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寄语
序
上编 初、中级教程
第一章 笛子简介
第一节 笛子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笛子的构造与种类
第三节 笛子的改革与未来
一、以六孔笛为基础的加开半音孔笛
二、下把位按半音关系(即十二平均律)开孔的多孔笛
三、活动套管笛(两节笛)
四、加键笛
五、新笛
六、双音笛
第四节 怎样鉴别笛子
第五节 怎样采制和保存笛膜
第六节 怎样粘贴笛膜
一、用什么作粘贴剂为好
二、粘贴笛膜的要求
三、粘贴笛膜的方法
四、“醒膜法”和“润膜法”
五、天气冷了为什么笛膜会打湿?怎样克服?
六、笛膜的保护
第二章 吹奏笛子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吹笛的姿势
一、立式
二、坐式
第二节 手指的要求
第三节 口型的要求
第四节 “风门”、“口风”和“嘴劲”
第五节 “缓吹”和“平吹”、“急吹”和“超吹”
第六节 小工调(全按为5)的指法练习
练习1 发音与指法练习之一
练习2 发音与指法练习之二
练习3 发音与指法练习之三
练习4 发音与指法练习之四
练习5 发音与指法练习之五
练习6 发音与指法练习之六
根据谷建芬同名歌曲《妈妈的吻》改编
练习7 发音与指法练习之七
根据民歌《孟姜女》改编
练习8 高低音区转换练习之一
练习9 高低音区转换练习之二
练习10 高低音区转换练习之三
第七节 怎样运气
第八节 吹笛中应防止的几种不良习惯
第九节 笛子是如何转调(变指法)的
第十节 笛子曲“拍号”与“调号”的标记
第十一节 如何识别和演奏T尺谱
第十二节 怎样判断一首曲子应用什么调的笛子,变什么调的指法来吹奏?
第三章 各种技巧的练习和运用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在技术层面之外,对乐器常识和保养维护的细致讲解。很多教程会略过这些,但要知道,竹笛是天然乐器,它的状态直接影响演奏效果。这本书中有一章专门讲了竹材的选择、笛膜的安装与调整,以及在不同季节如何保养笛子,非常实用。我记得有一次,因为天气突然变冷,我的笛子开始出现轻微的“走音”现象,我按照书里说的,用温水稍微湿润笛膜,并调整了膜孔附近的松紧度,问题立刻得到了解决。这体现了作者的用心良苦,他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吹”,更教你“如何与你的乐器和谐相处”。此外,书中还专门对几种常见的竹笛材质(比如苦竹、紫竹)进行了优缺点对比分析,虽然我目前只用一把笛子练习,但这种知识储备对于未来我打算添置新乐器时,无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这种全方位的指导,让这本书从一本简单的“教材”升级成了一本“竹笛爱好者的工具书”。它预见并解决了练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所有“非演奏性”的障碍,让学习过程更加顺畅。
评分这本教程的选曲库简直是为我这种有一定基础但渴望拓展曲目范围的“卡在瓶颈期”的乐手量身定做的。它没有一味地堆砌那些耳熟能详的《姑苏行》或者《扬鞭出塞》,而是巧妙地将一些难度适中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和戏曲选段穿插进来。比如它介绍的几首江南小调,节奏相对灵活多变,对手指的协调性和对拍子的准确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棒的是,对于那些技巧要求较高的段落,作者总是会附带一个“难点攻克”的小提示框,比如在某个快速的琶音段落,它会建议你先将速度放慢到四分之一,然后重点练习手指的“独立性”和“交替性”,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速度。这种针对性的训练方法,避免了我们反复练习那些已经掌握的部分,把时间都用在了刀刃上。我发现,通过这本书的练习,我不仅在技术上有所提升,在听觉辨识度上也提高了不少,开始能分辨出不同地域竹笛演奏风格的细微差异。对于想系统学习竹笛演奏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由浅入深的知识地图,让你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而不是在浩瀚的竹笛曲库中迷失方向。
评分从装帧和设计上来说,这本书的设计者显然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除了常规的乐谱排版外,书中穿插了一些关于竹笛历史起源和古代文人雅士与笛子情缘的简短介绍,这些内容虽然不直接影响吹奏技巧,但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你在学习技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竹笛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对于培养一个真正的音乐学习者是至关重要的。我个人非常讨厌那种冷冰冰的、纯粹的技巧手册,它们只关注“机器的运作”,而不关注“艺术的灵魂”。这本书成功地找到了平衡点:一方面,它的指法图和节奏标注清晰到无可挑剔,确保了技术层面的准确性;另一方面,那些关于音色美学和情感表达的讨论,又不断地在提醒你,你手中的不是一根管子,而是一件可以歌唱的艺术品。我甚至觉得,即便我现在不需要学习新的技巧,这本书中的一些关于“如何倾听”和“如何设计乐句”的思考,也是值得我反复研读的,它对音乐感知的提升作用,远远超出了一个入门教程的范畴。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第一印象是排版设计得相当雅致,封面那种淡雅的青色,让人感觉非常舒服,符合竹笛这种乐器的古典气质。内页的纸张质量也挺不错的,印刷清晰,即使是初学者看那些五线谱和指法图也感觉很直观。我刚开始学笛子时,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正确地找到发音的窍门,很多教程总是直接跳到乐曲,对基础的“气息控制”和“口型调整”一带而过,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扎实,它花了好大力气去解释气流如何与笛孔产生共鸣,甚至还配有详细的图解来说明舌头在口腔内的位置变化,这一点对我这个零基础的入门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特别是关于如何避免“破音”的章节,作者用一种近乎工程师般的严谨态度去剖析了气压和吹奏角度的微妙关系,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吹出来的声音总是飘忽不定。我试着按照书上建议的练习方法,每天坚持半小时的慢速练习,仅仅一周时间,我就能吹出相对稳定和圆润的F调了,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本书的结构逻辑性很强,从最基本的单音练习开始,逐步过渡到音阶和简单的旋律,每一步的衔接都像是精心铺设的阶梯,让你感觉每一步的进步都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生硬地被推着往前走。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也买过几本号称“速成”的竹笛教材,结果往往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那些书要么是把难度系数极高的民间曲目硬塞进来,要么就是对乐理知识的讲解过于晦涩,看得我昏昏欲睡。而这本教程的叙事风格非常接地气,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竹笛师傅,坐在你身边,用最朴实的语言告诉你“这个地方要使点巧劲,那个地方气息要放得松。”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韵味”的探讨。很多初学者,包括我,都能把音吹准,但吹出来就是像机器加工出来的,干巴巴的,没有生命力。这本书中专门有一个章节叫做“笛声的呼吸感”,它没有用那些玄乎的文学描述,而是用非常具体的演奏技巧来教你如何通过长短音的细微处理,以及气流的推拉来实现旋律的“呼吸”。我尝试在练习一首简单的《春江花月夜》的片段时,刻意去运用书中所说的“吐音”技巧来模拟水波荡漾的感觉,效果立竿见影。这不再是机械地吹奏音符,而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这种强调音乐表现力胜过单纯的技巧堆砌,是我非常欣赏的。它让我开始思考,吹笛子不仅仅是手指和嘴巴的配合,更是心境的流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