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明清小说-(第二版) | 作者 | 周先慎 |
| 定价 | 32.00元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1216484 | 出版日期 | 2013-07-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2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40Kg |
| 内容简介 | |
|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繁荣期,中国古典小说的各种体式和艺术手法已趋于完备、成熟,作家辈出,名作如林。《大学文学基本用书·文学:明清小说(第2版)》以在历史上和群众中影响深广的文学名著为重点,通过具体深人的分析鉴赏,在扩大读者的知识面的同时,促进读者对名著中问题复杂、具有典型意义、在学界争论较多的作品进行思考,从而达到提高读者分析能力和鉴赏水平的目的。 |
| 作者简介 | |
| 周先慎,1935年生,四川成都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应邀在德国洪堡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香港树仁大学等高校讲学。著有《中国文学》(宋元明清部分)、《古典小说鉴赏》、《明清小说》、《中国文学十五讲》等著作,在《文学遗产》、《光明日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
| 目录 | |
| 章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和明清小说的繁荣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更系统地理解明清小说的发展脉络,毕竟这个时期的作品数量之庞大,题材之丰富,非一朝一夕能完全掌握。这本第二版给我的感觉就是“系统性”和“更新度”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平衡点。它不仅仅是对前一版内容的简单修订,我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在吸收了近些年来的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后,对一些经典文本的解读有了更深层次的切入点。特别是关于小说从民间话本向文人创作转型的那些关键节点,分析得极其到位。过去我一直觉得,文人小说和市民小说之间似乎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但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明白两者之间是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书中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作者的创作手法,清晰地勾勒出了这种流变的轨迹。对于那些希望写论文或者进行深度研究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论,非常宝贵。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值得称赞,虽然这看似是细节,但对于长时间阅读古籍资料的读者来说,却是影响体验的关键因素。纸张的质地很好,光线不好时看久了眼睛也不容易疲劳。更重要的是,书中的注释和索引做得非常详尽。我们都知道,明清小说中涉及大量的历史典故、官职名称以及当时的俚语方言,如果没有细致的注释,阅读体验会大打折扣。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几乎每一个容易引起歧义或需要背景知识的地方都有清晰的脚注或尾注,让我可以心无旁骛地沉浸在文本的世界里,不必频繁地停下来查阅其他工具书。这种对读者需求的细致体贴,体现了编著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的尊重,让整个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评分在我看来,这本《明清小说》(第二版)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或者参考书,它更像是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一扇门。明清小说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其文学成就,更在于它承载了那个时代最真实、最生动的人间烟火气。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能感受到那种强烈的时代烙印——无论是对官场腐败的讽刺,对市井百态的描摹,还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挖掘,都展现出那个社会错综复杂的肌理。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述古”与“评今”的结合,它引导我们思考,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还能从那些经典作品中汲取到什么样的智慧和教训。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是其他许多文学读物所不具备的深度和厚度。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古典文学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尤其是对明清小说感兴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记得上次翻阅类似的导读类书籍时,总觉得有些地方讲得不够深入,或者对某个流派的介绍过于笼统。但是这本《明清小说》(第二版)的处理方式就非常精妙,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们带入那个波澜壮阔的文学时代。比如,书中对《红楼梦》中贾府兴衰的叙述,不是简单地复述故事情节,而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家族制度,甚至是对服饰、饮食文化的细致考证,读起来让人觉得,那些人物仿佛就在眼前鲜活地呼吸。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一些相对冷门的作家和作品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让我的阅读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很多以前我只是耳闻,但从未深究的作品,在书中的介绍下,立马变得立体起来,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去寻找原文细读。那种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博学多识的向导,在浩瀚的文学迷宫中找到了清晰的地图。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关于古典文学的书籍不少,很多都堆砌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初学者很容易望而却步。我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可读性”上下了足够的功夫。作者的文笔流畅,逻辑性极强,即便是初次接触明清小说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举个例子,当它讲解“世情小说”的特点时,它会选取《金瓶梅》或者《儒林外史》中的具体场景进行细致的剖析,而不是空泛地给出定义。通过对这些具体“文本片段”的解构,读者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世情”二字的内涵所在。这种“以点带面”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的专业知识,而且记忆深刻。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小说艺术技巧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让原本抽象的“叙事视角”、“人物塑造”等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