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和记者谈心——记者的访问记(汤一介集)
定价:89.00元
作者:汤一介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3002191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本书收入的是记者们对作者的访谈、报道,以及学界对作者研究的相关论文等,由此可从生动活泼的口语或他人的视角等来了解作者及其思想。
目录
清醒远见的中国哲人
全球意识观照下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可作为两岸对话基础
走向世界走向现代
——汤一介先生访谈录
哲学:走向实践
——访哲学家汤一介
文化历程的反思与展望
汤一介:给年思想方程一个新解
复兴文化书院独缺大师之魂
汤一介:谈中国文化书院
汤一介:传统是根
当年常陪冯友兰先生挨斗
汤一介:在“传统”与“现代化”间踏出哲学道路
功在当代利在秋
——访学者、《儒藏》编纂与研究首席专家汤一介
汤一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正处于复兴前夜的中华民族需要“反本开新”
——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访谈录
哲学家汤一介(一)
用宽容、明智、理性的学术视角研究宗教
——访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先生
汤一介:给中华文化一个恰当的定位
汤一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汤一介的哲学之路
汤一介:自由的思想重要
汤一介:师者谆谆儒骨仁心
汤一介先生谈治学门径
汤一介:正道沧桑
汤一介:思想自由是重要的
汤一介:世事苍茫成云烟六经责我开生面
“和而不同”,中国和平崛起拥抱世界
——专访北京会开闭幕式文化艺术顾问汤一介教授
汤一介:自由是一种创造力
汤一介:未名湖畔的哲学名宿
不断提出问题推动思想进步
——访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
国学大师汤一介先生访谈录
汤一介:否定普世价值无法建设现代社会
不要把儒家“意识形态化”
——专访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院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汤一介
汤一介专访:思骋寰宇界岁砺金玉心
※※※
文化多元化趋势
——访汤一介、乐黛云教授
汤一介、乐黛云获加荣誉博士学位
闲情寄趣
——记汤一介、乐黛云夫妇
汤一介、乐黛云:爱情之树常青
学者汤一介、乐黛云
汤一介、乐黛云:“学术上不能有指导思想”
汤一介、乐黛云:同行在未名湖畔
汤一介、乐黛云:未名湖畔学界双璧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问题
——汤一介、乐黛云讲演及访问
在平等交流中求同存异,在理解对话中追求创新
——汤一介、乐黛云教授访谈录
※※※
重视哲学史方法论的研究
——读《郭象与魏晋玄学》
傅伟勋教授对《郭象与魏晋玄学》的评论
蒙特利尔世界哲学会纪行(节录)
迎汤一介教授来新亚书院讲学
汤一介先生与中国解释学的探索
《中国精神文化大典哲学卷汤一介条》
如切如磋,砥砺相生
——编者前言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汤一介对新时期中国哲学的贡献
既开风气也为师
——中国哲学范畴研究启示录
以“内在”为中心的思考
汤一介先生与“普遍和谐观念”的重构
和亲、和谐及其他
——贺汤一介先生八十华诞
哲学家汤一介(二)
大音希声
——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
作者介绍
汤一介先生(1927—2014),湖北省黄梅县人,生于天津。当代哲学家、哲学史家、思想家、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从1956年起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创办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三智文化书院、什刹海书院等学术研究机构。代表著作有《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佛教与中国文化》等。大部分著作与论文已结集为十卷本《汤一介集》出版。主编有《汤用彤全集》、《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九卷本《中国儒学史》(与李中华共同主编)、十一卷本《中华佛教史》(与季羡林共同主编)等著作。以古稀之年主持文化工程《儒藏》(精华编)的编纂,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中国现代学术的崛起做出了重大贡献。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很吸引人,“和记者谈心”,光是这个名字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平日里接触到的记者形象,大多是通过新闻报道、影视作品或是偶尔的公众场合,他们是信息的传递者,是事件的见证者,但很少有机会深入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和工作状态。“记者的访问记”则更进一步,意味着书中收录的是那些记者们被采访时坦诚的分享,这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很好奇,当采访者变成了被采访者,他们会如何审视自己的职业,又会如何描绘自己笔下或镜头下的世界?这本书是否能让我看到记者们工作之外,更真实、更立体的一面?是不是也能从他们的视角,重新理解我们所见的那些新闻事件,以及新闻背后的复杂人性?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记者这个职业所承担的责任和压力,我想一定是巨大的,书中能否触及这些深层次的思考,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和记者谈心——记者的访问记”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记者这个职业内心世界的想象。我们常常看到记者们在新闻现场的忙碌身影,听到他们犀利的问题,但对于他们采访前的准备,采访后的思考,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却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副标题“记者的访问记”更是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想了解,当记者卸下采访者的身份,成为被访者时,他们会如何袒露心声?他们会分享哪些采访中的故事,哪些触动过他们灵魂的瞬间?这本书能否让我们看到,在光鲜亮丽的新闻背后,是记者们怎样的坚持与付出?他们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他们又如何在信息洪流中辨别真伪,传递有价值的内容?这不仅仅是对记者这个职业的窥探,更是对信息时代下,我们每个人如何面对和理解这个世界的思考。
评分我一直认为,优秀的采访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思想的碰撞。而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种“谈心”的本质。“汤一介集”则暗示了这背后可能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编辑或收集者,他们的眼光和选择,无疑会影响到整本书的基调和内容深度。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零散的采访片段堆砌,而是在编辑者的精心梳理下,能够形成一个关于记者群体的独特视角。它会不会像一幅群像画,描绘出不同年代、不同领域的记者们,他们各自的坚守、困惑、成就与遗憾?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窥见新闻工作者们是如何在事实与人情、职业道德与现实困境之间游走的。他们的采访技巧、信息挖掘能力固然重要,但更吸引我的,是他们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对真相的追求,以及在日复一日的奔波中,他们如何保持内心的纯粹和热情。这本书,是否能成为一本照进记者内心的镜子,也照亮我们读者对这个职业的理解?
评分“和记者谈心”这个书名,精准地戳中了我的好奇点。我总是对那些“幕后英雄”充满好奇,而记者无疑是信息时代的弄潮儿。我很好奇,当他们将镜头对准自己,用诚实的语言分享经历时,会展现出怎样的图景?“记者的访问记”意味着这不是一篇篇宏大的新闻报道,而是更私人化、更生活化的叙述。我想知道,那些我们熟知的记者,他们是否也有普通人的烦恼和喜悦?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又是如何看待社会大众对他们的认知?这本书有没有可能让我们看到,在采访的背后,是记者们日复一日的观察、思考和反思?他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捕捉到值得关注的焦点,并用自己的方式去呈现?我期待的是,通过这些“谈心”,能读到更深刻的人性洞察,更细腻的情感表达,以及对新闻事业更本质的理解。
评分书名“和记者谈心——记者的访问记”本身就散发着一种亲切感和探索欲。它不像那些冰冷的学术著作,而是更像一次真诚的对话,一次深入的交流。我一直觉得,记者这个职业,既是社会的观察者,也是社会的记录者,但同时,他们本身也构成了社会的一部分,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坚持与彷徨。这本书,会不会就是一本关于记者内心世界的访谈录?会不会让我们看到,在那些充满挑战的采访任务背后,是记者们怎样的情感投入和职业智慧?我特别想知道,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又是如何处理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压力和诱惑?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个窗口,让我们普通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新闻生产的全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记者们所付出的努力和所承受的思考?我想,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将具有非凡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