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概况(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
定价:30.00元
作者:《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写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10508567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主持编辑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是在各有关地区党委和领导下,由各自治地方分别编写的。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对祖国的缔造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建立,实现了各少数民族在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上的民主权利,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三十多年来,各民族自治地方在党和的领导下,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为了介绍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基本情况,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四化建设,特编辑出版《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主要内容包括:各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划、自然资源、民族分布、历史发展、政权建设、社会变革、经济文化以及名胜古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本《丛书》的出版,对于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互相学习,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目录
章 地理环境
  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物产资源
    一、矿产
    二、动植物
    三、水产资源
 第三节 人口与民族
    一、人口
    二、民族
 第四节 行政区划
   一、个旧市
   二、开远市
   三、蒙自县
    四、建水县
    五、石屏县
    六、弥勒县
    七、泸西县
    八、元阳县
    九、红河县
    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
  十一、绿春县
   十二、屏边苗族自治县
   十三、河口瑶族自治县
 第五节  名胜古迹
第二章 历史沿革与社会变革
  节 历代行政区划设置
    一、本州建制
    二、市县建制
  第二节 人民政权的建立
    一、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
    二、团结抗日抵御外来侵略
    三、红河两岸武装斗争的胜利
  第三节 土地改革
    一、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
    二、红河北岸的土地改革
    三、和平协商土地改革
    四、边远山区的社会变革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
    一、农业合作化运动
    二、工人阶级当家做主
  第五节 改革开放
    一、农村改革
    二、城市改革
    三、对外开放
第三章  民族区域自治
  节  自治地方的建立
 ……
第四章  农业
第五章  工业
第六章  交通通信
第七章  财政金融
第八章  贸易
第九章  旅游
第十一章  社会事业
第十二章  城乡建设
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
后记
修订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地理和生态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红河州。我一直以为云南只是一个美丽的旅游目的地,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拥有独特地理环境和丰富生态资源的区域。书中详细介绍了红河州的地理地貌特征,从高耸的山脉到蜿蜒的河流,从茂密的森林到肥沃的坝区,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种地理环境的描述,并不是冷冰冰的科学报告,而是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如,书中在介绍当地农业时,会结合地形地貌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独特的梯田耕作方式,以及这种耕作方式如何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文化。同时,书中还提及了当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这些自然资源对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读到这些内容,我仿佛置身于那片神奇的土地,感受着山川的壮丽,聆听着河流的歌唱,也理解了自然环境是如何塑造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和他们的生活。
评分最近翻开一本名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概况》的书,虽说封面设计朴实无华,但内容却是着实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地区,总觉得那里藏着无数精彩的故事和未被发掘的宝藏。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我对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简称红河州)的认知。 首先,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并非仅仅罗列一些枯燥的数据和历史事件,而是试图构建一个立体的、生动的人物画卷。作者在描述当地风俗习惯时,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他们吃什么,穿什么”,而是深入到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渊源和生活哲学。比如,在介绍哈尼族的“梯田文化”时,书中不仅仅是描绘了那层层叠叠、蜿蜒如龙的梯田景观,更重要的是解读了哈尼族人民与土地之间深刻的情感连接,以及他们世代传承的智慧,如何在恶劣的山地环境中创造出如此壮丽的农业文明。那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及在艰辛中蕴含的乐观精神,都让我深受触动。书中对于不同民族的服饰、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的描写也同样细致入微,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当地人民生活的热爱和尊重。读到这些地方,仿佛能听到悠扬的民族歌谣,看到色彩斑斓的传统服饰,感受到节日的喜庆氛围,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淳朴的炊烟味。
评分这本书在文化层面的挖掘,远不止于表面的风俗介绍。它更像是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民族迁徙史和文化融合图。作者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富有同情心的笔触,讲述了哈尼族、彝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在这片土地上从古至今的迁徙、发展和相互影响。书中对于不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如何相互学习、借鉴,如何形成独特而又相互交织的文化特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红河哈尼梯田”申遗过程的介绍印象深刻,那不仅仅是一段申请世界遗产的文字记录,更是对一项承载着千年智慧和劳动人民血汗的农业奇迹的深度解读。它让我明白,一项文化遗产的背后,是无数代人的辛勤付出和不懈追求。书中的一些地方,还会穿插一些生动的小故事,讲述一些普通人的生活片段,这些故事虽然平凡,却充满了人情味,让原本可能显得宏大叙事变得更加亲切和有血有肉。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深深吸引。书中描绘的不仅仅是民族的物质生活,更是他们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坚韧。无论是哈尼族人民在梯田上辛勤劳作,展现出的与自然抗争的顽强生命力,还是彝族人民在歌舞中表达出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都让我为之动容。书中对民族节日、宗教信仰、民间艺术的描述,都渗透着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我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和生活磨砺后,依然保持着一种质朴、乐观、坚韧的精神。这种精神,或许正是支撑他们世代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书中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人物的刻画,更是将这种精神具象化,让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人生追求。
评分这本书在对当地自然资源的介绍方面,也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了森林、矿产、水力等资源,更是将这些资源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紧密地联系起来。书中在介绍当地的农业资源时,会详细描述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条件、产量以及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在介绍水力资源时,则会探讨其在发电、灌溉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书中并没有将资源开发视为简单的物质掠夺,而是强调了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于一些地方性的生态保护政策和措施,书中也有所提及。这种对自然资源负责任的态度,让我对红河州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在对当地社会结构的分析方面,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关注民族的宏观概念,更是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微观层面,描绘了当地社会是如何运作的。书中对于家庭结构、社区组织、民间习俗在维持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我了解到,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力量依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一点。书中对一些地方性的规章制度、民间调解机制的介绍,让我看到了一种不同于现代城市社会的社会治理方式。同时,书中也探讨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的社会结构是如何受到影响,以及如何与现代社会相融合的。这种对社会运作细节的关注,让我对红河州人民的生活有了更真实的感受。
评分最后,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一个地区的介绍,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多元文化和民族团结的生动教材。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智慧、勤劳和坚韧。我看到了不同民族之间如何和睦相处,如何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这种民族团结的精神,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真挚的敬意。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佳作,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大地上隐藏着的无尽魅力和深厚底蕴。
评分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也相当扎实。我一直认为,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讨论经济发展往往会陷入“发展与保护”的困境,但这本书却提供了一个更为 nuanced 的视角。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经济发展定义为追求GDP的增长,而是将其与当地的特色资源、民族文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它深入分析了红河州在农业、旅游业、特色手工业等方面的优势和潜力,并探讨了如何利用这些优势来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同时又不损害原有的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书中引用了一些具体的数据和案例,让我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例如,关于旅游业如何带动当地就业,如何帮助村民提高收入,以及如何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来保护当地的自然风光,都让我看到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可行路径。这种将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生态可持续性相结合的思路,让我觉得非常具有启发性。
评分在历史脉络的梳理上,这本书也做得相当出色。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试图勾勒出红河州从古至今的时代变迁和社会演进。书中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的分析,让我对这片土地的演变有了更深的理解。特别是关于近代以来,红河州在国家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经历的变革,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书中还会穿插一些历史文献的引述,或者历史人物的生动故事,让冰冷的史实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当地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解读印象深刻,这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当今红河州发展的历史根源。这种对历史的深度挖掘,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概况介绍,更是一部关于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简史。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这本书对于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关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当地的教育机构和学校,更是深入探讨了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书中对一些民族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如何将民族语言、民族艺术融入到教育体系中的做法,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看到,在面对全球化浪潮时,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并没有选择放弃自己的文化,而是积极地探索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的同时,也能够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社会。书中对一些老一辈知识分子在文化传承中所做的努力的描述,让我深感敬佩。这种对文化生命力的关怀,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有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