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前必讀】:
本店銷售的書籍品相可能因為存放時間長短關係會有成色不等,請放心選購。
付款後,不缺貨的情況下,48小時內發貨,如有缺貨的情況下,我們會及時在聊天窗口給您留言告知。
發貨地北京,一般情況下發貨後同城次日可以到達,省外具體以快遞公司運輸為準。
望每位讀者在收貨的時候要驗貨,有什麼意外可以拒簽,這是對您們權益的保護。
注意:節假日全體放假,請自助下單;如需幫助請及時與我們聯係。祝您購物愉快!商傢熱綫: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書名:百年緣:近現代南京與奧林匹剋
定價:88.00元
作者:南京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齣版社:南京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53305943
字數:
頁碼:168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百年緣:近現代南京與奧林匹剋》將1910年至1948年問南京與奧林匹剋那些鮮為人知的珍貴史實係統呈現,勾勒齣城市奧林匹剋文化史的傳承脈絡,凸顯瞭南京在中國近現代奧林匹剋事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追溯百年,夢迴南京。在奧林匹剋之光又一次照耀南京的時候,讓我們穿梭時空,把目光聚焦在夢開始的地方,再次沿著史料的經緯,重新觸摸近現代南京與奧林匹剋的那段百年淵源。
目錄
緒論
部分 發軔:奧運夢開始的地方
1910:蘊含奧運夢的首屆全國運動會在南京舉辦
一、原始史料中的首屆全運會
二、首屆全運會與中國人的奧運夢想
三、首屆全運會舉辦時成立瞭早全國性體育組織
四、舉辦首屆全運會的曆史場地
1924: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在南京成立
一、國立東南大學化學教室見證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成立
二、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被國際奧委會承認
三、國立東南大學化學教室原址尋蹤
第二部分 啓航:與奧運結緣的六朝古都
1928:“中國齣席奧運人”宋如海與南京的淵源
一、從南京金陵大學走齣的現代體育先驅
二、迴到南京參與組建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
三、中國體育界正式齣席奧運人
1932-1395:“中國奧運參賽人”劉長春與南京
一、首位登上奧運賽場的中國運動員劉長春
二、劉長春在南京打破全國紀錄
三、劉長春在南京的生活和訓練
1936:中國奧運代錶團從南京齣發奔赴柏林
一、柏林奧運會中國代錶團在南京謁陵和授旗
二、武術錶演隊員在南京集訓
第三部分 傳承:奧運之路再次延伸
1947: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遷迴誕生地南京
一、遷迴南京之前的麯摺曆程
二、在南京建設固定會址
三、“南京”齣現在國際奧委會公報上
1948:中國奧運代錶團從南京齣發奔赴倫敦
一、倫敦奧運會中國代錶團在南京組建
二、參加倫敦奧運會的部分運動員在南京集中訓練
三、倫敦奧運會中國代錶團授旗典禮在南京舉行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一、國立東南大學化學教室見證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成立
  20世紀20年代,中國體育組織的管理權力、大型運動會的會務工作多被在華外國人士把持,幾乎都不掌握在國人手上。中國的體育界急需一個全國性的體育組織,來組織全國的體育事務和參與國際奧林匹剋事業。但是,來自不同區域的體育界人士,在眾多問題上分歧嚴重,使得籌建會議一直陷入各仲爭論之中,多次創建的努力均未告成功。
  與此同時,國人對於組建“全國閤法的體育機關”和國傢奧委會的期盼之情也與曰俱增。後來長期擔任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秘書長的瀋嗣良,曾迴憶這一時期:“各區體育都有瞭相當的基礎,獨無全國高行政機關……熱心人士乃盛倡國人自主,亟應組織全國閤法的體育機關,以主持全國體育。”(中國文化建設協會著:《抗戰前十年之中國》,龍田齣版社,1948年版,第611頁)
  而1923年8月在北京清華學校召開的中華教育改進社第二屆年會上,還曾錶決通過瞭一個提案,提齣“由本社聯絡各機關發起組織萬國運動會委員會(即國傢奧委會,萬國運動會為當時國人對於奧運會的通稱)”。(國傢體委體育文史工作委員會、全國體總文史資料編審委員會編:《體育史料6輯:中國近代體育議決案選編》,人民體育齣版社,1991年版,第36頁)
  可見,至工923年實際上仍沒有國人承認的國傢奧委會組織。次年成立於南京的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也確實是藉中華教育改進社南京年會提供的機會成立的。
  1924年5月,第3屆全國運動會在武昌舉行,來自5個地區(華東、華西、華南、華北、華中)的體育代錶們倡議成立中國人自己的全國體育組織。
  這一時期雖有在華外國人士把持的中華業餘運動聯閤會已於工922年被國際奧委會承認的說法,但是從1924年第三屆全國運動會期間的曆史記錄來看,當時的體育界人士並不認為中國已有資格參加奧運會。1924年5月31日,全國工4個體育團體發起瞭第3屆全國運動會選手慰勞會。慰勞會的開會詞即明確指齣:“刻下中國雖無加入萬國運動會之資格,然能積極提倡體育,則亦不難達到。”(《全國運動會選手慰勞會紀》,《申報》1924年6月1日,第十四版)
  上述史料的記載充分顯示,至1924年5月為止,中國體育界還在努力爭取參與國際奧林匹剋事業。
  就在這一次選手慰勞會上,體育界人士也再次強調瞭全國性體育組織(此時暫定名“中華體育協會”)“已推定張伯苓、盧煒昌二君,為委員長,定七月三日在南京開成立會”的計劃。這個計劃是在藉1924年5月份第3屆全國運動會之機,在武昌成立全國體育組織的努力宣告失敗後,由體育界人士重新提齣的。
  ……
序言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地方文獻的讀者,我深知整理和齣版這類深度研究成果的難度和耗時。這本書的廣度與深度讓人驚嘆,它不僅僅聚焦於宏觀的曆史變遷,更細緻地觸及到瞭城市肌理、市民生活、乃至文化基因的演變脈絡。在某些關於城市空間變遷的論述中,作者似乎擁有上帝視角,能夠精準地勾勒齣不同曆史時期城市天際綫的變化,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如何適應或反抗這種改變。每一次翻閱,都能在不經意間發現一些過去忽略掉的細節,比如某條老街的變遷,某種已經失傳的技藝的片段記錄。這讓整本書讀起來充滿瞭“尋寶”的樂趣,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知識和情感上的新的發現,它真正做到瞭讓曆史“活”起來。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復古又不失厚重的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仿佛能感受到曆史的重量。我尤其喜歡封麵那種留白的處理,既突齣瞭主題的意境,又讓整體視覺效果顯得非常剋製和高級。內頁的紙張選擇也相當考究,閱讀起來觸感溫潤,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對於一本可能需要細細品味的著作來說,簡直是加分項。更值得一提的是,排版布局的處理非常用心,字號大小、行距間距都拿捏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那些復雜的曆史圖錶和引文注釋,也清晰有序地呈現齣來,可見齣版團隊在細節打磨上是下瞭真功夫的。這種對實體書品質的堅持,在如今這個數字化閱讀盛行的時代,更顯得彌足珍貴,讓人忍不住想要收藏起來,不僅僅是為瞭內容,更是為瞭這份工藝之美。
評分初翻開這套書的目錄,我就被那種宏大敘事下的精微視角所吸引住瞭。它並非那種枯燥的流水賬式記錄,而是巧妙地將一係列看似分散的事件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張密不透風的曆史網絡。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一些關鍵節點時,會引用大量的原始檔案和口述迴憶,這使得文字充滿瞭生命力和現場感,讀起來完全不像是在閱讀冰冷的曆史文獻,更像是在聆聽一段段鮮活的往事重述。比如,某一個章節對於某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風貌描摹,那種細緻入微的場景再現,讓我仿佛真的穿越迴瞭那個煙雲變幻的年代,感受到瞭當時人們的喜怒哀樂。這種深度挖掘和多角度交叉印證的處理方式,極大地提升瞭資料的可信度和閱讀的沉浸感,讓人對作者的學術功底和求真精神由衷地敬佩。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變化多端,這一點非常耐人尋味。有時,它會以一種近乎學術論文的嚴謹和精準,對復雜的曆史概念進行抽絲剝繭的分析,邏輯鏈條清晰得讓人拍案叫絕。但轉瞬之間,在描述一些人文軼事或者地方風情時,筆鋒又變得極其流暢和富有文采,帶著一種老派文人的溫情與洞察力。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極大地避免瞭單一風格可能帶來的閱讀疲勞。我尤其欣賞其中一些篇章中蘊含的哲理思辨,作者似乎不滿足於簡單地陳述“發生瞭什麼”,而是深入探究“為什麼會這樣”以及“這對後世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種超越事件本身的思考深度,讓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的曆史讀物,更像是一部關於時間、空間與人文精神的對話錄。
評分整體來說,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非常紮實、充實的閱讀體驗,完全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快餐式讀物可以比擬的。它要求讀者投入時間,去跟隨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深入曆史的肌理之中。尤其在構建其獨特的敘事結構時,可以看齣編纂者下瞭非凡的苦心,他們沒有簡單地堆砌材料,而是通過精妙的章節設計,將不同時間維度、不同主題的內容有機地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個嚴密而又富有美感的知識體係。讀完之後,留下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對特定地域文化沉澱的深刻理解和敬意。這本書無疑是該領域研究者和真正熱愛地方曆史的深度愛好者的案頭必備之作,其價值在於其持久的參考性和反復閱讀的潛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