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时代正在改变:民主、市场与想象的权力
定价:36.00元
作者:张铁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495293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无论如何,走过1968年,走过1989年,走过2011年,从埃及到华尔街的抗议,人们还在继续寻求那个想象的乌托邦……没有人有乌托邦的答案。重要的是,对于这些问题,对于这场变革的方向以及明天的具体样貌,每一个人都将是关键的参与者,都会是时代的改变者。
内容提要
在本书中,来自台湾的多面手评论家张铁志,以一贯的睿智理性的批判笔调,挑战既成的政治、商业与文化权力,强调个人抗争和参与对时代改变的作用与意义。本书包含两大部分。部分是有关台湾民主化历程及其当代问题的回顾与评论,尤其关注台湾公民社会成长的曲折与艰难,以参与者与研究者的视角厘清大陆对台湾转型的部分误读;第二部分将视野推向世界,既反思民主与市场的政治经济结构,也关注反叛文化与社会运动的结合,无处不在探问时代正怎样改变,以及我们如何可以改变这个时代。
目录
序 :观念的力量
自 序
上 部 台湾:寻找民主之路
台湾民主地图
1972 :台湾政治转型的起点
从保钓运动到校园民主
蒋经国是台湾民主的推手?
知识分子的启蒙之光
《当代》杂志与台湾当代思想之旅
台湾公民社会的成形与贫困
“党国资本主义”与台湾版的“国进民退”
崩世代与台湾社会的不平等
台湾族群政治的兴起与消退
的转型之路
真相与和解 :台湾转型正义的迟到
台湾的新公民运动
土地正义与绿色民主
灵魂的重量 :死刑与反死刑的斗争
台北花博的华丽与空虚
不敢正视历史伤痛的“百年论述”
夺回文化想象的权力
台湾公民素质从何而来
重探台湾民主转型
时代正在改变 :青年力量的崛起
下 部 民主与市场的反思
统治的转型如何可能?
新兴民主的停滞与逆转
扔向资本主义的石头 :
从 No Logo 到休克主义
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的矛盾
市场的道德界限
维基解密解开了什么
社会改变可以被网络“推”动吗?
占领华尔街与民主觉醒
从修伦港宣言到占领华尔街
阿拉伯之春打破了“资源诅咒”吗?
新加坡是民主国家吗?
乔治 奥威尔在缅甸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制止 KONY 的真实与虚伪
若你看得到,就仔细看
奥巴马带领美国进入后种族时代?
奥巴马时代 :国家与市场的新战役
哈维 米尔克与美国同志婚姻
思想如何改变世界?
欧文 克里斯托和美国新保守主义
文艺如何改变世界?
为什么害怕“小猫”?
革命在他方
作者介绍
张铁志:台湾政治与文化评论人,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候选人,在台湾、香港、大陆各主要媒体长期撰写专栏,现任香港《号外》杂志主编,著有《声音与愤怒》、《时代的噪音》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读完后,脑海中久久不能平静的,是那种关于“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究竟是如何运作的”的深层叩问。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尤其在剖析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结构时,展现出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的精准。他没有停留在表层的现象描述,而是深入到权力、资源分配以及文化话语权的生成机制中去,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进步”和“稳定”的理解。书中引用的案例横跨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理区域,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个案的结合,使得理论的探讨不至于空泛,而是充满了扎实的证据支撑。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想象的权力”这一概念的阐释,它揭示了社会共识是如何被构建、被维护,乃至是如何被悄无声息地操纵的。读罢此书,感觉自己像是被带到了一个高空平台,可以俯瞰整个社会机器的复杂齿轮是如何咬合在一起的,那种豁然开朗的震撼感,是近期阅读中少有的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政治哲学的书,更像是一份关于现代文明运行逻辑的深度说明书。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学识渊博但又带着点愤世嫉俗的智者进行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对话。文字的张力十足,行文流畅,但其间蕴含的批判性思考却如暗流般涌动,时不时就撞击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火花。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议题时的那种游刃有余,他不像某些学者那样热衷于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用非常清晰、甚至有些犀利的比喻将复杂的社会动态阐释得淋漓尽致。比如他谈到市场逻辑如何渗透到公共领域,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道德约束时,那种无奈而又清醒的语气,让我感同身受。它迫使读者去面对一个现实:我们所珍视的许多“自由”和“选择权”,可能正是在另一种更隐蔽的结构性限制下被重新定义。看完之后,我开始对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包装成“自然而然”的现象保持警惕,这是一种知识带来的负担,但也是一种成长的标志。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的著作。初读时,我可能只是被它庞大的信息量和严密的逻辑链条所吸引,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真正高明之处在于他搭建了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分析框架。他没有简单地将世界划分为“好人”与“坏人”,或者“对”与“错”,而是着力描绘出系统本身的惰性和自我强化机制。书中对信息流动的分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描绘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的“知识”是如何被淹没,而“叙事”又是如何凭借其情感穿透力占据主导地位的。这种对“认知战场”的描绘,让我对当下媒体环境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提供的工具箱,是用来解构复杂现实的,而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因此,它不是一本读完就能盖棺定论的书,而更像是一个持续提供思考源泉的智力伙伴。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充满挑战的,因为它不断地要求读者跳出自己舒适区的思维定势。作者对于“共识的形成”这一议题的解构,可以说是全书的精髓所在。他细致地分析了语言的异化过程,即词语的意义是如何在权力博弈中被掏空或重塑的。我原以为自己对社会运作的逻辑已有相当的认识,但这本书还是让我看到了许多自己思维盲区,尤其是关于“效率”与“正义”之间的永恒悖论,作者的论述提供了不同于主流叙事的新视角。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结构性不平等是如何通过看似公正的机制得以维系的。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许多新闻报道和政策宣传的解读都变得更加审慎和多维。它不提供廉价的希望,而是提供了一种清醒的力量,让我们在面对一个日益复杂且充满悖论的世界时,能够更有力地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评分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到一种久违的、被学术力量所震撼的愉悦。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那种将宏大的历史脉络与精微的社会心理学观察巧妙融合的叙事技巧,令人叹服。尤其是在探讨民主制度在面对全球化资本流动时的内在张力时,那种笔力千钧的论述,仿佛将读者直接拉入历史的现场,去感受那些决策背后的权衡与代价。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非常好,时而如大江东去,气势磅礴,时而又如溪流潺潺,关注到社会边缘的微小波动。对我个人而言,它拓宽了我理解“政治参与”的边界,不再仅仅局限于投票或抗议,而是延伸到日常的消费选择和文化品味的塑造之中。它成功地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宏观政治议题,拉回到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之中,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但这种指导是思想层面的,而非操作层面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