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学外史 Ⅱ
定价:48.00元
作者:江晓原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309107944
字数:185000
页码:299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科学外史》系作者为法国科学杂志《新发现》之中文版所撰写的专栏文章结集。作者从历史上种种趣事入手,揭示科学之前世今生,将科学从人们盲目迷信和崇拜的神坛上请下来,还其应有面目。行文之中,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诸外部因素之关联及互动;作者又喜用学术眼光分析逸闻趣事,常有标新立异之论点及表达——初看似乎离经叛道,细察则仍言之成理。而对于唯科学主义之弊端及谬误,作者关注尤多。
《科学外史》出版后已获七项荣誉,包括首届(2013)年度“中国好书”、3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等。《科学外史·II 》作为续编,思想性更强,论战色彩更浓,在当下某些争议问题上的立场更鲜明。
目录
作者介绍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已出版著作7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以及大量书评、影评、文化评论等,并长期在京沪等地报刊撰写个人专栏。
文摘
序言
对于江晓原老师的《科学外史》系列,我始终抱有一种非常特别的阅读态度,那是一种既期待又略带“挑战”的心理。因为我深知,他的文字从来都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充满了深度和隐喻,总能在看似寻常的叙述中,挖掘出不寻常的意义。第二部《科学外史 Ⅱ》,虽然我还没深入阅读,但仅凭其“外史”二字,就足以让我兴奋。我设想,这本书会继续深入探讨那些被科学史主流叙事所忽略的侧面,那些在科学发展的长河中,扮演着“非主流”角色的思想、人物或事件。比如,在科学传播的早期,那些试图用各种方式(包括一些现在看来带有表演性质的方式)来吸引公众注意力的科学家,他们是如何构建自己的科学形象,又是如何利用当时的社会文化资源来推广科学的。又或者是,那些在科学理论形成过程中,扮演了“翻译者”或“整合者”角色的知识分子,他们如何将前沿的科学思想,转化为更易于被大众理解的语言,从而影响了社会的科学观念。江老师的文字,往往有一种“以小见大”的力量,他能够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入手,引申出对整个科学发展轨迹的深刻思考。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再次体验到这种“顿悟”的快感,能够看到科学的复杂性,以及它与人类社会之间那种难以分割的联系,甚至,能够看到科学发展背后,那些不那么“纯粹”的动力。
评分虽然还没有机会深入阅读《科学外史 Ⅱ》,但冲着江晓原老师的名字,我就知道这本书不会是简单的教科书式罗列。他的著作,总有一种化繁为简,又将简单事物复杂化的奇妙能力。所谓“外史”,便是要打破那些被官方或主流叙事所塑造的“正史”,去关注那些被忽略、被压抑、甚至是被误解的角落。我猜想,这本书会继续沿着这个思路,去挖掘那些在科学史上,没有占据中心舞台,但却扮演了某种“幕后推手”的角色的人物、思想或事件。比如,那些在科学探索的早期,徘徊于科学与伪科学边缘的尝试,它们或许在今天看来荒谬可笑,但在当时,却可能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探索方式。又或者,是那些在科学传播过程中,那些起到了“桥梁”作用的公众人物、科普作家,他们如何将复杂的科学概念,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大众,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科学认知水平。我尤其感兴趣的是,江老师会如何处理这些“边缘”信息,如何在不失严谨的前提下,让它们读起来引人入胜,甚至发人深省。科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英雄的史诗,而是一个社会、文化、经济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过程。而江老师,恰恰是能够捕捉到这些复杂性的少数人之一。
评分江晓原老师的《科学外史》系列,我一直关注着,尤其是在接触了第一部之后,对“科学史”这个传统学科的解读方式就有了新的认识。这次的第二部,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从已有的信息和过往的经验来看,它一定又是一次对科学发展脉络中那些“不那么主流”的侧面的深刻挖掘。第一部里,那些被主流科学叙事所遮蔽的人物、事件和思想,被江老师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惊叹于科学发展并非一条笔直向前的坦途,而是充满了迂回、碰撞甚至是一些“意外”的转折。我特别期待,第二部会继续延续这种“挖掘”的风格,去触碰那些可能更不为人知,但同样对科学的形成和演变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边角料”。比如,科学与哲学、宗教、社会思潮之间的复杂互动,那些曾经被认为是“异端”的思想如何最终被整合或被批判,亦或是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闪耀过,但最终被时间长河冲刷掉的科学火花。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不仅在于提供知识,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科学史的“视角”,一种不被宏大叙事所裹挟,而是关注个体、关注细节、关注“意外”的视角。这种视角,对于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的局限性,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索那些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更真实、更复杂的故事。
评分江晓原老师的《科学外史》系列,我已经将第一部奉为经典,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科学史的刻板印象。所以我对第二部,抱有极高的期待。我理解的“外史”,就是去关注科学史中那些“不那么光鲜”的部分,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回避或边缘化的元素。这本书,我想一定又会是一次对科学发展“潜规则”的深刻洞察。科学从来都不是纯粹的理性产物,它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甚至个人情感的影响。那些被我们奉为圭臬的科学理论,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诞生过程,其中可能包含了妥协、斗争,甚至是一些并非完全“科学”的考量。我期待江老师能够继续用他犀利的笔触,去揭示这些“幕后故事”。例如,某个伟大的科学发现,在它诞生之初,可能遭到了怎样的质疑和阻碍?又是哪些社会力量,在关键时刻推动了它的发展?或者是,那些在历史上昙花一现的科学思潮,它们为何最终被淘汰,又对后来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怎样的间接影响?这些“旁枝末节”,恰恰是理解科学全貌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科学史的真正面貌,比教科书上描绘的要更加丰富、更加曲折、也更加令人着迷。
评分读江晓原先生的著作,总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他的文字,与其说是讲述科学史,不如说是讲述“科学是如何成为现在的样子”的故事,而这个故事里,常常充满了意想不到的“配角”和“插曲”。《科学外史》系列,尤其是第二部,我预感它将继续挑战我们对于科学进步线性发展的固有认知。科学的发展,从来不是一个独立封闭的系统,它深深地根植于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甚至是艺术和宗教之中。很多时候,那些被我们认为是“伟大的科学发现”,背后可能就隐藏着一系列不为人知的妥协、权衡,甚至是策略。我非常好奇,在第二部里,江老师会如何剖析这些“科学外”的因素,又是如何将它们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动态的科学图景。也许是那些在科学革命时期,试图调和科学与宗教之间矛盾的学者,他们的努力虽然最终未能完全成功,却为后来的科学传播和接受奠定了基础;又或者是,某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社会事件,却意外地催生了某个重要的科学研究方向。这种“细节决定成败”或者“蝴蝶效应”式的叙事,正是江老师的魅力所在。我期待他能继续用他那特有的、略带玩味的笔触,为我们揭示科学世界里那些“不可言说”的秘密,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科学知识的来源和演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