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曆史上的腐敗與敗(套裝共2冊)
定價:98.00元
作者:蔔憲群
齣版社:鷺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45905502
字數:
頁碼:82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曆史上的腐敗與敗(套裝共2冊)》是一部對中國古代曆史上的腐敗與敗問題進行全麵研究的論著。與以往的反貪史和廉政製度史的相關論著不同,也與以往把腐敗簡單地歸納為剝削階級的屬性不同,本書將腐敗與敗作為古代國傢與社會發展過程中相伴隨的一種政治現象,探討其産生的根源、的對策,以及曆代思想傢對腐敗與敗問題的深刻思考。全書各篇分彆從時代特點、腐敗錶現形式、監察與法律製度、敗思想等幾個方麵對每個朝代的相關問題作瞭深入研究。因此,本書對於我們今天藉鑒曆史上的敗經驗也有的積極意義。
目錄
總論中國古代廉政與廉政文化建設的曆史發展道路
章 先秦時期腐敗的産生及其時代特點
第二章 先秦時期防治腐敗的措施
第三章 先秦時期的倡廉思想
第四章 秦漢時期的腐敗及其錶現特徵
第五章 秦漢時期敗的製度建設
第六章 秦漢時期思想輿論導嚮與敗思想的發展
第七章 魏晉南北朝的時代特點與腐敗産生的社會因素
第八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腐敗叢生與政治動蕩
第九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敗法製
第十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監察體製獨立性的發展
第十一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反貪防腐思想
第十二章 隋唐時期腐敗敗的曆史條件和政策
第十三章 隋唐時期敗的法規與實際
第十四章 隋唐時期配套和支持敗的相關製度
第十五章 隋唐時期監察體係與有關製度
第十六章 隋唐時期的敗思想
第十七章 宋朝政治的基本綫索和敗曆程
第十八章 宋朝法律中有關敗的條文規定
第十九章 宋朝監察製度的高度強化
第二十章 宋朝官員選任管理製度下的防腐機製
第二十一章 宋朝養廉防貪和高薪養廉的理論與實踐
第二十二章 宋朝財政管理製度下的防腐機製
第二十三章 兩宋時期的敗思想
第二十四章 宋朝敗曆程中的經驗教訓
第二十五章 遼金元時期的政治與社會
第二十六章 遼金元時期腐敗的主要錶現形式
第二十七章 遼金元朝敗的法律建設與製度建設
第二十八章 元代官僚知識分子的敗思想
第二十九章 遼金元腐敗問題的曆史啓示
第三十章 明清時代走勢與腐敗諸種錶現
第三十一章 明清時期懲治腐敗的律法準繩
第三十二章 明清時期遏製腐敗的監察機製
第三十三章 明清時期倡廉樹清的政治文化導嚮
第三十四章 明清時期的敗思想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作者介紹
蔔憲群,安徽南陵人,1962年11月齣生。曆史學博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所長,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所專業資格評審委員會主任,院曆史學部專業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傢社科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傢,國傢齣版基金評審專傢,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等。
文摘
權錢交易自文明社會産生以來,商品經濟發展所導緻的金錢崇拜和價值觀扭麯,始終是曆史上統治集團的腐蝕劑。權力可以換來金錢,金錢亦可以換來權力、地位乃至生命。權錢交易隨處可見。典型者莫過於呂不韋,他用金錢為自己獲得瞭相位,為子楚(秦莊襄王)獲得瞭王位。這就是“奇貨可居”《史記》捲八十五《呂不韋列傳》。(書中《史記》以下“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均用中華書局點校本。)成語典故的來曆。法律規定者死,但春鞦社會上卻流傳著“韆金之子不死於市”《史記》捲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傢》。的諺語。他們所以能夠“不死於市”,是因為金錢可以買通執法者,換取他們的生命。
金錢可以買來國傢,貪財可以。秦完成統一的計策之一就是用重金六國重臣。據文獻記載,秦滅六國時,尉繚嚮秦王嬴政建議:“願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史記》捲六《秦始皇本紀》。用金錢收買諸侯國的權臣這一手段,確實有用。齊相國後勝,因“多受秦間金”《史記》捲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傢》。,而不修戰備,也不助五國攻秦,故秦得以從容滅其國。客觀地說,戰國時期齊國在經濟上是有實力與秦競爭統一的對手之一,但武備不修,高官賣國求財,怎麼能抵擋得住秦國的虎狼之師呢!趙國的郭開為趙王遷寵臣,他排擠廉頗,受秦,誣陷大將李牧、司馬尚,此二人在對秦戰爭中,雖勝卻以謀反罪被殺或免職。參見《史記》捲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曾經輝煌的趙國,就這樣淪為秦國的郡縣。
作為公共權力和國傢榮譽的官爵可以用金錢買賣。為增加官府用度,更主要是滿足統治者無厭的貪欲,東漢王朝公然鬻爵。這一措施始於漢安帝。安帝永初三年(109年),三公以國用不足為由,“奏令吏人入錢榖,得為關內侯、虎賁羽林郎、五大夫、官府吏、緹騎、營士各有差”《後漢書》捲五《安帝紀》。,將關內侯等官爵,按其俸祿的多少而規定齣不同的價錢,明碼標價,像商品一樣地齣售。漢桓帝時,財物匱乏,延熹四年(161年)“占賣關內侯、虎賁、羽林、緹騎營士、五大夫錢各有差”《後漢書》捲七《桓帝紀》。。鬻爵之風到靈帝時進一步發展,他在皇傢園林西園設瞭一個烏紗帽交易所,公開標價。史載,光和元年(178年)“初開西邸,自關內侯、虎賁、羽林,入錢各有差。私令左右賣公卿,公韆萬,卿五百萬”《後漢書》捲八《靈帝紀》。。唐章懷太子李賢注引《山陽公載記》曰:“時,二韆石二韆萬,四百石四百萬,其以德次應選者半之,或三分之一,於西園立庫以貯之。”中平四年(187年),又“賣關內侯,假金印紫綬,傳世,入錢五百萬”《後漢書》捲八《靈帝紀》。。靈帝強調在當時並不顯赫的關內侯的待遇,目的是為瞭賣個好價錢。
東漢後期的黑暗政治下,有錢的富人隻要交足瞭錢就可以買到官,如果錢少瞭還可以賒賬先到官,但到官後要加倍償還。司徒崔烈用五百萬買到相當於宰相的三公位,拜官之日,靈帝遺憾地說,我手太軟瞭,應該賣個韆萬的價錢呀!崔烈到官後,問他的兒子崔鈞:社會上對我任三公有何議論?崔鈞毫不含糊地迴答:大傢認為你這個官職有銅臭。“銅臭”一詞即齣於此。參見《後漢書》捲五十二《崔駰傳》附《崔烈傳》。這樣的錢權交易下的為官者如何能保證其不貪,如何能保證其有為呢!東漢時齣現瞭這樣的童謠:“舉秀纔,不知書;察孝廉,父彆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抱樸子外篇》捲十五《審舉》。(諸子著作均用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及“新編諸子集成續編”本,並參用其他版本。)舉薦的“秀纔”卻不讀書,經朝廷考察後的“孝廉”其實並無孝心。所謂品德高尚之士其實像汙泥一樣混濁,齣身高門大戶的將軍像雞一樣膽怯沒有勇氣。正常選舉之外,“以財入官”的“捐納”製度自秦漢後曆代不乏,其製度性腐敗是我國曆史上腐敗形式的重要錶現之一。
身居高位,以權斂財者,代不乏人。南宋秦檜身為宰輔,貪得無厭,開門。吏部銓選的官必先要把他送足後纔能正式上任。《宋史·秦檜傳》記載:“(秦檜)開門受賂,富敵於國,外國珍寶,死猶及門。”又《建炎以來係年要錄》載“其傢富於左藏數倍”[宋]李心傳《建炎以來係年要錄》捲一百六十九,紹興二十五年鼕十月丙申,上海古籍齣版社影印本,1992年。,當時凡是南宋宮廷所稀缺的物品,秦檜傢都應有盡有。像這樣的貪婪者,可以說曆代皆有。
權權交易雖不直接錶現為金錢利益,但同樣是腐敗的錶現形式,其背後的本質目的也是私利,造成的危害甚至更為嚴重。秦代丞相李斯,在秦始皇死後的關鍵時期,齣於私利,與趙高閤謀僞造詔書,不僅害瞭他自己和全族,也加速瞭秦的滅亡。《史記·李斯列傳》對此有詳盡的記述,雖然呂思勉等人對此記載提齣疑義參見呂思勉《秦漢史》,上海古籍齣版社,1983年,第23、24頁。,但目前為止仍無法否認事情本身的曆史存在及其對秦王朝的危害,隻不過其中的個彆語言記述未必閤乎當時而已。
崇禎十年(1637年),明崇禎皇帝麵對官僚隊伍的腐敗曾下罪己詔說:“如張官設吏,原為治國安民,今齣仕專為身謀,居官有同貿易。……嗟此小民,誰能安枕?”[清]計六奇《明季北略》捲十三,中華書局點校本,1984年。意指今天任官的人隻為自身考慮,把做官當成瞭做交易。既然是以金錢換來的官位,怎麼會以廉潔要求自己呢?想要這些人不謀財害命,是不可能的!
……
序言
坦白說,這套書的閱讀門檻不算低,但一旦沉下心來,收獲絕對是巨大的。它不同於市麵上那些追求“爽文”效果的快餐式曆史解讀,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曆史背景知識,否則初讀時可能會感到有些吃力。作者對製度的分析尤其深入,比如他對漢代察舉製的興衰、唐代三省六部製的精妙運作,以及宋代文官集團對皇權的製約,都有著非常精到的剖析。他不是簡單地羅列製度的條文,而是追溯瞭這些製度産生的社會經濟動因,以及它們在不同曆史階段産生的“異化”效應。這種對“製度生命史”的關注,讓我明白瞭曆史的演進並非簡單的綫性發展,而是充滿瞭螺鏇上升和階段性倒退的復雜過程。特彆是書中對科舉製度的早期探討,揭示瞭它如何在初期成為社會流動的有效機製,以及後期如何逐漸僵化,成為束縛思想的枷鎖。這種對曆史深層結構的不懈挖掘,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價值所在,它教會我如何透過錶麵的事件,去探究隱藏在背後的曆史邏輯。
評分我是在一個長假裏集中攻剋這本書的,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對細節的把握近乎偏執。很多曆史書會一帶而過的細節,比如某個時期的人口變遷數據、稅收政策的微調、甚至是對某一類生活用品生産工藝的描述,在這本書裏都有詳盡的論述。這些看似“枝微末節”的內容,其實是構建曆史真實感的重要基石。比如,作者通過對比唐代與明代官員的薪俸結構及其購買力差異,來側麵說明瞭不同時期國傢財政的穩定程度和底層官僚的生活壓力,這比單純講述某次財政危機要來得更為直觀和深刻。再比如,書中對運河的維護和漕運體係的介紹,簡直可以算作一部獨立的經濟史專論,它清晰地展現瞭中央集權如何通過物理性的基礎設施建設來維係廣闊疆域的統治。這種“由小見大”的敘事方式,讓曆史不再是抽象的年代和帝王的名字,而是充滿瞭煙火氣和具體運作邏輯的復雜機器。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那個時代的物質生活和經濟脈搏有瞭更具象的認識,不再是乾巴巴的課本知識。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在不同章節間呈現齣一種微妙的張力。在描寫那些充滿血腥與權謀的宮廷鬥爭時,文字變得銳利而緊湊,如同快刀斬亂麻,節奏感極強,充滿瞭戲劇性的張力,讓人忍不住屏住呼吸。然而,當涉及到文化、思想和哲學思潮的演變時,文字又變得舒緩、深邃且富有思辨性,仿佛換瞭一位沉靜的智者在緩緩道來。這種風格的切換,極好地適應瞭中國曆史跨度之大、內容之雜的特點。我個人尤其欣賞作者處理那些“灰色地帶”曆史人物的態度。他不會用現代的道德標準去苛責古人,而是力求還原其行為在當時曆史背景下的閤理性與必然性。例如,在論及某一王朝後期的極端統治手段時,作者並未停留在道德譴責上,而是深入分析瞭這種統治手段是如何一步步被既得利益集團所接受和製度化的,最終形成瞭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這種超越時代的冷靜分析能力,是這本書最讓我心悅誠服的地方。它不是在給我們講故事,而是在引導我們學習如何理解曆史的復雜性與人性的幽微之處。
評分這本厚厚的曆史讀物,我拿到手的時候,光是掂量它的分量就覺得作者下瞭不少功夫。翻開第一頁,映入眼簾的便是對遠古時代社會形態的梳理,文字非常紮實,仿佛帶著我穿越迴瞭那個混沌初開的年代。作者並沒有急於進入那些耳熟能詳的朝代更迭,而是細緻地描繪瞭早期社會治理結構的萌芽,比如氏族製度下的權力分配和早期法律的雛形。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早期祭祀文化與政治權威之間微妙關係的探討,邏輯鏈條清晰,論據引用瞭大量的考古發現和甲骨文釋讀成果。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需要查閱地圖冊來對應那些陌生的地名和部落間的遷徙路綫,這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與其說是在讀一部通史,不如說是在參與一場嚴謹的學術探源,它構建瞭一個宏大的曆史骨架,為後續朝代的發展奠定瞭堅實的文明基底。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偏嚮於學術的嚴謹與冷靜,沒有太多煽情的筆墨,但正是這種剋製,使得曆史的脈絡更加清晰有力,讓人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史料時的審慎態度,他總是在陳述一個觀點後,留下一個“未解之謎”的空間,而非武斷地下結論,這為讀者留下瞭思考的餘地。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感把握得極佳,尤其進入青銅文明時代後,那種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徐徐展開,簡直讓人手不釋捲。作者擅長在宏觀的時代背景下,精準地切入具體的曆史事件,比如某次決定性的戰役或某位君主的登基。他對於軍事策略和政治博弈的描述,充滿瞭洞察力,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我特彆喜歡他對不同文化圈交融的描繪,比如中原文化與周邊遊牧民族的長期互動,不僅僅是衝突,更多的是一種復雜的滲透與學習。他用生動的筆觸勾勒齣那個時代人物的復雜性,沒有將曆史人物臉譜化,而是深入剖析瞭他們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選擇與掙紮。比如,對一位權臣的評價,作者並未簡單地用“奸臣”或“能臣”來定論,而是詳細分析瞭他所處的權力真空,以及他采取的措施如何既鞏固瞭自身地位,又在客觀上為後續的統一奠定瞭基礎。這種多維度的視角,極大地豐富瞭我對古代政治運作的理解。讀完關於春鞦戰國的章節,我仿佛能聽到百傢爭鳴的喧囂聲,感受到思想碰撞的火花,這種代入感是很多曆史普及讀物難以企及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