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538170993 锁孔手术治疗颅内深部肿瘤和动脉瘤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薛洪利

9787538170993 锁孔手术治疗颅内深部肿瘤和动脉瘤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薛洪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薛洪利 著
图书标签:
  • 神经外科
  • 颅内肿瘤
  • 动脉瘤
  • 锁孔手术
  • 微创手术
  • 临床医学
  • 医学教材
  • 薛洪利
  •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外科手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8170993
商品编码:2956055233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锁孔手术治疗颅内深部肿瘤和动脉瘤

定价:50.00元

作者:薛洪利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01

ISBN:97875381709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锁孔手术技术是21世纪标志性显微微创外科高新技术,该技术应用于神经外科临床,在我国已有近20年的历史,目前,在许多大巾型医院已经得到应用和发展。本书将作者自1997年以来的1000余例颅内深部肿瘤和动脉瘤锁孔手术治疗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还包括作者1万余例颅脑手术以及其他同行手术中失败手术的原因分析。本书适合各级神经外科医生、其他相关学科医生和医学院校学生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脑海深处的挑战:微创时代的神经外科探索 人类大脑,这个被誉为“宇宙中最复杂的结构”,是思想、情感、意识的源泉,也是无数疾病侵袭的脆弱疆域。当恶性肿瘤悄然生长于大脑深处,或动脉瘤如定时炸弹般潜藏于血管壁,它们不仅威胁着患者的生命,更对传统的治疗手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过往,许多深部病灶的切除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甚至生命垂危,成为患者和医生心中难以跨越的鸿沟。然而,科技的进步从未停止,微创理念的深入人心,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为这些曾经几乎无法触及的脑部深处病灶带来了新的希望。 锁孔手术:一把开启脑部深处之门的精巧钥匙 “锁孔手术”(Keyhole Surgery),这一名称本身就蕴含着精准与微小的哲学。与传统的开放性手术需要大切口、大范围暴露不同,锁孔手术正如其名,仅需在颅骨上钻一个直径仅几毫米至几厘米的微小孔洞,如同一个小小的锁孔。通过这个“锁孔”,外科医生便能借助精密的神经导航系统、显微镜、内窥镜以及各种微创手术器械,精准地抵达病灶所在地。 这种技术的精髓在于其“小”与“精”。“小”体现在创伤的最小化。相比于传统手术,锁孔手术大大缩减了颅骨的暴露范围,减少了对周围正常脑组织的牵拉和损伤,显著降低了术后感染、脑脊液漏、颅内积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时间缩短,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精”则体现在操作的精准度。神经导航系统如同为医生提供了大脑内部的“GPS”,能够实时显示手术器械的位置与病灶的关系,确保手术路径的精确无误。高分辨率的显微镜和内窥镜则能将微小的病灶以数百倍甚至上千倍的放大倍数呈现在医生眼前,使得精细的解剖结构清晰可见,大大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医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辨认和保护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从而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的神经功能。 颅内深部肿瘤:挑战极限的顽固之敌 颅内深部肿瘤,尤其是位于脑干、丘脑、基底节区、海马体等重要功能区域的肿瘤,历来是神经外科治疗的“硬骨头”。这些区域血管丰富,神经纤维密集,周围毗邻重要脑结构,一旦操作不慎,轻则导致肢体活动障碍、感觉异常,重则影响语言、记忆、意识等关键生命功能。传统的开颅手术,即使在经验丰富的医生手中,切除这些肿瘤的风险依然居高不下,往往需要在肿瘤全切除与保留功能之间做出艰难的权衡,很多时候不得不选择部分切除,以期延缓病情进展。 锁孔手术的出现,为深部肿瘤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通过选择合适的入路(例如通过额叶、颞叶或枕叶的微小切口),配合神经导航和内窥镜技术,医生可以避开重要的功能区,以最小的创伤直达深部肿瘤。例如,一些生长在脑干腹侧的肿瘤,传统手术需要暴露整个脑干,风险极大,而锁孔手术可能通过额叶或颞叶的微小通道,更安全地接近肿瘤。显微镜下,医生能够精确地辨认肿瘤边界,将其与周围正常脑组织区分开来,并利用微创器械进行小心翼翼的剥离和切除。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肿瘤切除的完整性,也显著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锁孔手术在脑室内肿瘤的治疗中也显示出强大的优势。例如,第三脑室、侧脑室的肿瘤,通过锁孔技术,可以在不损伤周围脑实质的情况下,直接进入脑室系统进行切除,避免了传统手术可能带来的大范围牵拉和脑水肿。 动脉瘤:潜伏于血管壁的致命隐患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壁上局限性、球囊状的扩张,一旦破裂,轻则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重则导致脑出血、脑梗死,可能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甚至死亡。虽然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开颅夹闭术和介入栓塞术,但对于一些位置特殊、体积较大或形态复杂的动脉瘤,传统的治疗手段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锁孔手术在处理某些特定的颅内动脉瘤时,也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例如,一些位于大脑前动脉远端、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尖端的动脉瘤,虽然位置相对“深”,但通过锁孔技术,可以提供一个更直接、更小的暴露窗口。医生可以在显微镜下,精确地找到动脉瘤的颈部,并用微小动脉瘤夹进行稳妥的夹闭,彻底阻断动脉瘤的血供。相比于大范围的开颅,锁孔手术的创伤更小,术后并发症也更少。 在某些情况下,锁孔技术还可以与显微外科技术相结合,实现更加精细的动脉瘤处理。例如,对于一些伴有血管迂曲、邻近重要神经的动脉瘤,医生可以在锁孔视野下,利用显微器械进行精细的解剖和分离,最大程度地避免损伤。 锁孔手术的未来展望:科技驱动下的精进之路 锁孔手术并非万能,其成功与否,高度依赖于外科医生的技术熟练程度、对神经解剖的精深理解,以及术前周密的计划。并非所有颅内深部肿瘤和动脉瘤都适合采用锁孔手术。病灶的大小、位置、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都是需要综合考量的因素。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锁孔手术代表了神经外科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神经导航技术、内窥镜技术、显微手术器械、以及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锁孔手术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拓展,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在持续提升。未来,我们或许可以看到更加精巧的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与锁孔技术相结合,实现更加精准、更加微创的颅内病灶治疗。 “锁孔手术治疗颅内深部肿瘤和动脉瘤”的探索,不仅是医学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人类智慧与勇气的赞歌。它象征着我们不断挑战极限,竭力守护生命与健康的决心。每一个微小的“锁孔”,都承载着对患者重获新生的期盼,都在为脑海深处的挑战,书写着更加光明与希望的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精致的插画,仿佛一下子就把你拉进了那个充满未知与探索的医学世界。我最近在找一些关于前沿神经外科技术的资料,偶然间翻到这本,第一印象就觉得它绝对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翻开目录,内容排布得井井有条,让人有一种想要立刻深入研读的冲动。特别是它对一些复杂病例的分析部分,作者的叙述逻辑性极强,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顺着他的思路逐步理解那些高精尖的手术原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严谨又带着人文关怀的态度,文字的力量有时候比冰冷的手术器械更有温度。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非常棒,纸张厚实,印刷清晰,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和标记重点内容的专业书籍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总而言之,初步接触下来,感觉这本书的“颜值”和“内涵”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让人充满期待接下来的阅读体验。

评分

最近读了一些关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书籍,感触颇深,尤其是关于人类记忆形成与提取机制的探讨,让我对自身的学习效率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知识点难以掌握,并非是内容本身有多么晦涩,而是我们的信息输入和整理方式存在问题。比如,我最近在看的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书里就提到,如何通过番茄工作法结合思维导图,来最大化信息的留存率。书中举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例,非常贴近实际,不像有些理论书籍那样高高在上,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的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读者“对话”,语言风格轻松幽默,即便是处理相对严肃的话题,也能让人在笑声中领悟到深刻的道理。我尤其喜欢它在每章末尾设置的“自我反思”环节,强制你停下来思考,而不是囫囵吞枣地翻过去。这种互动式的设计,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参与感和知识的内化效果。

评分

最近沉迷于研究一些关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技术的专业文献,发现技术迭代的速度真是惊人。我正在看的一本书,重点介绍了新型复合材料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潜力,特别是那些关于生物基材料的研发进展,简直是未来可期。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的工程手册那样侧重于公式和参数,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讨论技术背后的环境伦理和社会效益。作者在平衡技术深度与可读性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既能满足专业人士对细节的追求,也能让跨学科的读者跟上节奏。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零碳社区”案例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展示了技术如何落地,更展示了社区居民在参与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这种自下而上的创新模式,是未来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指导。

评分

近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有所提升,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本关于作曲家生平和作品背景的传记文学。这本书的叙述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将作曲家描绘成神坛上的人物,而是着重刻画了他们在创作巅峰期的生活困境、情感波动乃至健康问题。比如,对于某位浪漫主义大师的作品分析,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和声结构,而是将其置于作曲家当时情感状态和所处政治环境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使得音乐本身仿佛拥有了生命和故事。文字的感染力极强,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甚至比读小说还要引人入胜。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听”音乐,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旋律,而是能主动去探寻音符背后隐藏的作者意图和时代心声。它让我对古典艺术的理解,从“欣赏”提升到了“对话”的层面,收获远超预期。

评分

说实话,我对历史类书籍一向持谨慎态度,总担心会遇到那种把枯燥年代和人名堆砌起来的流水账。然而,我最近接触到的这本关于近代思想流变的书籍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并没有试图去描绘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几个关键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的思想挣扎与转变。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身处时代洪流中的那种迷茫、探索与最终的顿悟。最让我惊艳的是作者对文献资料的驾驭能力,他能将那些晦涩的哲学论述,用极其生动的比喻和现代的语境进行阐释,让晦涩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读完之后,我不仅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渴望。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引导你思考“为什么会那样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