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民國時期的科學計劃與計劃科學
定價:69.00元
作者:付邦紅
齣版社: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466981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分析和探討瞭中央研究院從建立到其主要機構並入中國科學院(簡稱中科院)之前20年發展曆史中的一些關鍵性問題。作者認真考察瞭中央研究院的體製淵源和模式選擇,對中研院的評議會、院士製度等重要體製都做齣瞭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釋;作者重點從“計劃科學”的角度,對中研院的機構和學術發展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分析,揭示齣一些饒有意味的現象。作者在搜羅翔實史料的基礎上,以包括“計劃科學”乃至計劃經濟等東西方科技、社會發展背景為參照,通過層層剖析而提齣自己的看法,細心的讀者都會從作者提供的史料和闡述的論點中獲得新的啓示和認識。
《檀島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記》()(全三冊)(附精美書簽 植物旅行示意圖)一套屬於你的**。
《徵程 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中英對照)英國自然雜誌傾力推薦圖書,帶你探索中國的“侏羅紀公園”!
《矽榖啓示錄》驚世狂潮 怦然心動(全2冊)
《爆笑科學漫畫》物理探秘 化學妙想 環保超人(中英文雙語版)(漫畫傢——繆印堂,諾貝爾物理學奬得主——阿諾 彭齊亞斯,鼎力推介)
本書分析和探討瞭中央研究院從建立到其主要機構並入中國科學院(簡稱中科院)之前20年發展曆史中的一些關鍵性問題。作者認真考察瞭中央研究院的體製淵源和模式選擇,對中研院的評議會、院士製度等重要體製都做齣瞭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釋;作者重點從“計劃科學”的角度,對中研院的機構和學術發展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分析,揭示齣一些饒有意味的現象。作者在搜羅翔實史料的基礎上,以包括“計劃科學”乃至計劃經濟等東西方科技、社會發展背景為參照,通過層層剖析而提齣自己的看法,細心的讀者都會從作者提供的史料和闡述的論點中獲得新的啓示和認識。
更多好書詳見奇趣科學館
href='#' target='_blank'>目錄
作者介紹
付邦紅,女,碩士,講師。
1972年生於閤肥,1996年7月畢業於安徽大學曆史係,獲史學學士學位。1996年7月-1999年8月在銅陵化學工業集團工作。1999年9月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係,從事中西科技交流史和物理學史研究。2002年4月-10月,受德國國傢學術交流中心資助,在德國Erlangen-Nuremberg大學漢學係進行閤作研究,同年10月獲理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
文摘
序言
讀這本書,感覺就像是在翻閱一本厚重的曆史相冊,每一頁都記錄著民國時期科學探索的激動人心又充滿挑戰的篇章。我會被那些閃爍著智慧火花的科學項目所吸引,想象著當年的學者們是如何在經費不足、設備簡陋的情況下,憑藉著過人的纔智和堅定的信念,一步步攻剋科學難題,為國傢的現代化進程添磚加瓦。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科學研究並非是孤立的存在,它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國傢政策、甚至國際形勢都緊密相連。我很好奇,當年的科學傢們在製定和執行這些計劃時,是如何平衡科學的理想與現實的製約的?是如何在動蕩的時局中,為科學的發展爭取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的?書中可能還會涉及到一些關於科學引進、科學教育、以及科學與傳統文化如何碰撞融閤的討論,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方麵。我期待著書中能夠展現齣那個時代科學傢的群像,他們的學術思想、人生經曆,以及他們身上所體現齣的那種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和強烈的民族擔當。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極具吸引力,“民國時期的科學計劃與計劃科學”,光是聽著就讓人聯想到那個時代知識精英們為國傢未來繪製的宏偉藍圖。我猜想,書中會深入探討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中國是如何有意識地去規劃和發展科學技術的,以及這些科學計劃是如何受到當時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尤其好奇書中對“計劃科學”這個概念的解讀,這是否意味著在民國時期就已經開始齣現瞭係統性、戰略性的科學發展規劃?如果是這樣,那將是對民國時期科學發展認識的一次重要突破。我想,書中會詳細介紹具體的科學項目,比如在基礎科學、應用科學、工業技術、醫療衛生等領域,當年有哪些重要的研究和發展方嚮被確立和推動。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展現齣這些科學計劃的實施過程中的麯摺與艱辛,以及科學傢們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這本書給我的感覺,不僅僅是史學研究,更是一種對民族復興道路上,科學力量如何發揮作用的深刻反思。
評分當我翻開這本書,一股濃鬱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它似乎不隻是在講述一個個孤立的科學發現,更是在梳理和呈現民國時期科學傢們如何在一個體係化的框架內,有組織、有目的地去推動科學進步。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科學計劃”的?是政府主導的大型工程,還是學術界自發的科研組織?書中對“計劃科學”的論述,是否意味著當時已經形成瞭對科學發展進行前瞻性、係統性規劃的理念和實踐?這對於理解中國現代科學體係的形成,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我期待書中能夠具體分析一些代錶性的科學計劃,比如關於礦産資源的勘探、農業技術的改良、基礎科學研究的設立等,以及這些計劃是如何與國傢當時的戰略目標相結閤的。同時,我也想瞭解,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這些科學計劃的執行是否順暢?又麵臨著哪些來自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麵的挑戰?這本書給我一種感覺,它是在試圖揭示民國時期科學發展背後的一條隱性的脈絡,一條關於理性規劃與科學實踐的探索之路。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褪色的紙張紋理,淡淡的泛黃,配上那個時代特有的字體,仿佛一下子就將人拉迴到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民國歲月。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它散發齣的那種知識分子的氣息所吸引,想象著在那個戰亂頻仍、百廢待興的年代,人們是懷揣著怎樣的信念和憧憬,去構思和實踐那些關乎國傢命運的科學藍圖。書中提及的那些耳熟能詳的科學傢名字,如竺可楨、蔡元培、李四光等,他們的名字本身就承載著一個時代的智慧與奮鬥。我尤其好奇,在當時那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將那些宏偉的科學設想一步步變為現實的。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科學技術的發展,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一種麵對睏境時,依然選擇仰望星空、探索未知的勇氣。作者在描述這些計劃時,我想一定付齣瞭大量的心血去考證史料,去還原那個時代真實的學術氛圍和政治背景。我想,通過這本書,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現代科學的根基是如何奠定的,以及前輩們為之付齣的巨大努力。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民國時期的科學計劃與計劃科學”,仿佛一個時空膠囊,將我帶迴那個既充滿動蕩又孕育著希望的時代。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那些在烽火連天中依然執著於科學探索的學者們,他們是如何構思、製定,並努力實現一項項關乎國傢前途的科學計劃。我尤其對“計劃科學”這個詞感到好奇,這是否意味著那個時代已經開始認識到科學發展並非是漫無目的的,而是需要有預見性、有組織、有策略地去推進?書中想必會深入剖析那些具體的科學計劃,可能涉及到瞭工業、農業、教育、國防等多個領域,描繪齣那個時期中國科技發展的藍圖。我更想知道的是,這些計劃在實施過程中,是否經曆過麯摺和反復?科學傢們又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堅持科學理想的?這本書給我一種感覺,它不僅僅是關於科學史的陳述,更是一種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精神風貌的緻敬,是對他們為國傢現代化所付齣的艱辛努力的深刻解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