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全国干部学习读本: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定价:28.00元
作者: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写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2-01
ISBN:9787010035307
字数:471000
页码:61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全国干部学习读本中的《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分册。全书共分二十五讲,其内容包括中国史前文化和文明起源、“中国”名称和中国历代疆域的演变、考古发现的商周文明等,系统地讲解了中国历史。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讲解循序渐进,通俗易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实用性,对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目录
前言
一、中国史前文化和文明起源
二、“中国”名称和中国历代疆域的演变
三、考古发现的商周文明
四、从城帮国家到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五、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考古学观察
六、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形式和经营方式
七、中国古代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
八、中国古代的生态保护、社会救济和专卖制度
九、中国历史上的灾荒与封建国家的对策
十、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
十一、秦汉至明清封建国家的行政体制及其职能
十二、秦汉至明清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十三、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
十四、汉唐时期边疆地区民族考古遗存
十五、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
十六、“其兴也浡”“其亡也忽”:中国历代王朝衰兴亡的周期律
十七、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兴起及其流变
十八、古代中国与世界
十九、中外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二十、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十一、近代中国的改良和革命问题
二十二、抗日战争与中国历史的转折
二十三、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
二十四、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会
二十五、关于近代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的编年体写法,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历史向导,带着你穿梭于中华文明漫长的画卷之中。作者在讲述每一个关键历史节点的取舍上,展现了极高的功力。比如,在谈到早期文明的形成时,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考古发现的罗列上,而是深入剖析了地理环境、生产力水平与早期社会形态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使得那些看似遥远的先秦时代一下子变得鲜活可感。特别是对于早期国家治理模式的演变,那种对权力结构、礼乐制度的细腻描摹,让我对“礼崩乐坏”的深刻内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这种叙事策略的好处在于,它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让你在阅读时,时刻都在主动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被动接受“历史就是这样”的既定结论。行文中穿插的那些兼具学术深度与通俗趣味的论述,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制度史解读变得引人入胜,仿佛每翻开一页,都有新的视角等待被打开。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和章节之间的逻辑过渡处理得非常精妙,体现了作者对“历史脉络”的深刻理解。它不是简单地将历史切块,而是努力构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连续性与断裂性”这一核心历史哲学命题的处理。作者似乎总能找到一个看似微小的细节或一个被忽略的文化遗产,作为连接前后两个宏大历史阶段的桥梁。比如,某一朝代的制度崩溃,在作者的笔下并非突然的断裂,而是前一个时代累积矛盾的必然爆发,并反过来为后续的变革积蓄了能量。这种“螺旋上升”的历史观,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持续地感受到历史的韧性和内在的驱动力。整个阅读体验就像是沿着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攀登高峰,每到一处平台,都能清晰地看到来时的路和前方的景,脉络感极强。
评分这本书在材料的选取和信息的密度上把握得恰到好处,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积累,但又完全避免了学术著作常有的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晦涩感。它在保证历史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的同时,非常注重构建读者的“历史想象空间”。书中很多对社会生活、民间信仰、士人情怀的侧面描绘,都带有强烈的现场感。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那些宏大叙事背后的“人”的部分,比如在讲述重大政策变动时,总能穿插引用一些当时的私人信件、日记片段,甚至是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这些“非主流”的史料碎片,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层次感,让人不再把历史人物看作是抽象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受制于时代环境的个体。这种细节的打磨,使得历史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成为了一种富有温度的、可以感同身受的体验。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是极其克制且富有韵味的。它不像某些历史普及读物那样,为了吸引眼球而过度使用煽情或夸张的词汇,而是呈现出一种沉稳、内敛的文风。这种文风的基调,让历史事件的重量感自然地得以彰显。例如,描述战争场面时,重点不在于描绘血腥的细节,而在于聚焦于决策背后的战略考量、资源配置的制约,以及对社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重神韵、轻形色”的叙述,反而更容易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尤其是当作者总结某一历史时期的特质时,往往能用一两句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出其核心精神,这种“金句频出而不觉堆砌”的文字功力,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和思考的效率。对于希望在纷繁史料中捕捉历史精髓的读者来说,这种风格无疑是莫大的福音。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视野相当开阔,绝非局限于狭隘的国内史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近代转型期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关怀和审慎态度。在讲述近现代的剧烈变革时,作者巧妙地将中国内部的社会矛盾与外部世界体系的冲击放在一起考察,试图构建一个更具动态性的历史解释框架。比如,在探讨晚清“器物层面的学习”如何最终导向“制度层面的反思与重构”时,它非常细致地梳理了不同知识群体在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思想挣扎与路线选择,这种对思想史的深度挖掘,远超一般通史读物的浅尝辄止。读罢相关章节,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力图还原历史的复杂性和多义性,避免了任何形式的简单化标签或预设的终极答案。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研究的严谨性要求,也让读者在面对现代性议题时,能拥有更坚实的历史纵深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