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群众路线大家谈
定价:30.00元
作者:李朱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07539912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及时的读物。4月19日中央部署下半年开展持续一年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5月底在诸多党史理论大家的一致支持下隆重地及时推出。
2.专家队伍*为强大的实用教材。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金冲及任顾问,从改个开放以来公开发表的3500篇文章中精心选择,汇集中央文献原主任逄先知、香港中文大学王绍光、《求是》原主编有林、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等党史理论大家的23篇文章,对于开展教育实践提供全方位的实用指导。
3.群众路线的**解读本。书中每位党史专家就每篇文章写出**“作者感想”,梳理群众路线的来龙去脉、历史演进和**发展,观点新颖。
4.党员干部学习中的**引用、*好参考书。基本全面收录党和有关群众路线的重要观点和精彩表述,方便人们了解、引用、更精心分析这些观点、论述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涵,为党员干部在学习中写作思想汇报提供*好的参考。
5.《新华文摘》2013年1期整版介绍,已经成为诸多高级领导干部的案头读物。
内容提要
中央政治局4月19日召开会议,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了方便各级领导干部深刻理解、全面把握群众路线的来龙去脉及时代发展,中国出版集团所属华文出版社特别推出这本以群众路线为主题的学术论文集,把改革开放以来在期刊上公开出版过的、与群众路线相关的23篇论文汇编在一起。
党史专家金冲及先生担任本书顾问,党史专家逄先知、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绍光等23位专家学者政要一起为各级领导干部解读群众路线的真正含义。
目录
作者介绍
本书顾问
顾问金冲及,研究员,1930年生,上海人。1948年加入中国党,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曾任中央华东局和上海市委《未定文稿》主编,文物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中国史学会会长等职务。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改革开放以来,多次参与党的重要文献的起草工作。参加胡绳主编的《中国党七十年》一书的编写。主编主编过《毛传(1893-1949》、《传》、《传》、《传》。共同主编《毛传(1949-1976》、《陈云传》、《李富春传》。著有《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五十年变迁》、《金冲及自选集》等。合著《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论清末的立宪运动》等。发表有关学术论文百余篇。
本书选编 本书顾问
文摘
序言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而又充满力量的。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也没有过多的情感渲染,一切都服务于信息的准确传递和观点的有力表达。然而,正是在这种朴素的表象之下,蕴含着巨大的情感能量。那些对社会底层群体的细致观察和记录,虽然叙述平淡,却如同冰冷的记录仪,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视的声音和痛苦。这种冷静的叙事,反而比激昂的控诉更具穿透力,它不直接要求读者的同情,而是通过清晰的事实陈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不公与艰辛。读完之后,留下的不是短暂的震撼,而是一种深沉的、需要时间去消化的沉重感,它像是一个锚点,将我的关注点重新牢牢地固定在了我们共同生活的这片土地上。
评分这套书的排版和装帧,体现出一种低调的匠人精神。内页的纸张触感温润,墨迹清晰,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也相对较轻。但我关注的更多是它在叙事节奏上的拿捏。很多时候,作者会用大段大段的写实描写来营造氛围,仿佛将读者瞬间拉入那个特定的历史场景之中,感官体验极其强烈。紧接着,笔锋一转,又会迅速切入精炼的理论总结,这种虚实结合的处理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我发现,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阐述,变得生动起来,富有画面感和戏剧性。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被描述的人物,他们的对话、他们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浮现在脑海之中,仿佛正在眼前上演一幕幕社会活剧。
评分这部厚重的卷册,初捧时便觉沉甸甸的,仿佛承载了无数历史的重量与时代的脉搏。我总喜欢在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清茶,翻开它,让思绪随着那些古老的文字在纸页间缓缓流动。书中对社会变迁的描摹,细腻得如同工笔画,那些关于个体命运在宏大叙事下的挣扎与坚韧,无不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作者的笔力遒劲,遣词造句间,既有学者般的严谨考据,又不乏人文关怀的温度。尤其是一些对于群体心理和集体无意识的剖析,视角独特而深刻,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与反思。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更像是一坛需要时间去酝酿的老酒,每一口回味,都有新的滋味和领悟。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基层治理模式的梳理,那些鲜活的案例,仿佛就是从我们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中截取出来的片段,充满了烟火气,让人感到亲切又引人深思。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智力的攀登。我必须承认,有些章节的论述逻辑链条非常复杂,涉及的理论跨度极大,从社会学的基础概念到复杂的政治经济学模型,作者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知识体系。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揣摩那些看似拗口的专业术语,甚至需要借助一些辅助资料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但正是这份挑战性,使得最终理解那些复杂议题时的成就感也愈发强烈。它强迫我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势,以一种更为辩证和多维度的视角去看待那些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这不是一本用来消磨时间的书,它更像是一把精密的刻刀,在读者的认知结构上,雕刻出更清晰的纹理。那种酣畅淋漓地将复杂问题抽丝剥茧、理清头绪的快感,是其他许多作品难以比拟的。
评分我很少读完一本书后,会立刻产生想要找人讨论一番的冲动,但这部作品却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它抛出了一系列尖锐且难以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触及了社会运行的核心机制,引人深思,却又没有给出标准答案,反而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思辨空间。例如,书中对于权力结构与民众参与度的关系分析,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决策过程。我总觉得,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我们所处环境的一扇隐秘之门,门后的一切既令人不安,又充满了被理解的兴奋。与朋友交流时,我们围绕书中的某些观点争论不休,每一次观点的碰撞,都像是为我们自己搭建的认知大厦添砖加瓦,这种智力上的共振,是阅读体验中最宝贵的一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