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国民时期新疆基层行政体系研究
:68.00元
售价:49.6元,便宜18.4元,折扣72
作者:陈芸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11272751
字数:
页码:37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国民时期新疆基层行政体系研究》讲述了:国民时期新疆省基层行政体系发生了的变化,即由旧式行政体系渐次迈入近代行政之中。历任执政者基于遵从政令和自身执政的需要,都不同程度地对基层行政体系进行了规范、革新和改组。纵观新疆基层行政体系的演进历程,呈现了一定的轨迹:多元行政体制改进为一元化的近代县制;行政层级下延至乡镇一级;行政机构趋于科层化;行政人员训练日益系统化。同时,新疆省基层行政的革新也展现出了其特点,即因人兴政;因地制宜;因俗施治。
《国民时期新疆基层行政体系研究》:
(四)索伦营的改治:纳入霍尔果斯县
索伦营是清为平定准噶尔叛乱,从东北布哈特八旗达斡尔、鄂温克官兵中各抽调500人,前往伊犁等地戍守边塞。1763年清将戍守伊犁的达斡尔人编入索伦营,并设领队大臣管理,担负着喀什噶尔,塔尔巴哈尔的换防任务。
杨增新、金树仁执政时期由于长年战乱往往调拨四营军队,而索伦营人数原本较少,加之战场阵亡,人数锐减,直到1938年伊犁区四营改治时,也不过一千余人。因此盛世才并未像其他三营那样单独改置设治局,而是将索伦营就近归并到霍尔果斯县。至于归并时的详细过程经过无从查考,但据时人称,归并后的索伦人的生活现状不容乐观。索伦营位居伊犁河北岸,“以农业为本,附带业,引水灌田,较锡伯营便利,惟自民国廿七年归并霍城县以后,多半田地及草场,拨给维、哈等族占用,因之生产猛减,影响索伦人民生计,实非浅鲜。”由于此文是在盛世才下台后,高呼惩治盛匪之时而作,因此多少有失偏颇。但从索伦营人口的增长数目来看,可以发现不到十年光景,人口增长迅速,1947年“索伦人口约有三千余名。”这也让我们从另一侧面了解到,索伦营的归并是有利于民生的。
……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巧,逻辑推进层层递进,让人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我常常在阅读历史著作时感到困惑:为什么作者总是在某个关键节点戛然而止,留下太多悬念?但这本似乎避免了这个问题。它从宏观的政策背景出发,逐步下沉到具体的人事任命、税收征管乃至治安维护的微观操作层面,这种由表及里的结构安排,极大地增强了理解的深度。特别是关于“系统内部”运行机制的描述,我感觉自己仿佛是置身于当时省政府或地方厅堂之中,观察着那些繁复的文书流转和权力制衡。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对于任何对制度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莫大的福音。此外,书中的图表和示意图的运用也恰到好处,将复杂的行政层级关系清晰地可视化,为理解提供了重要的视觉辅助。读完部分章节后,我对于“治理”这个概念有了更具象、更去浪漫化的理解,它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由无数具体事务和人际关系编织而成的复杂网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和“耐读”。我喜欢这种不会反光的哑光纸张,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内容上,我必须说,作者在史料的挖掘和梳理上展现了惊人的耐心和功力。那些大量引用的原始档案、地方志片段,虽然有些内容晦涩难懂,但正是这些细节,构筑了一个立体而可信的时代图景。它不是那种只有结论没有过程的学术快餐,而是真正带着读者一步步走入历史现场的田野考察般的体验。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如何处理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群体在基层行政框架下的互动关系。这无疑是理解新疆历史复杂性的关键。从已读的章节来看,作者似乎没有采取简单化的二元对立视角,而是努力去描绘一个充满张力、妥协与博弈的动态平衡体系。这种审慎和克制的叙事态度,让这本书的论证更具说服力,也更符合历史的真实面貌,而不是为了迎合某种预设的观点而被刻意塑造出来的完美模型。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非常“冷峻”但又极其“真诚”的历史书写范式。作者的语言风格是高度学术化的,用词精准,毫不含糊,这对于追求严谨性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加分项。但是,尽管行文严谨,却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枯燥。原因或许在于,作者成功地将那些冰冷的文件和制度,与特定历史时期新疆社会变迁的滚滚洪流联系起来。我深切地感受到,基层行政体系,作为连接国家与民众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如何在内忧外患中努力保持其形式上的完整性与功能上的有效性。书中的某些案例分析,关于地方士绅或特定家族在维持地方稳定中的角色,发人深省。它揭示了在制度失灵的真空期,非正式权力结构是如何介入并填补治理的空白。这种对“制度的韧性与脆弱性”的探讨,是任何严肃的历史研究者都不应错过的精彩部分。
评分拿到书后,我特意找了一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壶茶,试图沉浸式地阅读。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没有将历史人物工具化或扁平化。作者笔下的基层官员、文书,甚至是地方联防人员,都有其自身的生存逻辑和复杂动机。这本书的论述,让我对“行政效率”在特定边疆环境下如何被重新定义有了更深的体会。例如,作者对驿站、保甲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沿用与变形的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性。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制度继承问题,更是关于权力在空间上如何进行适应性再生产的过程。整本书的阅读过程,像是一场对历史“功能主义”的深度解剖,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资源匮乏、信息闭塞的边疆地带,一个政权是如何用最基础的机构来维系其对广袤土地的控制的?这种对“治理的精细化”的探讨,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区域史范畴,具备了更广阔的比较政治研究的参考意义。
评分拿到这本新书,第一眼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扎实的封面设计吸引了。虽然我对于历史和政治的研究不算科班出身,但对于新疆这个复杂而迷人的地方总怀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都很舒服,阅读起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序言,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似乎带着一种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和敬意,试图去还原那个特定历史时期,那些鲜活的基层治理者的面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开篇对研究方法的阐述,他没有沉溺于宏大的叙事,而是选择了从微观的、扎根于土地的视角切入,这让整本书的基调显得非常脚踏实地。这种研究方法本身就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读框架,让人期待后续章节如何揭示那些被主流史学常常忽略的细节。我非常期待能跟随作者的步伐,去探索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新疆的基层是如何维系社会秩序,以及这些小小的行政单元是如何承载起国家意志与地方现实之间的复杂张力的。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绝对是上乘之作,适合长期珍藏和反复研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