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綠鏡頭:大自然的昨天與今天
定價:69.00元
作者:汪永晨
齣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齣版日期:2004-10-01
ISBN:9787108020338
字數:
頁碼:31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用照片和敘事,娓娓講述自然和人類的故事。觸目驚心的照片,記錄環境惡化的痛心事實;沉靜樸質的文字,告知人們環保的生活方式。
長江源頭曾經是冰川博物館,到處是高原草甸和網狀水係,現在冰川沒瞭,犛牛啃著地皮,礫石灘遍布各處;被人們譽為香格裏拉的雲南,現在雖然有美麗的高山杜鵑,但還有被得隻剩下根的大樹和埋掉整個村莊的泥石流。這此變化隻是在短短的十幾年甚至幾年間,記錄下這些的是汪永晨的鏡頭和文字。汪永晨,中央人民廣播電颱記者,同時又是“一位狂熱的環保人士“。她從1993年起關注環境保護和生態問題。4年前,她拿起瞭照相機,開始有意識地讓事實說話,讓鏡頭說話。汪永晨雖非攝影專業科班齣身,但作為記者,她曾3次獲得亞洲太平洋廣播節目的大奬。她的經驗和洞察力,加上數十萬公裏的環保考察,造就瞭這本直指中國生態環境問題的“綠鏡頭”。
內容提要
《綠鏡頭:大自然的昨天與今天》作者的足跡幾乎踏遍的祖國的東西南北,她用她鏡頭在記錄自然之壯觀的同時,也記錄下瞭令國人觸目驚心的畫麵,作者呼籲人們要與自然和諧相處。
目錄
自述
序言 為瞭大自然的明天
1、走進長江源頭
2、啼血的高山杜鵑
3、仙鶴的訴說
4、桫欏,曾與恐龍同生共榮
5、阿爾金山的野駱駝
6、可憐的“淇淇”
7、冰川的魅力
8、大熊貓模式標本産地
9、沙地雲杉
10、沙漠荒山種樹去
11、武夷山,中國人的驕傲
12、童話世界——九寨溝
13、人間瑤池——黃龍彩池
14、充滿生機的珠穆朗瑪鋒
15、被雞追著跑的華南虎
16、高黎貢山上的遇險
17、芬蘭的樹中湖,湖中樹
18、科羅拉多大峽榖
19、黃石公園裏,狼與我們同行
20、指南針與北極
後記 請留下後的生態河
作者介紹
汪永晨,女,198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圖書館係 現為中央人民廣播電颱記者;民間環保組織“綠傢園誌願者”召集人。
從事新聞工作以來,跑遍中國各省及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十幾個國傢。
製作的廣播特寫《一場特殊的音樂會》、《走嚮正在消失的冰川――寄自長江源的傢書》、《百歲老人和她的渡口》三次獲亞洲太平洋廣播節目大奬;
1999年獲中國環境奬“地球奬”,隨後將所獲兩萬元奬金捐給中華環保基金會,設立瞭“綠傢園教育基金”。
2000年被國傢環保總局評為“環境使者”。
1996年創辦瞭“綠傢園誌願者”民間環保群體。在中國開創瞭民間觀鳥、觀樹、領養樹等活動。並開始組織誌願者到沙漠、黃河邊、長城腳下種樹,在長江邊保護瀕危動物白鰭豚、開闢瞭綠傢園綠色耕種營地、綠色講座“周三課堂”和環境記者沙龍。目前參加綠傢園誌
文摘
序言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綠鏡頭:大自然的昨天與今天》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畫麵。綠色,總是代錶著生機、希望,也象徵著某種永恒。而“鏡頭”,則是一種觀察和記錄的方式。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是一種獨特的視角,通過“鏡頭”這個概念,來審視大自然不同時期的麵貌。也許它會用一種擬人化的方式,仿佛大自然自己擁有瞭一雙眼睛,記錄下瞭它的喜怒哀樂。或許它會通過對比的手法,展現齣曾經的純淨與現在的變化,讓我們深刻體會到時間的流逝和環境的變遷。我期待它能用一種感性的語言,而不是冰冷的科學數據,來描繪自然的壯麗與脆弱。我希望它能像一部紀錄片一樣,將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壯麗的風景,以及那些正在悄然改變的痕跡,都生動地呈現在我的眼前。這種“看”的方式,比單純的文字描述,更能觸動人心,也更能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自然的眷戀。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那是一種深邃的綠色,仿佛能讓人瞬間置身於茂密的叢林之中,一股古老而神秘的氣息撲麵而來。封麵上那個模糊的、被綠意環繞的鏡頭,似乎在邀請我窺探一個失落的世界,一個我們早已遺忘的自然。它不像那些直白的自然圖鑒,隻是簡單地羅列物種,而是像一位沉默的引路人,用一種含蓄而富有詩意的方式,勾勒齣大自然過往的輪廓。我無法想象其中會包含怎樣的故事,或許是遠古巨獸留下的足跡,或許是早已滅絕的奇花異草在光影中搖曳,又或許是人類在早期文明與自然和諧共處時留下的剪影。這種不確定性,反而激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讓我對書中可能蘊含的每一個章節都充滿瞭期待。封麵上的每一個細節,都似乎在低語著一段被時間塵封的往事,等待著被我們用心去傾聽和解讀。我甚至想象,翻開書頁,或許會聞到一股淡淡的書捲香,夾雜著泥土和植物的芬芳,將我帶入一個更加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時,立刻被它散發齣的那種沉靜而厚重的氣質所打動。封麵的設計,那種低飽和度的綠色,配閤上微微泛黃的紙張觸感,仿佛在訴說著一段漫長而悠久的曆史。我猜想,這本書的內容一定不是那種快節奏、碎片化的信息堆砌,而是經過精心打磨、充滿深度思考的文字。它很可能是在探討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與自然環境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也許會追溯到人類文明的曙光初現之時,那時的人類是如何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生存、繁衍,是如何敬畏自然、學習自然。又或者,它會聚焦於工業革命之後,科技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們又是如何逐漸與自然疏遠,甚至對自然造成瞭不可逆轉的傷害。這種由遠及近、由宏觀到微觀的視角,是我非常欣賞的。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找到一些關於我們與地球關係的深刻洞見,一些能夠引發我反思的思考。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與曆史的對話,一次與我們自身根源的探尋。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讓我聯想到瞭一次穿越時空的旅程。它不是那種充滿奇幻色彩的冒險,而是基於事實的、卻同樣令人著迷的探索。“大自然的昨天”,這幾個字就足夠讓人浮想聯翩。我想象著書中可能描繪的,是地球剛剛形成時的原始景象,是恐龍時代波瀾壯闊的生命圖景,是人類尚未大規模乾預之前的靜謐世界。而“今天”,則帶著一絲現實的重量,或許會揭示齣我們當前所麵臨的生態挑戰,那些因人類活動而改變的自然麵貌,以及那些依然頑強生長的生命。我更看重的是,這本書能否在對比“昨天”與“今天”的過程中,傳遞齣一種對於未來的思考。它可能不會給齣明確的答案,但它一定會提齣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它可能是一麵鏡子,讓我們照見自身的行為對自然造成的影響;它也可能是一份警示,讓我們更加珍惜眼前的綠色。我期待它能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引發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認識。
評分“綠鏡頭”這個詞,給我一種非常獨特而新穎的感覺。它不像常見的“自然之美”或“生態危機”這類標題,而是帶有一種觀察者和記錄者的姿態,將大自然的過去和現在框定在一個“鏡頭”之內。這讓我聯想到,作者可能是一位非常細緻的觀察傢,他(她)用一種超然的、甚至是帶有一點距離感的方式,去捕捉大自然的瞬間。我猜測,書中不會充斥著過於煽情或主觀的描述,而是會以一種客觀而又充滿詩意的方式,展現大自然的演變。也許會聚焦於一些具體的物種,記錄它們的生命軌跡;也許會關注一些特定的地貌,講述它們在時間長河中的變遷。這種“鏡頭”式的記錄,很可能是一種高度凝練的藝術錶現。它像一張張精心拍攝的照片,每一張都蘊含著豐富的信息和深刻的寓意。我期待,透過這些“鏡頭”,我能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大自然,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