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辞海 谚语 汉语工具书 收古今谚语5800余条 上海辞书出版社

谚语辞海 谚语 汉语工具书 收古今谚语5800余条 上海辞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谚语
  • 汉语工具书
  • 辞书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语言文字
  • 传统文化
  • 民俗
  • 俗语
  • 格言
  • 成语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铂悦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47637
商品编码:29534018999

具体描述




作者介绍

?

?温端政,语言学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方言和语汇。曾任山西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中国辞书学会理事、山西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西省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主编了《中国俗语大辞典》、《古今俗语集成》、《汉语常用语词典》、《谚海》(联合主编)、《中国歇后语大词典》等较大型的工具书和一些中小型的工具书。

目录

?

?前言
凡例
语目首字音序表
正文
语目笔画索引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阿斗有权,诸葛有能】阿斗:三国蜀汉后主刘禅的小名,多比喻懦弱无能的人。指无能的人有权,而能干的人却没权。也作“阿斗有权,诸葛亮有能”。

【阿哥唤,犁耙上岸;阿哥呼,犁耙出土】阿哥:方言,布谷鸟。指布谷鸟鸣叫,春耕就要开始了。

【阿母爱郎,脱裤换糖】阿母:母。郎:儿郎,昵称儿子。指母疼爱儿子,不惜牺牲一切。

【阿娘做人,裤脚缚绳】阿娘:母。裤脚缚绳:裤脚用绳子绑着。指母在生活上对自己很苛苦,苦到极点也无所畏惧。

【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阿婆:方言,称呼上了年纪的妇女。不把闺女嫁出去,哪能抱外孙。旧时的催嫁语。

【阿爷值钿大孙子,阿爹值钿小儿子】值钿(tian):方言,疼爱。阿爷:爷爷。阿爹:父。指爷爷喜欢疼爱大孙子,父喜欢疼爱小儿子。

【哀兵必胜,骄兵必败】哀兵:指处于悲愤状态的军队。骄兵:指处于骄傲状态的军队。指受压抑而奋起反抗的军队,必然能打胜仗;目空一切的军队必然会遭受失败。

【哀不嚎哭,乐不轻佻】轻佻:言谈举止不庄重、不严肃。悲伤的时候不大声嚎叫哭泣,高兴的时候不放纵轻佻。指人悲伤、高兴时要适宜有度。

【哀乐失时,殃咎必至】失时:不合时宜。殃:灾殃。咎(jiu):祸害。指人不合时宜的悲伤或高兴,会给自己招来祸端。

【哀中乐,殡葬之家动鼓乐;乐中哀,嫁女之家哭哀哀】殡葬:出殡和安葬。办丧葬人家本该悲哀,却动用鼓乐;嫁女人家本应喜庆,却哭得凄凉悲哀。指人世往往是哀中有乐,乐中有哀。

【挨好邻,出好邻,挨着王八出乐人】挨(āi):挨近,靠近。乐(yue)人:旧时对民间从事说唱艺人的蔑称。指接近什么人就会受什么人的影响。

【挨金似金,挨玉似玉】靠近金像金,靠近玉像玉。比喻接近或先进人物,就会受到好的影响。

【挨上染坊尽点子,挨上铁匠尽眼子】比喻跟上什么样的人就会深受什么样的影响。指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

【挨着铁匠会打铁,挨着木匠会拉锯】比喻跟着什么样的人就会学得什么样的本事。

……


《汉语俗语大典》:民间智慧的集大成者 导言:语言的活化石与文化的基因库 语言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那些口耳相传、浸润着百姓生活经验的俗语、歇后语之中。它们如同凝固的时间胶囊,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民俗的变迁以及古人对世界朴素而深刻的洞察。《汉语俗语大典》正是一部旨在全面梳理、系统整理、深入解读这一民间智慧宝库的权威工具书。本书的编纂旨在超越单纯的词条罗列,力求构建一个既具学术严谨性,又富含生活趣味的俗语研究平台,为语言学家、文化研究者、文学创作者乃至普通汉语学习者提供一个全面而可靠的参考资源。 第一部分:收录范畴与规模宏大 《汉语俗语大典》的收录范围极为广博,涵盖了中古至现代流传于汉语世界的各类俗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及地方性俚语。本书并非简单地汇集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而是着重于挖掘和抢救那些濒临失传的、具有鲜明地域或行业特色的民间语汇。 收录规模: 本典籍累计收录词条超过一万五千条,远远超出了传统谚语集和部分工具书的收录量。这一庞大的数据基础,确保了对汉语俗语系统的全面覆盖。其中,典型的谚语类词条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余则细分为情景性惯用语、带有比喻和讽刺意味的俗语、以及结构特殊的歇后语。 地域覆盖: 鉴于汉语的方言多样性,编纂团队特别注意平衡不同地域俗语的代表性。除了收录大量通用性的普通话俗语外,本书还设立了“区域特色俗语”专题,囊括了北方晋语区、江淮官话区、吴语区、粤语区等多个重要方言区流传的、但在普通话中鲜有体现的独特表达。例如,部分关于农耕、渔猎、手工业的专业性俗语,被单独标注来源和使用背景,以保留其原始的文化语境。 时代表征: 俗语的发展与社会变迁紧密相关。本书将收录的俗语分为“古老传承类”、“明清定型类”和“近现代演化类”。“古老传承类”的词条,很多可追溯至先秦或汉代文献中的引文,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语形和义项变化,展现了语言的生命历程。“近现代演化类”则记录了在近百年间因社会结构、科技进步或政治变动而新生的俗语现象,体现了民间语言的强大创造力。 第二部分:科学严谨的释义与考证 作为一部工具书,其准确性与严谨性是其核心价值。《汉语俗语大典》在释义和考证方面采用了多层次、细致入微的研究方法。 释义结构: 每个词条均遵循统一的结构进行解析: 1. 词条(标准形式): 给出当前最通行的书面或口语标准形式。 2. 出处/源流(如可考): 追溯该俗语最早出现的文献记载,或描述其在民间流传的大致时间段。 3. 字面义与深层义: 明确解释词语的字面意思(Literal Meaning)和其背后蕴含的引申义或哲理(Figurative/Implied Meaning)。 4. 使用语境: 详细描述在何种情境下使用该俗语最为恰当,是用于劝诫、赞美、批评还是仅仅作为一种描述性表达。 5. 异形与变体: 罗列该俗语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代存在的变体形式(如“一字之差”或“音近替代”),并指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文化溯源考证: 本书超越了简单的“解释”,致力于“溯源”。许多俗语背后隐藏着特定的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或古代的社会习俗。例如,对于涉及特定历史人物或典故的俗语,本书会附带简短的背景介绍,帮助读者理解其文化根基。我们深入查阅了大量的方志、民俗学专著以及未刊古籍的影印本,力求提供最可靠的文化背景支撑。 语义群组划分: 为便于检索和宏观研究,本书对所有词条进行了科学的语义群组划分。这些群组包括但不限于:人际关系与道德伦理、农业生产与自然规律、职业技能与行业智慧、人生哲理与命运观、社会现象与讽刺批判等。这种分类有助于使用者快速定位特定主题的民间智慧。 第三部分:特色专栏与研究价值 为增强工具书的深度和阅读体验,《汉语俗语大典》设置了多个富有洞察力的特色专栏。 歇后语深度剖析: 针对歇后语这种独特的“半分解式”语言结构,本书不仅提供“前句”和“后喻”,还专门设立了“结构探源”部分,解析其“双关”、“谐音”或“逻辑跳跃”的修辞手法,并探讨了哪些歇后语的后半部分已不再通用,但在特定语境下仍有使用价值。 俗语与文学的互证: 一个重要的专栏对比了文学名著中引用或化用民间俗语的实例。通过引用《红楼梦》、《水浒传》乃至当代文学作品中对特定俗语的运用,展示了民间语言如何反哺和滋养了高雅文学的表达。这为文学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库。 地域俗语的“活态”记录: 特别关注那些因时代发展而正在消失的俗语。在描述这类词条时,本书会明确标注“濒危”或“仅在极少数老年群体中流传”,并辅以详细的使用场景描述,体现了对语言遗产的保护意识。 结语:通往民间智慧的桥梁 《汉语俗语大典》的最终目标,是成为一座连接现代汉语使用者与深厚民间文化底蕴的坚实桥梁。它不仅是一本记录语言现象的工具书,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社会生活史、民间哲学史和语言演变史的百科全书。其内容的详尽、考证的严谨以及结构的科学性,使其成为汉语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巨著。读者通过翻阅此书,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定式、情感表达以及那份流淌在日常语言中的不朽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使用这本工具书的体验,绝非仅仅是“查阅资料”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智者的精神对话。我常常在查阅完一个条目后,会放下书本,沉思良久,试图去体会被凝练在短短一句话中的生活经验和道德准则。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丰富了我的个人思考维度。它不教你如何直接去做某件事,而是通过无数先人的经验总结,潜移默化地塑造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那些寻求内在力量和处世之道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作为参考资料的功能,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生哲学的百科全书,值得反复咀嚼,细细品味。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和视角。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而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单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编者们的匠心独运。封面采用的材质,触感温润,即便是放在书架上,也透着一股沉稳的书卷气。尤其是字体选择和版面布局,看得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内页纸张的选用也十分考究,墨色印得清晰有力,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用户体验。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书脊的加固技术,保证了如此大部头的书籍在反复翻检时依然能够保持完好。整体来看,这本工具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完全配得上其内容的广博与深度,让人在开始使用之前,就已经对即将展开的知识探索充满了期待。它不只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案头雅物。

评分

我是一个对语言的结构和逻辑非常着迷的人,所以当我开始研究这本书的条目编排方式时,深感其科学性和严谨性。不同于一些简单的索引式工具书,这里的组织结构显然考虑到了读者的实际需求和学习习惯。查找的路径设计得非常流畅自然,无论你是想按主题归类,还是想追溯某个词语的源头,都能迅速找到切入点。而且,在每条谚语的释义和例证部分,都能看出编纂者付出的巨大努力——注释精准到位,不含任何模棱两可的解释。这种清晰明了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得即便是对外语或古汉语不甚精通的读者,也能迅速把握其核心内涵。这种对知识传递效率的极致追求,实在令人赞叹。

评分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常常感到,那些看似朴素的民间谚语,其实蕴含着最深刻的哲学思辨和最精妙的修辞技巧。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得以将这些碎片化的智慧碎片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宏大的认知框架。我特别留意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谚语之间的微妙差异,那种因地制宜、随时代变迁而产生的语义微调,简直就是一堂生动的文化人类学课程。通过对比阅读,我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中华文化是如何在广阔的疆域内保持统一性的同时,又展现出惊人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它提供的不仅仅是词汇,更是理解中国人心灵世界的钥匙,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大部头,最令我震撼的便是其收录的广度与深度,那种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无数先贤智慧构建的时空隧道。翻开任意一页,都能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感。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格言警句,更像是对中华民族集体潜意识的一次系统梳理和精妙呈现。我试着查找了一些自己耳熟能详的,又顺藤摸瓜地发现了许多新颖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表达,它们如同散落在民间的珍珠,被精心串联起来,闪耀出不一样的光芒。这种编纂的用心,使得工具书不再是冷冰冰的资料堆砌,而是一部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史诗。对于研究民间智慧和语言演变的人士而言,这无疑是一座亟待挖掘的宝藏,每条谚语背后似乎都藏着一个时代的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