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天问
定价:29.80元
作者:钱维宏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0302955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早在两千多年前,屈原带着对大自然的疑惑写下了《天问》,而庄子把大自然描述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古人关注“天地”、“四时”、“万物”的空间、时间的相互关联。大自然的结构、规律和关联是客观存在的。本书的目的是通过“天地之美”,“四时之法”和“万物之理”,认识气候变化,探索驱动原因。
本书试图用来自天文、地质、海洋和气象的科学数据探索“气候变化的真相”。人类燃烧的化石燃料来自地质时期的光、热、水等气候资源的沉淀。气候变化和*气候事件是科学问题。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是环境问题。科学问题是要研究的,环境问题是要治理的。当科学问题和环境问题分不清,又掺和上经济利益时,就容易引来争论不休的政治分歧。
气候永远都在变化,只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法。其成因要用科学数据来进行理性的分析。人类已经从农耕文明走到了工业文明。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种种的环境问题,未来人类需要的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本书适合所有关心地球环境和人类前途的人士阅读和评判。
目录
前言
章 气候大辩论
节 跨世纪的气候变化争论
第二节 三足鼎立论气候
第三节 未解之谜——谁是气候变化的“幕后黑手”
第四节 丈量气候变化的不同尺子
第五节 铭记历史追根溯源
第二章 天地有大美
节 自然分层奥秘
第二节 自然界的相似之美
第三节 太阳系“家谱”
第四节 行星形成的美妙故事
第五节 太阳系演化的神奇轨道
第六节 行星胚胎的孕生
第七节 地球月球兄弟关系
第八节 迷惑人的引力是什么
第九节 地球的天文演化
第十节 “四分五裂”的大陆板块
第十一节 谁“推动”了大陆漂移
第十二节 地球母亲的皱纹和裂痕——洋中脊和海沟
第十三节 古老的气候日记——化石燃料
第十四节 地震好似鳌鱼翻身
第十五节 海陆分布引起的大气结构
第三章 四时有明法
节 站在时钟上看气候变化
第二节 随时间尺度而定的冷暖变化
第三节 有节律的气候变化
第四节 悠久的气温变化史
第五节 气候变化是社会变革的“”
第六节 气温的“兴衰”——暖平台和冷低谷
第七节 气温走势解剖
第八节 季风古国的干湿变化
第九节 地球的脉搏——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
第四章 万物有成理
节 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
第三节 地磁倒转与海底扩张
第四节 地球生物演化的成理
第五节 地形改变季风旋转改变天气
第六节 气候变化滞后太阳辐射变化的成理
第七节 海温变化“”气温变化
第八节 欧美碳排放峰值期却是全球低温期
第九节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是气温升高的罪魁祸首吗
第五章 凡事预则立
节 预测的意义
第二节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预测模型的局限
第三节 确定性的可预报不是“事后诸葛亮”
第四节 温室气体归因下的全球变暖
第五节 未来气温预测的振荡模型
第六节 两只拦路虎——热对流与转折性
第七节 可预报性“水涨船高”
第八节 预测要立于不败之地
第六章 无风不起浪
节 海洋冷暖巨变——气候事件的罪魁
第二节 天气波动的“恶作剧”——干旱事件
第三节 冷暖气团的邂逅——低温冰冻
第四节 西风气流中的梗阻——肆虐洪水的祸根
第五节 高温热浪中的蝴蝶图案
第六节 横看成岭侧成峰
第七节 认识自然波动防范自然灾害
第七章 问路在何方
节 人类需要选择怎样的文明进程
第二节 如何看待温室效应和城市热岛
第三节 气候资料可靠吗
第四节 未来的气候能预测吗
第五节 气候预测模型可靠吗
第六节 气候预测模型也会“过期”吗
第七节 温度上升2摄氏度是环境承受的阈值吗
第八节 何时沐浴生态文明
全书总结 认识自然畅想未来
附录A 报刊采访
A1 全球增温平台与变暖协议捉迷藏
A2 不确定研究仍应成为哥本哈根峰会首要话题
A3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要听取不同声音
A4 20世纪末全球气温上升2摄氏度证据不足
A5 人类活动影响全球变暖有待研究
A6 解析西南干旱形成机制
A7 从争论中求共识
A8 高空喷射气流意外受阻酿祸
附录B 电视采访
B1 气候变化原因新探索
B2 从干旱看全球气候变化
B3 气候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法
附录C 从拉普拉斯的文字到公式
彩图
作者介绍
钱维宏,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一直致力于全球气候系统的研究,1997年成功预报了的厄尔尼诺事件,就气候变暖提出了许多与当今主流观点不同的见解,破解了大气变暖的迷局。曾出版专著《行星地球动力学引论》、《天气学》、《全球气候系统》等,CCTV《面对
文摘
序言
读《天问》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瑜伽。每一个句子都像是一个舒缓的伸展,让我的思维逐渐放松,变得更加开阔。我惊讶于作者能够如此精准地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并将其凝练成文字。书中充满了令人惊叹的洞见,有些观点甚至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所学的知识。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馈赠。我喜欢这种在阅读中不断被启发、被挑战的感觉,它让我保持着一种学习的热情和成长的动力。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困惑,同时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不再感到迷茫,而是充满了希望,因为我知道,在这本书的指引下,我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评分《天问》给我带来的感受,如同在荒漠中找到一片绿洲,又像是置身于璀璨的星河。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能够将极其复杂、抽象的概念,用一种易于理解却又不失深刻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反复咀嚼某一段文字,试图将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思想内化于心。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层层递进,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每一次的思考,都会有更深的感悟。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探寻,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这种陪伴式的阅读体验,是我非常珍视的。它让我在枯燥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丝灵光,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敬畏。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初生的婴儿,好奇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而《天问》就是我的启蒙老师,用它独特的方式,教我认识这个奇妙的世界。
评分终于有机会捧读《天问》了,一直以来,这个名字就在我脑海中盘旋,带着一种古老而深邃的神秘感。翻开书页的瞬间,我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进入了一个全然不同的时空。这本书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韵律,不是那种华丽辞藻堆砌的空洞,而是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一种质朴的力量,仿佛是远古先民的低语,又像是智者对宇宙的深深凝视。我迫不及待地想跟随作者的思绪,去探索那未知的领域,去感受那种超越凡俗的思考。书中的每一个字句,都像是饱含深意的石子,投入了我平静的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找到那些关于生命、关于存在、关于宇宙的答案,哪怕只是片刻的启迪,也足以让我心生欢喜。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扇门,一扇通往更广阔、更深邃世界的门,而我,正准备迈出这探索的第一步。
评分《天问》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在世界的窗户。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以及精神世界的广阔。我常常在阅读时,会陷入深深的沉思,反思自己的过往,审视自己的内心。书中的一些描写,虽然简练,却充满了力量,能够直击人心,引发我最原始的情感共鸣。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书中人物、与作者、与更广阔的生命连接在了一起。这种连接,让我感到温暖,感到力量,感到希望。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传达的知识,更在于它所唤醒的情感,它所启迪的思考,它所带来的成长。我从中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力量,让我能够更坦然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评分《天问》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与古老灵魂的对话。作者的文字中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韧性,仿佛凝聚了无数先贤的智慧与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在书中找到了自己内心深处一直以来想要表达却又无法言说的感受。书中的一些意象和隐喻,都极富感染力,能够在我脑海中勾勒出壮丽的画面,引发我无限的遐想。我喜欢作者那种不疾不徐的叙述节奏,它给予我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思考,去体会其中的深意。这本书不是那种一目十行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细细品味,慢慢咀嚼的佳肴。它让我感到一种宁静,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一种与宇宙融为一体的归属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