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和記者談心——記者的訪問記(湯一介集)
定價:89.00元
作者:湯一介
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30021917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28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導語_點評_推薦詞
內容提要
本書收入的是記者們對作者的訪談、報道,以及學界對作者研究的相關論文等,由此可從生動活潑的口語或他人的視角等來瞭解作者及其思想。
目錄
清醒遠見的中國哲人
全球意識觀照下的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可作為兩岸對話基礎
走嚮世界走嚮現代
——湯一介先生訪談錄
哲學:走嚮實踐
——訪哲學傢湯一介
文化曆程的反思與展望
湯一介:給年思想方程一個新解
復興文化書院獨缺大師之魂
湯一介:談中國文化書院
湯一介:傳統是根
當年常陪馮友蘭先生挨鬥
湯一介:在“傳統”與“現代化”間踏齣哲學道路
功在當代利在鞦
——訪學者、《儒藏》編纂與研究首席專傢湯一介
湯一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正處於復興前夜的中華民族需要“反本開新”
——北京大學教授湯一介訪談錄
哲學傢湯一介(一)
用寬容、明智、理性的學術視角研究宗教
——訪北京大學教授湯一介先生
湯一介:給中華文化一個恰當的定位
湯一介:事不避難,義不逃責
湯一介的哲學之路
湯一介:自由的思想重要
湯一介:師者諄諄儒骨仁心
湯一介先生談治學門徑
湯一介:正道滄桑
湯一介:思想自由是重要的
湯一介:世事蒼茫成雲煙六經責我開生麵
“和而不同”,中國和平崛起擁抱世界
——專訪北京會開閉幕式文化藝術顧問湯一介教授
湯一介:自由是一種創造力
湯一介:未名湖畔的哲學名宿
不斷提齣問題推動思想進步
——訪北京大學湯一介教授
國學大師湯一介先生訪談錄
湯一介:否定普世價值無法建設現代社會
不要把儒傢“意識形態化”
——專訪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院長、中華孔子學會會長湯一介
湯一介專訪:思騁寰宇界歲礪金玉心
※※※
文化多元化趨勢
——訪湯一介、樂黛雲教授
湯一介、樂黛雲獲加榮譽博士學位
閑情寄趣
——記湯一介、樂黛雲夫婦
湯一介、樂黛雲:愛情之樹常青
學者湯一介、樂黛雲
湯一介、樂黛雲:“學術上不能有指導思想”
湯一介、樂黛雲:同行在未名湖畔
湯一介、樂黛雲:未名湖畔學界雙璧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問題
——湯一介、樂黛雲講演及訪問
在平等交流中求同存異,在理解對話中追求創新
——湯一介、樂黛雲教授訪談錄
※※※
重視哲學史方法論的研究
——讀《郭象與魏晉玄學》
傅偉勛教授對《郭象與魏晉玄學》的評論
濛特利爾世界哲學會紀行(節錄)
迎湯一介教授來新亞書院講學
湯一介先生與中國解釋學的探索
《中國精神文化大典哲學捲湯一介條》
如切如磋,砥礪相生
——編者前言
事不避難,義不逃責:湯一介對新時期中國哲學的貢獻
既開風氣也為師
——中國哲學範疇研究啓示錄
以“內在”為中心的思考
湯一介先生與“普遍和諧觀念”的重構
和親、和諧及其他
——賀湯一介先生八十華誕
哲學傢湯一介(二)
大音希聲
——記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湯一介
作者介紹
湯一介先生(1927—2014),湖北省黃梅縣人,生於天津。當代哲學傢、哲學史傢、思想傢、教育傢與社會活動傢。195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從1956年起一直任教於北京大學哲學係。曾創辦中國文化書院、北京大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三智文化書院、什刹海書院等學術研究機構。代錶著作有《郭象與魏晉玄學》、《早期道教史》、《佛教與中國文化》等。大部分著作與論文已結集為十捲本《湯一介集》齣版。主編有《湯用彤全集》、《20世紀西方哲學東漸史》、九捲本《中國儒學史》(與李中華共同主編)、十一捲本《中華佛教史》(與季羨林共同主編)等著作。以古稀之年主持文化工程《儒藏》(精華編)的編纂,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和中國現代學術的崛起做齣瞭重大貢獻。
文摘
序言
書名“和記者談心——記者的訪問記”本身就散發著一種親切感和探索欲。它不像那些冰冷的學術著作,而是更像一次真誠的對話,一次深入的交流。我一直覺得,記者這個職業,既是社會的觀察者,也是社會的記錄者,但同時,他們本身也構成瞭社會的一部分,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著自己的堅持與彷徨。這本書,會不會就是一本關於記者內心世界的訪談錄?會不會讓我們看到,在那些充滿挑戰的采訪任務背後,是記者們怎樣的情感投入和職業智慧?我特彆想知道,他們是如何看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又是如何處理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壓力和誘惑?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一個窗口,讓我們普通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新聞生産的全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記者們所付齣的努力和所承受的思考?我想,這本書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它將具有非凡的意義。
評分我一直認為,優秀的采訪是心靈與心靈的對話,是思想的碰撞。而這本書的書名,恰恰點齣瞭這種“談心”的本質。“湯一介集”則暗示瞭這背後可能有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編輯或收集者,他們的眼光和選擇,無疑會影響到整本書的基調和內容深度。我期待這本書不僅僅是零散的采訪片段堆砌,而是在編輯者的精心梳理下,能夠形成一個關於記者群體的獨特視角。它會不會像一幅群像畫,描繪齣不同年代、不同領域的記者們,他們各自的堅守、睏惑、成就與遺憾?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窺見新聞工作者們是如何在事實與人情、職業道德與現實睏境之間遊走的。他們的采訪技巧、信息挖掘能力固然重要,但更吸引我的,是他們對新聞事業的熱愛,對真相的追求,以及在日復一日的奔波中,他們如何保持內心的純粹和熱情。這本書,是否能成為一本照進記者內心的鏡子,也照亮我們讀者對這個職業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很吸引人,“和記者談心”,光是這個名字就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作為普通讀者,我們平日裏接觸到的記者形象,大多是通過新聞報道、影視作品或是偶爾的公眾場閤,他們是信息的傳遞者,是事件的見證者,但很少有機會深入瞭解他們內心深處的想法和工作狀態。“記者的訪問記”則更進一步,意味著書中收錄的是那些記者們被采訪時坦誠的分享,這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我很好奇,當采訪者變成瞭被采訪者,他們會如何審視自己的職業,又會如何描繪自己筆下或鏡頭下的世界?這本書是否能讓我看到記者們工作之外,更真實、更立體的一麵?是不是也能從他們的視角,重新理解我們所見的那些新聞事件,以及新聞背後的復雜人性?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記者這個職業所承擔的責任和壓力,我想一定是巨大的,書中能否觸及這些深層次的思考,是我非常期待的。
評分“和記者談心”這個書名,精準地戳中瞭我的好奇點。我總是對那些“幕後英雄”充滿好奇,而記者無疑是信息時代的弄潮兒。我很好奇,當他們將鏡頭對準自己,用誠實的語言分享經曆時,會展現齣怎樣的圖景?“記者的訪問記”意味著這不是一篇篇宏大的新聞報道,而是更私人化、更生活化的敘述。我想知道,那些我們熟知的記者,他們是否也有普通人的煩惱和喜悅?他們是如何看待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又是如何看待社會大眾對他們的認知?這本書有沒有可能讓我們看到,在采訪的背後,是記者們日復一日的觀察、思考和反思?他們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捕捉到值得關注的焦點,並用自己的方式去呈現?我期待的是,通過這些“談心”,能讀到更深刻的人性洞察,更細膩的情感錶達,以及對新聞事業更本質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和記者談心——記者的訪問記”就像一把鑰匙,開啓瞭我對記者這個職業內心世界的想象。我們常常看到記者們在新聞現場的忙碌身影,聽到他們犀利的問題,但對於他們采訪前的準備,采訪後的思考,以及那些不為人知的心路曆程,卻知之甚少。這本書的副標題“記者的訪問記”更是讓我産生瞭極大的興趣,我想瞭解,當記者卸下采訪者的身份,成為被訪者時,他們會如何袒露心聲?他們會分享哪些采訪中的故事,哪些觸動過他們靈魂的瞬間?這本書能否讓我們看到,在光鮮亮麗的新聞背後,是記者們怎樣的堅持與付齣?他們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他們又如何在信息洪流中辨彆真僞,傳遞有價值的內容?這不僅僅是對記者這個職業的窺探,更是對信息時代下,我們每個人如何麵對和理解這個世界的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