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联合国研究(第二辑)
定价:28.00元
作者:张贵洪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01244447
字数:280000
页码:27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联合国研究(2012\1总第2期)》是由复旦大学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办的联合国研究专业术书刊,宗旨是致力于推进对联合国的综合研究。《联合国研究》倡导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注重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的结合。适合从事联合国研究的学者、联合国等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人员、部门中从事与联合国工作相关的人员、各种非组织的工作人员等阅读。
目录
专稿
联合国与全球治理
联合国与文明对话
联合国与国际安全
论联合国在裁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防止扩散方面的作用
新时期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发展与中国的建设性参与
我们能修复联合国吗?
联合国外交
中国的联合国外交((2hina's UN Diplomacy)
韩国的联合国外交(UN Policy of South Korea:To Be or Not to Be?)
青年论坛
中国与联合国秘书长:关系变化与角色定位
联合国方案预算管理分析:基于结果导向的预算编制
从非自治领土到主权国家:联合国选举监督的源起与演变
对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思考
联合国资料
联合国训练与研究所
联合国文明联盟(United Nations Alliance of Civilizations)
秘书长未来五年的行动纲领
联合国研究
钻坚仰高四十年——对中国联合国研究的一项调研
联合国研究中文参考文献
会议综述
纪念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舍尔德逝世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国际视野与专业精神——2012中国国际公务员能力建设培训班综述
联合国文明联盟亚洲南太平洋磋商会议综述
征稿启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的初稿,我感到一种思维被不断激活的状态,仿佛脑海中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国际法和组织架构突然变得清晰、立体起来。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特点在于其极强的案例分析能力。它没有空泛地谈论“全球合作的必要性”,而是选取了近十年来联合国在人权保障、维和行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案例,进行了微观层面的解剖。例如,在分析某个地区冲突的调解失败时,作者不仅仅归咎于大国的阻挠,更深入探讨了维和部队的授权限制、地方政治派系的博弈,乃至文化差异对谈判结果的影响。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国际事务复杂性的认知。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批判性的精神,它没有盲目地歌颂联合国在促进和平方面的成就,而是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其在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盛行以及在面对强权时表现出的“软弱性”。这种既肯定其存在价值又直面其结构性缺陷的态度,才是一本优秀的专业书籍应有的风范。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终感觉是,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解码器”,让我们能够穿透国际新闻报道中那些充满外交辞令的表象,直抵联合国决策体系的核心。它并不回避讨论联合国在人权记录上的争议性问题,比如在某些敏感国家的人权监督机制失效的深层原因分析,着实令人深思。作者对国际法体系与联合国实践之间张力的探讨,尤其精彩,指出了现有国际公约在应对新兴的数字安全、太空治理等领域时所显现出的滞后性。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试图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发生”,并进而引导读者思考“未来应该如何改进”。对我个人而言,它已经超越了一本纯粹的研究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时代考察报告,其对未来全球治理图景的描摹,既充满对理想的坚持,也饱含对现实的审慎。
评分坦白讲,最初翻开《联合国研究(第二辑)》时,我预期它会是一本相对枯燥的教科书式综述,但事实证明我的预判是错误的。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很强,尤其是在描述重大历史事件对联合国职能转变的影响时,那种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交织在一起的张力,读起来令人屏息。书中对气候变化这一议题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变化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清晰地勾勒出从早期的环境会议到如今的巴黎协定这一复杂演变过程,以及联合国在其中所扮演的“催化剂”和“协调者”角色。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关注点仅仅集中在纽约总部,而是通过大量篇幅介绍了联合国驻地机构,例如在非洲、中东地区开展的实地工作,用真实的一线工作者的视角,佐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与局限性。这种自上而下的宏观战略分析与自下而上的微观实践报告的完美结合,使得整本书的论证立体而丰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体验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虽然是严肃的学术风格,但其内容的组织逻辑却展现出一种高超的驾驭能力。它似乎将联合国这个庞大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如秘书处、各专门机构、区域委员会等,一一拆解后,再用清晰的脉络重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我尤其留意了其中关于“预防外交”和“早期预警系统”构建的部分。作者似乎非常看重联合国从“事后干预”转向“事前预防”的转型,通过对近年来成功的斡旋案例的对比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这些建议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联合国预算、人员流动、以及成员国投入意愿等现实约束条件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对于任何一个长期关注国际发展援助或冲突解决领域的从业者来说,书中对资源分配效率的剖析,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重点。它教会我们,理想的国际治理需要建立在对现实资源禀赋的清醒认知之上。
评分这本名为《联合国研究(第二辑)》的书籍,从我拿到手开始,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一种内容上的厚重感。我一直对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联合国这个复杂而关键的国际组织是如何运作、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的。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对联合国历史的简单回顾,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内部机制的运行逻辑,以及在当今多极化世界格局下所面临的深刻变革。书中对安理会改革的讨论尤为引人入胜,作者细致地梳理了不同国家集团的诉求和立场,将其置于地缘政治的宏大背景下进行推演,让人不得不思考,一个建立在二战后国际秩序基础上的机构,如何才能适应21世纪的现实。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相关的国际条约和历史文献,以求更透彻地理解作者提出的每一个论点。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分析方法,对于希望真正理解联合国复杂性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资料。它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更像是一份严肃的学术研究报告,但其价值也正在于此,它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和前沿的观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