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世百年缘:近现代南京与奥林匹克9787553305943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正版世百年缘:近现代南京与奥林匹克9787553305943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著
图书标签:
  • 南京历史
  • 近现代史
  • 奥林匹克
  • 地方志
  • 文化史
  • 体育史
  • 百年缘
  • 南京市
  • 历史研究
  • 社会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温文尔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南京出版社
ISBN:9787553305943
商品编码:2959626442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07-01

具体描述

【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百年缘:近现代南京与奥林匹克

定价:88.00元

作者: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53305943

字数:

页码:16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百年缘:近现代南京与奥林匹克》将1910年至1948年问南京与奥林匹克那些鲜为人知的珍贵史实系统呈现,勾勒出城市奥林匹克文化史的传承脉络,凸显了南京在中国近现代奥林匹克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追溯百年,梦回南京。在奥林匹克之光又一次照耀南京的时候,让我们穿梭时空,把目光聚焦在梦开始的地方,再次沿着史料的经纬,重新触摸近现代南京与奥林匹克的那段百年渊源。

目录


绪论
部分 发轫:奥运梦开始的地方
1910:蕴含奥运梦的首届全国运动会在南京举办
一、原始史料中的首届全运会
二、首届全运会与中国人的奥运梦想
三、首届全运会举办时成立了早全国性体育组织
四、举办首届全运会的历史场地
1924: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南京成立
一、国立东南大学化学教室见证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
二、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被国际奥委会承认
三、国立东南大学化学教室原址寻踪

第二部分 启航:与奥运结缘的六朝古都
1928:“中国出席奥运人”宋如海与南京的渊源
一、从南京金陵大学走出的现代体育先驱
二、回到南京参与组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
三、中国体育界正式出席奥运人
1932-1395:“中国奥运参赛人”刘长春与南京
一、首位登上奥运赛场的中国运动员刘长春
二、刘长春在南京打破全国纪录
三、刘长春在南京的生活和训练
1936:中国奥运代表团从南京出发奔赴柏林
一、柏林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在南京谒陵和授旗
二、武术表演队员在南京集训

第三部分 传承:奥运之路再次延伸
1947: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迁回诞生地南京
一、迁回南京之前的曲折历程
二、在南京建设固定会址
三、“南京”出现在国际奥委会公报上
1948:中国奥运代表团从南京出发奔赴伦敦
一、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在南京组建
二、参加伦敦奥运会的部分运动员在南京集中训练
三、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授旗典礼在南京举行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一、国立东南大学化学教室见证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
  20世纪20年代,中国体育组织的管理权力、大型运动会的会务工作多被在华外国人士把持,几乎都不掌握在国人手上。中国的体育界急需一个全国性的体育组织,来组织全国的体育事务和参与国际奥林匹克事业。但是,来自不同区域的体育界人士,在众多问题上分歧严重,使得筹建会议一直陷入各仲争论之中,多次创建的努力均未告成功。
  与此同时,国人对于组建“全国合法的体育机关”和国家奥委会的期盼之情也与曰俱增。后来长期担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秘书长的沈嗣良,曾回忆这一时期:“各区体育都有了相当的基础,独无全国高行政机关……热心人士乃盛倡国人自主,亟应组织全国合法的体育机关,以主持全国体育。”(中国文化建设协会著:《抗战前十年之中国》,龙田出版社,1948年版,第611页)
  而1923年8月在北京清华学校召开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二届年会上,还曾表决通过了一个提案,提出“由本社联络各机关发起组织万国运动会委员会(即国家奥委会,万国运动会为当时国人对于奥运会的通称)”。(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全国体总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编:《体育史料6辑:中国近代体育议决案选编》,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6页)
  可见,至工923年实际上仍没有国人承认的国家奥委会组织。次年成立于南京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也确实是借中华教育改进社南京年会提供的机会成立的。
  1924年5月,第3届全国运动会在武昌举行,来自5个地区(华东、华西、华南、华北、华中)的体育代表们倡议成立中国人自己的全国体育组织。
  这一时期虽有在华外国人士把持的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已于工922年被国际奥委会承认的说法,但是从1924年第三届全国运动会期间的历史记录来看,当时的体育界人士并不认为中国已有资格参加奥运会。1924年5月31日,全国工4个体育团体发起了第3届全国运动会选手慰劳会。慰劳会的开会词即明确指出:“刻下中国虽无加入万国运动会之资格,然能积极提倡体育,则亦不难达到。”(《全国运动会选手慰劳会纪》,《申报》1924年6月1日,第十四版)
  上述史料的记载充分显示,至1924年5月为止,中国体育界还在努力争取参与国际奥林匹克事业。
  就在这一次选手慰劳会上,体育界人士也再次强调了全国性体育组织(此时暂定名“中华体育协会”)“已推定张伯苓、卢炜昌二君,为委员长,定七月三日在南京开成立会”的计划。这个计划是在借1924年5月份第3届全国运动会之机,在武昌成立全国体育组织的努力宣告失败后,由体育界人士重新提出的。
  ……

序言



《古都新韵:南京近代史上的体育与风华》 引言: 南京,这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古都,在近代化的浪潮中,也涌动着澎湃的体育精神。当奥林匹克的光辉穿越时空,照亮古老土地的每一个角落,它不仅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文化交流、民族觉醒和社会进步的催化剂。本书将目光聚焦于近现代南京,深入探讨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尤其是在南京的播撒与生根。它并非一本纯粹的体育史,而是将视角置于南京近代史的宏大叙事之中,通过体育这一独特窗口,折射出那个风云变幻、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时代,南京这座城市如何在新旧交替中,探索自身的现代性,塑造其独特的城市精神与风貌。 第一章:奥林匹克的曙光初现:远东的呼唤与南京的觉醒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了古老中国的国门,民族危亡的阴影笼罩着大地。在这样的背景下,奥林匹克运动的理念,如同新生的曙光,开始悄然传播。远东运动会作为奥林匹克精神在亚洲的早期实践,为中国参与国际体育交流提供了契机。本书将追溯远东运动会在中国举办的历程,以及南京作为重要城市,如何在这股体育思潮的影响下,初步认识并接纳奥林匹克这一概念。 我们将考察当时南京的教育机构,如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如何将体育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培养了第一批具有现代体育意识的知识分子和青年。这些精英们,在接受西方先进教育的同时,也看到了体育对于强健国民体魄、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他们是奥林匹克理念在南京最早期、最活跃的传播者。 此外,本书还将梳理南京在这一时期,民间体育活动的发展脉络。虽然距离现代奥林匹克项目尚有距离,但一些传统的体育形式,如武术、蹴鞠等,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与新兴的体育项目开始融合。这种多元的体育文化图景,为奥林匹克精神的落地提供了土壤。 第二章:时代洪流中的搏击:南京与近代中国的体育图景 近代中国,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政治的动荡、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发展,都在深刻地影响着体育的命运。南京,作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城市,其体育发展自然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本书将深入探讨国民政府时期,南京作为首都,在推广奥林匹克运动方面所做的努力。我们将审视当时的体育政策,如《体育委员会组织法》、《体育运动竞赛规程》等,分析这些政策的出台背景、核心内容及其在南京的具体实践。尽管受限于当时的国力与国际环境,但南京作为政府所在地,其体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无疑具有风向标意义。 我们将关注南京在不同时期举办的各类体育赛事,从全国性的运动会到区域性的体育交流活动。这些赛事不仅是运动员竞技的平台,更是展示国家形象、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载体。本书将通过对这些赛事的详细梳理,展现南京在组织、承办体育活动方面的能力与经验,以及体育在提升城市活力、促进社会交往方面的作用。 同时,本书还将描绘南京市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多样化场景。从学校的体育课程,到工厂的职工体育,再到市民的公园健身,体育逐渐渗透到南京社会的各个层面。我们将通过史料记载、照片文献等,生动还原当时南京人参与体育的热情与活力。 第三章:民族复兴的号角:奥林匹克在南京的深远影响 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关乎体育本身,更承载着民族复兴的梦想与希望。对于近代中国而言,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取得成绩,是展示民族实力、赢得国际尊严的重要途径。 本书将重点分析奥林匹克运动对南京民族意识的激发作用。当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取得突破时,南京的民众是如何响应的?这种体育成就如何转化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我们将通过当时的报刊报道、社会评论等,展现奥林匹克精神如何成为凝聚人心、激励民族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奥林匹克运动在南京社会改革和文化建设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体育的普及,有助于改变旧有的社会观念,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南京在近现代的城市发展进程中,体育如何与其他社会事业相互促进,共同塑造城市的现代品格? 本书将关注南京近代体育设施的建设与发展。从早期的简陋运动场,到后来逐渐完善的体育场馆,这些设施的修建,不仅为体育运动提供了物质保障,也成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我们将考察这些设施的选址、设计、功能,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第四章: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展望:南京与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 近现代南京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交织,不仅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印记,更孕育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书的最后一章,将是对这段历史的回顾与总结,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我们将梳理近现代南京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上留下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这些历史事件,如在南京举行的重要体育赛事,或是在奥林匹克舞台上崭露头角的南京籍运动员,都值得被深入挖掘与记忆。 本书还将探讨近现代南京的体育发展,对当今南京体育事业的影响。从当时的理念、实践中,我们能汲取哪些经验?又有哪些精神可以传承? 最后,本书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南京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随着中国在国际体育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又将如何在新的时代,续写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辉煌篇章?本书将以开放的视角,为读者呈现南京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独特贡献与美好前景。 结语: 《古都新韵:南京近代史上的体育与风华》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探索,一次关于南京、关于中国、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深度对话。它试图通过历史的棱镜,展现那个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体育精神如何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焕发出璀璨的光芒,为南京的近代化进程注入不竭的动力。本书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对体育的热爱,以及对城市精神的体悟,共同感受这座伟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与不朽风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复古又不失厚重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我尤其喜欢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既突出了主题的意境,又让整体视觉效果显得非常克制和高级。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阅读起来触感温润,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可能需要细细品味的著作来说,简直是加分项。更值得一提的是,排版布局的处理非常用心,字号大小、行距间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历史图表和引文注释,也清晰有序地呈现出来,可见出版团队在细节打磨上是下了真功夫的。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坚持,在如今这个数字化阅读盛行的时代,更显得弥足珍贵,让人忍不住想要收藏起来,不仅仅是为了内容,更是为了这份工艺之美。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地方文献的读者,我深知整理和出版这类深度研究成果的难度和耗时。这本书的广度与深度让人惊叹,它不仅仅聚焦于宏观的历史变迁,更细致地触及到了城市肌理、市民生活、乃至文化基因的演变脉络。在某些关于城市空间变迁的论述中,作者似乎拥有上帝视角,能够精准地勾勒出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天际线的变化,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如何适应或反抗这种改变。每一次翻阅,都能在不经意间发现一些过去忽略掉的细节,比如某条老街的变迁,某种已经失传的技艺的片段记录。这让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寻宝”的乐趣,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知识和情感上的新的发现,它真正做到了让历史“活”起来。

评分

初翻开这套书的目录,我就被那种宏大叙事下的精微视角所吸引住了。它并非那种枯燥的流水账式记录,而是巧妙地将一系列看似分散的事件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历史网络。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关键节点时,会引用大量的原始档案和口述回忆,这使得文字充满了生命力和现场感,读起来完全不像是在阅读冰冷的历史文献,更像是在聆听一段段鲜活的往事重述。比如,某一个章节对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描摹,那种细致入微的场景再现,让我仿佛真的穿越回了那个烟云变幻的年代,感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喜怒哀乐。这种深度挖掘和多角度交叉印证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资料的可信度和阅读的沉浸感,让人对作者的学术功底和求真精神由衷地敬佩。

评分

整体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非常扎实、充实的阅读体验,完全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快餐式读物可以比拟的。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去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深入历史的肌理之中。尤其在构建其独特的叙事结构时,可以看出编纂者下了非凡的苦心,他们没有简单地堆砌材料,而是通过精妙的章节设计,将不同时间维度、不同主题的内容有机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严密而又富有美感的知识体系。读完之后,留下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特定地域文化沉淀的深刻理解和敬意。这本书无疑是该领域研究者和真正热爱地方历史的深度爱好者的案头必备之作,其价值在于其持久的参考性和反复阅读的潜力。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这一点非常耐人寻味。有时,它会以一种近乎学术论文的严谨和精准,对复杂的历史概念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逻辑链条清晰得让人拍案叫绝。但转瞬之间,在描述一些人文轶事或者地方风情时,笔锋又变得极其流畅和富有文采,带着一种老派文人的温情与洞察力。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极大地避免了单一风格可能带来的阅读疲劳。我尤其欣赏其中一些篇章中蕴含的哲理思辨,作者似乎不满足于简单地陈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超越事件本身的思考深度,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历史读物,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空间与人文精神的对话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