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当代美国外交 | 作者 | 赵学功 |
| 定价 | 69.00元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09735503 | 出版日期 | 2012-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20开 | 商品重量 | 0.663Kg |
| 内容简介 | |
《当代美国外交(修订版)/当代美国丛书》编著者赵学功。《当代美国外交》是一部介绍美国当代外交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全书分别从美国对全球不同区域的外交政策、美国的人权外交、当代美国外交的基本特征等视角全面介绍了当代美国外交的状况,全面、系统地梳理了20年来美国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变化的主要轨迹。本次修订版增加了对小布什、奥巴马时期的美国外交的阐述和分析。 |
| 作者简介 | |
| 赵学功,1966年12月生,河北枣强人。1988-1991年在山西大学历史系读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94年6月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博士生导师,主要教学和研究领域为美国史、国际关系史和冷战史。1999年8月至2000年9月作为富布莱特访问学者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和国家档案馆从事研究。2004年在香港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从事研究。2002年入选教育部“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1996年以来兼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著有《朝鲜战争时期的美国与中国》(1995年)《当代美国外交》(2001年)等,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历史研究》等发表论文多篇。目前正在从事有关器与冷战课题的研究。 |
| 目录 | |
| 章 总论 一 美国的外交传统 二 战后美国外交与安全政策的演变 三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第二章 美国对欧洲、中亚的外交政策 一 美国与欧盟的关系 二 乔治·布什对东欧国家的政策 三 冷战后美国对东欧国家的政策 四 美国与波黑冲突和科索沃战争 五 美国对中亚的政策 第三章 美国对西亚、非洲的外交政策 一 美国与海湾战争 二 美国对中东的政策与中东和平进程 三 美国对两伊的遏制政策 四 新世纪美国中东政策的演变 五 美国对非洲的政策 第四章 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外交政策 一 筹建“亚太新秩序”与“新太平洋共同体” 二 美国与亚太关系的加强 三 美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 四 美国对日本的政策 五 美国对东南亚、大洋洲的政策 六 美国对南亚的政策 第五章 美国的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 一 乔治·布什的对华政策 二 克林顿执政初期的对华政策 三 中美关系的发展与波澜 四 进入新世纪的中美关系 五 美国对台湾的政策 六 中美关系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第六章 美国对西半球的外交 一 美国与北美自由贸易区 二 乔治·布什对拉美国家的政策 三 冷战后的美拉关系 四 美拉关系的新发展 第七章 美国的人权外交 一 美国人权外交的历史 二 冷战后美国人权外交的强化 第八章 当代美国外交的基本特征 一 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诸因素 二 当代美国外交的特点和未来走势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当代美国外交(修订版)/当代美国丛书》编著者赵学功。《当代美国外交》是一部介绍美国当代外交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全书分别从美国对全球不同区域的外交政策、美国的人权外交、当代美国外交的基本特征等视角全面介绍了当代美国外交的状况,全面、系统地梳理了20年来美国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变化的主要轨迹。本次修订版增加了对小布什、奥巴马时期的美国外交的阐述和分析。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一次对复杂系统操作手册的研读体验。它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剖析了美国外交机器是如何运转的,那种操作层面的细节描绘,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很多关于国家行为的讨论,常常被意识形态的迷雾所笼罩,但这本书却像一台高清晰度的显微镜,精准地放大了那些常常被忽略的程序性因素和官僚惯性。比如,它对于情报评估流程、国会审批机制对最终决策的影响分析,细致到让人看到了“外交政策制定”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口号,而是一系列具体行动、文书往来和内部协调的结果。这种“去神话化”的处理方式非常有效,它让人明白,即便是超级大国的外交,也充满了人性的弱点、机构的低效和信息的不对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全球化与主权问题交织时的那种张力,既看到了国际合作的必然趋势,也敏锐捕捉到了民族主义回潮带来的阻力。这本书提供了理解现代国家行为的全新视角,它关注的不仅仅是“做了什么”,更是“为什么会那样做”以及“如何做到的”。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那就是“清醒”。它没有那种对特定国家或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或过度挞伐,而是一种近乎冷静到近乎残酷的自我审视与外部观察的结合体。我发现,阅读它最大的收获在于重建了对“权力”的理解。权力不再仅仅是军事部署或经济制裁的代名词,它被解构成了软实力、叙事权、规则制定权以及对时间预期的掌控等多个维度。作者对于国际传播和文化输出的研究尤其深刻,他揭示了文化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国际环境,以及外交如何与公共关系深度耦合,形成了一种难以察觉的长期影响力。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洁有力,几乎没有多余的修饰,每一个句子都像经过了精确的计算,直奔主题,高效地传递信息。对于那些厌倦了空泛评论、渴望扎实分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它帮助我从日常的新闻噪音中抽离出来,去审视那些驱动世界走向的底层逻辑,让人读完之后对未来世界的走向多了一份审慎的预判能力。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完成了一次高强度的智力马拉松。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是那种让你轻松翻阅的读物,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时不时停下来查阅背景资料,甚至需要反复推敲某些段落才能完全消化的硬核之作。作者的学术背景无疑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对历史文献的驾驭能力令人叹服,每一个论点背后似乎都有着详实的数据和无可辩驳的史料支撑。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某些外交理念的溯源分析,它没有简单地把某个政策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是深入挖掘了其思想根源和社会土壤,展现出极强的历史责任感和批判精神。整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如同音乐的复调,不同的主题线索并行发展,最终汇集成一个有力的整体论证。虽然阅读过程略感吃力,但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它让你感觉到自己正在触及问题的核心,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浮光掠影之中。这绝对是值得反复咀嚼的学术精品,建议配上一杯浓郁的黑咖啡,才能跟上作者的思维节奏。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把当代世界的脉络梳理得透彻极了!我原本对国际关系这块了解得比较零散,总觉得各种事件之间缺乏一个清晰的逻辑线索,但读了这本书之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是难以言喻。作者的叙事功力非常了得,他没有陷入堆砌术语和枯燥理论的泥潭,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案例和生动的历史片段,将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过程描绘得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尤其是在描述冷战后地缘政治格局重塑的部分,观点犀利,洞察力非凡,让人不得不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国际秩序的“常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决策层内部博弈的细致刻画,那种不同派系、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拉锯战,远比教科书上写的要复杂和引人入胜得多,仿佛能透过文字直接感受到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的气氛。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它教会我如何用更宏大、更审慎的视角去解读那些每天在新闻里飞速刷新的国际动态。对于任何想真正理解美国在当今世界扮演何种角色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极富感染力,它成功地将复杂的历史发展与深刻的理论探讨编织在一起,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历史的厚重感。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并以戏剧性的手法将其呈现出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感受决策者的压力与挣扎。特别是关于跨大西洋关系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微妙变化,书中描写的几场关键会谈和协议的幕后花絮,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外交谈判艺术的理解。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很高,但读起来却并不觉得枯燥,这得益于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他知道何时应该放慢脚步,深入剖析一个概念;何时又该加速,将读者带入下一个关键的历史场景。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提供了一种体验历史深度的方法论。它让我意识到,理解当代外交,就必须理解那些在具体情境下被反复权衡的代价与收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框架,用以理解我们这个动荡不安的外部世界,绝对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镇山之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