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依恋三部曲分离 |
| 作 者: | 约翰鲍尔比 |
| 定价: | 78.00 |
| ISBN号: | 9787519232818 |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 开本: | 16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7-9-1 |
| 印刷日期: | 2017-9-1 |
| 编辑推荐 |
| 内容介绍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约翰?鲍尔比依恋理论系列的第二卷。本书主要探讨了婴幼儿与抚养者(主要是母)分离的种种情况对其造成的影响。子之间的分离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分离的时间长短、分离期间是否有稳定的替代照顾者以及母的态度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鲍尔比认为,某些形式的神经官能症和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要么是由于剥夺了母的照顾,要么是由于幼儿与母人物的关系存在断裂点。母人物的存在或者缺失本身对于决定幼儿的情绪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编辑推荐: 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被心理学界公认为20世纪子关系领域具有革命性的成就。 了解四种依恋类型,让孩子形成安全依恋。 帮助为人父母者理解孩子的分离焦虑。 ★名人推荐: 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研究关注母婴分离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希望这套书的出版能够让中国的父母重视儿童的早期养育,也期待这套书中的理念能够推动中国研究,能向大众普及相关的科学育儿的理念,增加大家对婴儿以及对母婴关系的理解。 ——易春丽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院讲师 阅读鲍尔比的系列书籍能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并重视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意义,虽然分离在这个快速的社会里显得稀松平常。 ——施琪嘉 武汉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 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席 |
| 作者介绍 |
| 约翰?鲍尔比是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母爱剥夺实验和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早年在剑桥大学攻读医学和心理学。1946—1972年以陆军精神病学家的身份长期在塔维斯托克诊所和人类关系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儿童和家庭精神病方面的医疗、教学和临床研究。他系统研究了母爱剥夺对人格发展的不良影响,提出了儿童对母的依恋理论。 |
| 目录 |
| 一部分 安全焦虑与困扰 一章人类悲伤的原型 002 第二章分离与丧失在精神病理学中的地位 026 第三章母在场或者母不在场时的行为表现:人类 035 第四章母在场或者母不在场时的行为表现: 非人类灵长类动物 062 第二部分 研究人类恐惧的行为学方法 第五章焦虑与恐惧理论的基本假设 084 第六章预示恐惧的行为 094 第七章唤起人类恐惧感的情境 104 第八章可引起动物恐惧的情境 131 第九章危险和安全的自然线索 145 第十章自然线索、文化线索,以及对危险的评估 159 第十一章合理化、错误归因和投射 179 第十二章对分离的恐惧 189 第三部分 对恐惧的敏感性的个体差异:焦虑型依恋 第十三章一些导致个体差异的变量 196 第十四章对于恐惧的敏感性以及依恋对象的可得性 209 第十五章焦虑型依恋及一些促成条件 219 第十六章“过度依赖”和溺爱理论 246 第十七章愤怒、焦虑和依恋 254 第十八章焦虑型依恋和儿童时期的“恐怖症” 266 第十九章焦虑型依恋和“广场恐怖症” 299 第二十章家庭背景的遗漏、压抑和弄虚作假 320 第二十一章安全依恋与自立的成长 329 第二十二章人格成长的路径 372 附 录 附录1分离焦虑:文献综述 380 附录2精神分析和进化论 400 附录3专业术语的问题 404 参考文献 409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我一直对育儿话题非常感兴趣,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这本书无疑是其中最让我触动的一本。它不像很多育儿书那样,只是罗列一些方法和技巧,而是从更深层次探讨了亲子关系的核心。作者的观点非常独到,他强调了“在一起”的意义,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存在,更是情感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交流。书中关于“安全型依恋”的描述,让我更加理解了为什么有些孩子在面对分离时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反应。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情感支持,是否在忙碌的生活中忽略了和孩子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这本书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不足,也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我更加有信心去成为一个更懂得如何去爱的父母。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考。我一直以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健康成长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爱。但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情感的连接和精神的滋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更为核心的角色。作者深刻地剖析了早期亲子关系对孩子一生发展的影响,从认知、情感、社交等多个维度进行了阐述。读到书中关于“内在工作模型”的章节时,我豁然开朗。原来,孩子是通过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构建起自己看待世界、看待他人的基本模式。如果这个模型是基于安全感和信任,那么孩子未来会更倾向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反之,则可能面临更多的挑战。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陪伴孩子,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陪伴,更是心灵上的深度连接,是高质量的、充满爱意的相处。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充满了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作者并没有居高临下地给出指令,而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他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临床案例,但解读起来却十分清晰明了,让人既信服又感动。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共情”的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父母如何通过共情来理解孩子的需求,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回应孩子的情绪。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容易被孩子情绪牵着走的父母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育儿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仅仅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是更关注于构建一个充满爱和理解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安全感中自由成长。
评分我最近在阅读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书籍,虽然我不是心理学专业人士,但这本书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即使是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作者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一些复杂的概念,比如将依恋关系比作孩子安全感的“基石”,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其重要性。书中还穿插了很多真实的案例故事,这些故事都非常感人,让我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关于孩子第一次去幼儿园的故事,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孩子在分离时的焦虑和不安,以及父母如何用爱和耐心去安抚和陪伴,最终帮助孩子建立起新的安全感。这样的叙述方式,让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禁反思起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模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爱不释手!封面采用了一种柔和的莫兰迪色调,搭配上烫金的标题,显得既有质感又不失温馨。纸张的触感也非常好,摸上去有种温润细腻的感觉,翻页的时候沙沙作响,充满了阅读的仪式感。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恰到好处,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每章的开头都有一些小插图,虽然不复杂,但却能恰如其分地烘托章节的主题,让阅读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我还在书的封底发现了一个二维码,扫描后竟然可以看到作者的生平介绍和一些相关讲座的视频链接,这对于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从内到外都充满了诚意和匠心的作品,光是拿到手里,就忍不住想要立刻沉浸其中,去探索它所蕴含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