,是坚定与目标,还是僵化与束缚?弯曲的线条,是流畅与创造,还是犹豫与不安? 《童年万花筒》将关注孩子们笔下线条的特点。我们将探讨孩子们在不同发展阶段,线条所呈现出的典型特征,以及这些特征背后所反映的认知发展水平。例如,幼儿时期的涂鸦,是他们手部精细动作发展的初步体现,也是他们对空间和形状的最初探索。随着年龄增长,线条逐渐变得有方向、有目的,开始勾勒出具体的形象,这标志着他们思维的逻辑性与条理性在增强。 本书还将深入分析线条的力度、速度、以及线条的组织方式。一个画得“满”的画面,可能代表孩子内心的充实与活跃;一个画面“空旷”的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引导。我们还将探讨线条在表现物体形态、空间关系以及人物情感方面的作用,从中窥探孩子是如何构建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三、形象的构建:内心的映射 在儿童绘画中,人物、动物、场景等形象的构建,是孩子内心世界最直观的呈现。他们画出的“我”,是高大威猛还是矮小瘦弱?他们描绘的“家”,是温馨舒适还是充满疏离?他们幻想的“朋友”,是友善可爱还是充满威胁? 《童年万花筒》将聚焦于儿童绘画中形象的塑造。我们将解析孩子们在描绘人物时,对于五官、身体比例、以及表情的处理,是如何反映他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和情感投射。例如,一个孩子如果总是画出自己没有嘴巴的形象,这可能暗示着他有话不敢说,或者感到被忽视。一个孩子如果总是将自己画得比其他人高大,这可能是一种补偿心理,或者渴望被认可。 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孩子们对动物、植物、房屋等形象的描绘。这些非人物形象,往往也是孩子内心世界的“替身”,它们承载着孩子的情感寄托和象征意义。本书将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解读孩子如何通过这些形象来表达他们的喜好、恐惧、愿望以及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 四、主题的选择:关注的焦点 孩子选择绘画的主题,也透露着他们内心深处的关注点。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还是奇幻冒险的想象?是人际关系的纠葛,还是对未来世界的畅想? 《童年万花筒》将引导您关注孩子们绘画的主题选择。我们会探讨在不同年龄阶段,孩子们绘画主题的变化趋势,以及这些变化背后所反映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例如,幼儿时期,孩子可能更关注与自身相关的元素,如家人、玩具、宠物。而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开始对社会性话题、情感关系以及更广阔的世界产生兴趣。 本书还将分析孩子们在绘画主题中,是如何反映他们对家庭、学校、朋友以及社会环境的感受。一个孩子如果反复描绘战争或冲突的场景,这可能是在释放内心的压力或不安。一个孩子如果热衷于描绘英雄人物,这可能是在寻求力量或榜样。通过对主题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关注的焦点,从而给予他们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引导。 五、创意与想象:心灵的翅膀 儿童绘画最迷人的地方,莫过于那份天马行空的创意与无拘无束的想象。他们可以将平凡的事物赋予神奇的色彩,可以将不可能的场景变为现实。 《童年万花筒》将赞美与鼓励孩子的创意与想象力。我们不以成人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孩子的画作,而是珍视他们独特的视角和大胆的尝试。本书将展示孩子们如何运用夸张、变形、拟人等手法,来表达他们丰富的想象世界。我们将学习如何呵护和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在绘画中自由翱翔,勇敢探索。 本书也将探讨如何通过绘画,引导孩子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当孩子们在画面中遇到“难题”时,他们会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克服?当他们需要描绘一个虚构的世界时,他们会如何构建其独特的逻辑?这些过程,都是孩子心智发展的重要体现。 六、解读的艺术:倾听的智慧 理解儿童绘画,并非仅仅是“看”,更是“听”。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的绘画作品是他们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童年万花筒》将为您提供一套倾听孩子内心声音的“解读艺术”。我们鼓励您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欣赏孩子的作品,避免过早地给予评价或批评。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提问,引导孩子讲述他们的画作背后的故事。当孩子在绘画中流露出负面情绪时,我们如何给予恰当的回应和支持?当孩子展现出非凡的创意时,我们如何给予鼓励和肯定? 本书将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孩子在绘画过程中的投入、思考和表达,本身就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绘画,孩子学会了观察、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这些都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宝贵的财富。 结语 《童年万花筒:成长中的色彩与情感》希望成为您与孩子之间一座理解的桥梁。它将帮助您穿越孩子稚嫩的表象,走进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用色彩和线条诉说的语言。在每一次翻阅中,您或许会发现一些新的惊喜,一些被您忽略的细节,以及一些您从未想过的关于孩子成长的智慧。让我们一同在孩子的画作中,感受童年的纯真美好,理解成长的每一个瞬间,并以更智慧、更有爱的方式,陪伴他们一同探索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看画识童心》的印象,便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本书仿佛是一位引路人,带领我进入了一个奇妙的心理世界。我一直认为,儿童绘画不仅仅是简单的涂鸦,而是孩子们与世界沟通的一种独特语言。然而,对于这种语言,我却常常感到无能为力,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这本书的出现,恰似一盏明灯,点亮了我探索儿童内心世界的道路。我期待着它能够揭示那些隐藏在色彩与线条背后的秘密,让我学会解读孩子们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画作,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成长烦恼以及那些闪烁着智慧的童年梦想。我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如何从一幅画中捕捉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如何通过绘画发现孩子潜在的天赋,甚至如何通过绘画来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困惑。这种期待,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位值得信赖的伙伴。

评分

对于《看画识童心》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它像是一扇通往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大门,而我手中正握着一把解锁的钥匙。我一直对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满了敬畏,也常常好奇,那些在画纸上挥洒的色彩和线条,究竟承载了孩子们怎样的故事和情感。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是欣赏他们画作的“好看”,而是能够真正“看懂”他们画作背后的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家,为我揭示儿童绘画中那些不易察觉的心理信号,让我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更准确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许,这本书还会教我如何通过绘画,引导孩子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如何帮助他们释放内心的压力,甚至如何发掘他们隐藏的天赋。这种期待,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端坐在一张舒适的沙发上,翻开一本充满智慧的书籍。虽然我还未深入阅读,但仅从书名《看画识童心》和出版信息,我便能预感到它蕴含的价值。我一直相信,孩子们的绘画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直接投射,里面藏着他们最真实的情感和最纯粹的幻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读懂”这些画作,如何从那些简单的笔触中,解读出孩子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恐惧与希望,他们的梦想与烦恼。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比如,当孩子画出某种特定颜色时,这可能意味着什么?当他们描绘某个特定事物时,又可能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暗示?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与孩子们沟通,理解他们的成长过程,那将是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帮助。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封面,第一个映入脑海的便是那份纯粹与宁静。封面上稚拙的笔触和鲜亮的色彩,仿佛一下子将人拉回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我一直对儿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想知道那些孩子们的画作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思考。这本书的标题《看画识童心》恰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那份渴望。我想,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或许能够窥见孩子们内心深处那些细腻的情感,理解他们用色彩和线条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甚至能从他们的画作中,重新审视自己曾经的童年。毕竟,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儿童绘画,无疑是解读这份财富的一把独特的钥匙。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我能真正学会“看画识童心”,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欣赏。这种期待,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也对即将开始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一份莫名的兴奋。

评分

这本《看画识童心》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便是它那种沉静而富有洞察力的气质。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翻阅,但仅从书的整体风格就能感受到一种专业而又不失温情的基调。想象一下,一本关于儿童绘画心理的书,应该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带着我们穿越时光,去理解那些稚嫩的心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帮助像我这样对儿童心理学有所涉猎但又非专业人士的读者,能够更科学、更深入地理解儿童绘画的意义。例如,书中会不会详细解析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绘画特征?又或者,是否会针对一些常见的绘画主题,如家庭、朋友、学校等,进行深入的心理学解读?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大量的儿童画作作为案例,并配以专业的分析,这样才能让理论变得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身边的孩子们,甚至是我自己的孩子(如果未来有机会),那将是一份无价的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