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百年缘:近现代南京与奥林匹克
定价:88.00元
作者: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53305943
字数:
页码:16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百年缘:近现代南京与奥林匹克》将1910年至1948年问南京与奥林匹克那些鲜为人知的珍贵史实系统呈现,勾勒出城市奥林匹克文化史的传承脉络,凸显了南京在中国近现代奥林匹克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追溯百年,梦回南京。在奥林匹克之光又一次照耀南京的时候,让我们穿梭时空,把目光聚焦在梦开始的地方,再次沿着史料的经纬,重新触摸近现代南京与奥林匹克的那段百年渊源。
目录
绪论
部分 发轫:奥运梦开始的地方
1910:蕴含奥运梦的首届全国运动会在南京举办
一、原始史料中的首届全运会
二、首届全运会与中国人的奥运梦想
三、首届全运会举办时成立了早全国性体育组织
四、举办首届全运会的历史场地
1924: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南京成立
一、国立东南大学化学教室见证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
二、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被国际奥委会承认
三、国立东南大学化学教室原址寻踪
第二部分 启航:与奥运结缘的六朝古都
1928:“中国出席奥运人”宋如海与南京的渊源
一、从南京金陵大学走出的现代体育先驱
二、回到南京参与组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
三、中国体育界正式出席奥运人
1932-1395:“中国奥运参赛人”刘长春与南京
一、首位登上奥运赛场的中国运动员刘长春
二、刘长春在南京打破全国纪录
三、刘长春在南京的生活和训练
1936:中国奥运代表团从南京出发奔赴柏林
一、柏林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在南京谒陵和授旗
二、武术表演队员在南京集训
第三部分 传承:奥运之路再次延伸
1947: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迁回诞生地南京
一、迁回南京之前的曲折历程
二、在南京建设固定会址
三、“南京”出现在国际奥委会公报上
1948:中国奥运代表团从南京出发奔赴伦敦
一、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在南京组建
二、参加伦敦奥运会的部分运动员在南京集中训练
三、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授旗典礼在南京举行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一、国立东南大学化学教室见证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
  20世纪20年代,中国体育组织的管理权力、大型运动会的会务工作多被在华外国人士把持,几乎都不掌握在国人手上。中国的体育界急需一个全国性的体育组织,来组织全国的体育事务和参与国际奥林匹克事业。但是,来自不同区域的体育界人士,在众多问题上分歧严重,使得筹建会议一直陷入各仲争论之中,多次创建的努力均未告成功。
  与此同时,国人对于组建“全国合法的体育机关”和国家奥委会的期盼之情也与曰俱增。后来长期担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秘书长的沈嗣良,曾回忆这一时期:“各区体育都有了相当的基础,独无全国高行政机关……热心人士乃盛倡国人自主,亟应组织全国合法的体育机关,以主持全国体育。”(中国文化建设协会著:《抗战前十年之中国》,龙田出版社,1948年版,第611页)
  而1923年8月在北京清华学校召开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二届年会上,还曾表决通过了一个提案,提出“由本社联络各机关发起组织万国运动会委员会(即国家奥委会,万国运动会为当时国人对于奥运会的通称)”。(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全国体总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编:《体育史料6辑:中国近代体育议决案选编》,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6页)
  可见,至工923年实际上仍没有国人承认的国家奥委会组织。次年成立于南京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也确实是借中华教育改进社南京年会提供的机会成立的。
  1924年5月,第3届全国运动会在武昌举行,来自5个地区(华东、华西、华南、华北、华中)的体育代表们倡议成立中国人自己的全国体育组织。
  这一时期虽有在华外国人士把持的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已于工922年被国际奥委会承认的说法,但是从1924年第三届全国运动会期间的历史记录来看,当时的体育界人士并不认为中国已有资格参加奥运会。1924年5月31日,全国工4个体育团体发起了第3届全国运动会选手慰劳会。慰劳会的开会词即明确指出:“刻下中国虽无加入万国运动会之资格,然能积极提倡体育,则亦不难达到。”(《全国运动会选手慰劳会纪》,《申报》1924年6月1日,第十四版)
  上述史料的记载充分显示,至1924年5月为止,中国体育界还在努力争取参与国际奥林匹克事业。
  就在这一次选手慰劳会上,体育界人士也再次强调了全国性体育组织(此时暂定名“中华体育协会”)“已推定张伯苓、卢炜昌二君,为委员长,定七月三日在南京开成立会”的计划。这个计划是在借1924年5月份第3届全国运动会之机,在武昌成立全国体育组织的努力宣告失败后,由体育界人士重新提出的。
  ……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复古又不失厚重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我尤其喜欢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既突出了主题的意境,又让整体视觉效果显得非常克制和高级。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阅读起来触感温润,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可能需要细细品味的著作来说,简直是加分项。更值得一提的是,排版布局的处理非常用心,字号大小、行距间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历史图表和引文注释,也清晰有序地呈现出来,可见出版团队在细节打磨上是下了真功夫的。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坚持,在如今这个数字化阅读盛行的时代,更显得弥足珍贵,让人忍不住想要收藏起来,不仅仅是为了内容,更是为了这份工艺之美。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地方文献的读者,我深知整理和出版这类深度研究成果的难度和耗时。这本书的广度与深度让人惊叹,它不仅仅聚焦于宏观的历史变迁,更细致地触及到了城市肌理、市民生活、乃至文化基因的演变脉络。在某些关于城市空间变迁的论述中,作者似乎拥有上帝视角,能够精准地勾勒出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天际线的变化,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如何适应或反抗这种改变。每一次翻阅,都能在不经意间发现一些过去忽略掉的细节,比如某条老街的变迁,某种已经失传的技艺的片段记录。这让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寻宝”的乐趣,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知识和情感上的新的发现,它真正做到了让历史“活”起来。
评分初翻开这套书的目录,我就被那种宏大叙事下的精微视角所吸引住了。它并非那种枯燥的流水账式记录,而是巧妙地将一系列看似分散的事件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历史网络。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关键节点时,会引用大量的原始档案和口述回忆,这使得文字充满了生命力和现场感,读起来完全不像是在阅读冰冷的历史文献,更像是在聆听一段段鲜活的往事重述。比如,某一个章节对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描摹,那种细致入微的场景再现,让我仿佛真的穿越回了那个烟云变幻的年代,感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喜怒哀乐。这种深度挖掘和多角度交叉印证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资料的可信度和阅读的沉浸感,让人对作者的学术功底和求真精神由衷地敬佩。
评分整体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非常扎实、充实的阅读体验,完全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快餐式读物可以比拟的。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去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深入历史的肌理之中。尤其在构建其独特的叙事结构时,可以看出编纂者下了非凡的苦心,他们没有简单地堆砌材料,而是通过精妙的章节设计,将不同时间维度、不同主题的内容有机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严密而又富有美感的知识体系。读完之后,留下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特定地域文化沉淀的深刻理解和敬意。这本书无疑是该领域研究者和真正热爱地方历史的深度爱好者的案头必备之作,其价值在于其持久的参考性和反复阅读的潜力。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这一点非常耐人寻味。有时,它会以一种近乎学术论文的严谨和精准,对复杂的历史概念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逻辑链条清晰得让人拍案叫绝。但转瞬之间,在描述一些人文轶事或者地方风情时,笔锋又变得极其流畅和富有文采,带着一种老派文人的温情与洞察力。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极大地避免了单一风格可能带来的阅读疲劳。我尤其欣赏其中一些篇章中蕴含的哲理思辨,作者似乎不满足于简单地陈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超越事件本身的思考深度,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历史读物,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空间与人文精神的对话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