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
定价:90.00元
作者:陈尚平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5027718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繁、地震灾害重大的国家,而云南省由于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及欧亚地震带的结合部位,又处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历来都是发生破坏性地震较多、地震灾害特别频繁和严重的地区。在与地震灾害的长期抗争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成果,将这些如实记录于档案和书刊之中,可对该地区乃至全国的防震减灾工作可起到借鉴和促进的作用。 本书在原资料的基础上,有重点有目的地进一步深入挖掘尚未展现的历史文献,包括当时各级和地方对于地震灾害的反应,书中选编了20世纪前半叶(1900—1950年)发生在云南省的19次6级及6级以上地震的一些史料,并对每次地震事件中地震的基本参数、破坏性情况、一些具代表性的文献材料要点的摘录、有关文献及灾害实况的照片、图件等。 相信本书可为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历史的借鉴。
目录
1901年2月15日云南邓川61/2级地震
1909年5月11日云南弥勒61/2级地震
1913年12月21日云南峨山7级地震
1917年7月31日云南大关吉里铺71/4级地震
1923年7月1日云南普洱61/2级地震
1925年3月16日云南大理凤仪间7级地震
1925年10月15日云南丽江北6级地震
1927年3月15日云南寻甸6级地震
1930年4月29日云南腾冲北61/2级地震
1930年5月15日云南巧家新塘6级地震
1930年9月22日云南腾冲北61/2级地震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刚翻开这本《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扑面而来的是一股穿越时空的厚重感。书页间散落着泛黄的报纸剪报、手写体的调查记录,还有一些模糊却极具冲击力的老照片,仿佛将我瞬间拉回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1934年盈江大地震的几个片段。一本地方报纸的报道,字里行间透露着灾难的残酷和当地民众的惊恐,虽是简短的文字,却勾勒出一幅幅画面:房屋瞬间倒塌,人们在废墟中呼喊、寻找亲人,整个村庄笼罩在绝望之中。更有趣的是,其中还夹杂着一些民间传说的记录,当地人将这次地震归因于某种不祥的预兆,虽然科学上无法解释,却真实反映了当时人们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奈和对未知力量的敬畏。这些史料的收集和整理,绝非易事,背后蕴含着研究者巨大的心血,他们仿佛是在为我们挖掘历史的碎片,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真实的模样,感受那份刻骨铭心的痛楚与坚韧。
评分深入阅读《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我越发感受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地震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时代的缩影。在那个剧烈变革的年代,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与社会动荡、政治变革相互交织,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影响。我印象深刻的一段内容,是关于1933年迪庆地震的报道。当时,正值国内局势动荡,地方政府的应对能力显得尤为不足。史料中,我们能看到一些当时政府发布的赈灾公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种捉襟见肘的窘境。同时,也有一些进步人士和民间团体自发组织救援的记录,他们的行动虽然有限,却在黑暗中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些记录让我看到了在重重危机之下,普通民众的坚韧求生,以及一些有识之士的责任担当。这本书将微观的地震灾难与宏观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审视那个时代的云南,体会其复杂而深刻的变革历程。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莫过于它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云南在1900年至1950年间经历的几次大地震的场景,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沉浸在其中,仿佛置身于那些灾难现场。最令我难忘的是,书里收录了一组拍摄于1935年德宏地区地震后的照片。照片中的景象触目惊心,房屋大多变成了废墟,地面开裂,土地塌陷,一幅末日景象。更让我感到一丝暖意的是,在这些悲伤的画面中,我还能看到一些在灾难中顽强生存下来的人们,他们聚集在一起,试图清理残骸,相互扶持。书中还引用了一些当时报纸对灾情的报道,虽然言语朴实,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一种沉痛的关怀和对生命的敬畏。这些图文并茂的史料,不仅让我们认识到地震的破坏力,更让我们看到了在灾难面前,人性中最坚韧、最温暖的一面。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独特的叙事方式,它不像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通过大量的原始史料,以一种近乎“现场感”的方式呈现了云南在20世纪上半叶所经历的地震灾害。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1925年大理地震的那些图文并茂的记录。我看到了一幅摄于震后的照片,照片中大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损毁严重,残垣断壁间,依稀可见昔日的辉煌。更让我动容的是,一些当地士绅在灾后发起的募捐和重建的公告,字迹娟秀,言辞恳切,字里行间透着一股不屈的精神。他们试图在灾难面前凝聚力量,重建家园,这种面对苦难的勇气和韧性,即便是在今天,也足以让人肃然起敬。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外国传教士的观察记录,他们的视角更为客观,描述了地震对社会结构和民众生活的影响,提供了一个不同于本土视角的解读。这些多元的史料共同构建了一幅生动而复杂的地质灾难画卷,让我对云南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翻开书页,那些古老的文字和模糊的照片,仿佛带着一股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我尤其被书中关于1900年左右云南边境地区一次罕见地震的记录所打动。那些零散的、来自当时地方官员的奏报,以及一些模糊不清的口述记录,虽然文字不多,却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文中提到,地震发生后,许多村庄瞬间消失,人员伤亡惨重,交通断绝,外界几乎无法得知具体情况。一些幸存者艰难地跋涉求生,他们的经历充满了艰辛和绝望。更有意思的是,其中还引用了一些当时流传的歌谣,以一种朴素的方式记录了地震的恐怖和人们的哀伤。这些看似琐碎的史料,却真实地反映了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如何面对和记录重大灾难,以及灾难对边远地区社会经济造成的深远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