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三维集成电路设计
定价:58.00元
作者:(美)华斯里斯 等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1114335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21世纪的前十年结束时,基于三维集成技术的“摩尔定律”时代就悄然来临了。具备多个有源器件平面的三维集成电路(3一DIc),有望提供结构紧凑、布线灵活、传输高速化且通道数多的互连结构,从而为Ic设计者们提供突破“互连瓶颈”的有效手段,而且还能够有效集成各种异质材料、器件和信号处理形式,成为三维集成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本书是世界上三维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的本专著,既有的理论深度,又有较高的可读性。它系统、严谨地阐释了集成电路三维集成的设计技术基础,包括3一DIC系统的工艺、互连建模、设计与优化、热管理、3一D电路架构以及相应的案例研究,提出了可以高效率解决特定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并给出了设计方面的指南。
本书是一本的技术参考书,适用的读者范围包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设计工程师,微处理器和系统级芯片的设计者以及相关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的开发者,微机电及微系统集成方面的设计开发者,以及微电子行业中对未来技术走向高度敏感的管理者和投资者。本书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材和教师的教辅参考书籍。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三维集成电路设计》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光刻和蚀刻领域深耕多年的工艺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扇通往全新技术疆域的窗户。我一直关注着半导体制造工艺的每一个微小进步,而3D IC所带来的工艺革新和挑战,是我近来思考的焦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3D IC制造过程中所面临的独特工艺难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书中关于TSV(硅通孔)制造工艺的详细介绍。TSV的精度、良率以及其对芯片性能的影响,都是我们工艺工程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书中是否会介绍不同TSV制作方法,如深硅刻蚀(DRIE)、激光钻孔等,以及它们在成本、效率和可靠性方面的权衡?同时,我也想了解TSV填充金属的选择、均匀性和集成度对整体良率的影响。 此外,对于堆叠工艺,如晶圆键合(Wafer Bonding)或芯片键合(Die Bonding)技术,书中是否有深入的探讨?无论是直接键合(Direct Bonding)还是介质层辅助键合,其温度、压力、洁净度等工艺参数的控制都至关重要。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不同键合技术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实现高密度堆叠和可靠互连方面的考量。 我也期待书中能介绍3D IC中的重布线层(RDL)和微凸点(Micro-bumps)等关键互连技术。这些技术的精度要求极高,尤其是在多层堆叠时,如何保证信号的完整性和功耗的有效管理,是工艺设计的重要课题。书中是否会提供相关的设计指南和工艺窗口分析? 最后,我希望《三维集成电路设计》这本书能为我们工艺工程师提供一些关于3D IC的良率提升和失效分析方面的参考。例如,如何通过工艺优化来降低TSV缺陷,如何进行可靠性测试和评估,以及如何对失效模式进行溯源和改进。这本书若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实用的工艺改进思路和方法,将非常有价值。
评分从一个门外汉的角度,《三维集成电路设计》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是既充满挑战又令人兴奋。我一直听说芯片制造在不断突破物理极限,而3D IC似乎是将“堆叠”这个概念带入了微观世界,这本身就足够吸引我。我希望这本书能用一种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为我解释清楚3D IC究竟是什么,它和我们现在用的普通芯片有什么本质区别。 我特别想知道,把芯片一层一层叠起来,究竟能带来什么好处?是不是就像盖楼一样,占地面积小了,但层数多了,里面的空间就能利用得更充分?书中是否会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或者图示,来解释3D IC是如何实现更高集成度和更高性能的?比如,是不是可以把不同的功能模块,比如CPU、GPU、内存等,都集成到同一个芯片里,这样它们之间的沟通就会变得非常快? 关于3D IC的设计过程,我感觉肯定很复杂。书中会不会提到,在设计这种“立体”芯片的时候,需要用到哪些特殊的工具或者软件?还有,当这么多层芯片叠在一起的时候,它们之间是怎么连接的呢?我听说过“硅通孔”这个词,不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解释它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工作的?以及这种连接方式会不会有什么问题,比如会不会容易发热,或者信号传导会不会受到影响? 我对于3D IC的未来发展也充满好奇。这本书是否会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不会用到3D IC做的手机、电脑,甚至是其他电子产品?它会不会让我们的设备变得更小巧、更强大?同时,我也关心这种技术会不会很昂贵,会不会影响到普通消费者的购买力? 总而言之,我希望《三维集成电路设计》这本书能像一本入门指南,用清晰易懂的语言,为我打开3D IC这个新世界的大门。我不想被太多的专业术语吓到,而是希望能获得对这个前沿技术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了解,并且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评分《三维集成电路设计》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种对未来计算架构的探索。作为一名资深芯片架构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突破现有2D芯片的瓶颈,而3D IC所带来的颠覆性潜力,让我倍感振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架构的层面,深入解析3D IC的设计思想和带来的机遇。 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不同3D IC架构设计的权衡。例如,将逻辑、内存、I/O等不同功能模块进行垂直集成,如何最优地分配资源,如何设计高效的片内网络(NoC)来实现模块间的通信,以及如何管理跨层级的时钟和电源域。书中是否会提供具体的架构设计案例,分析不同架构在性能、功耗、面积和成本方面的取舍? 此外,我希望书中能深入探讨3D IC在异构集成方面的优势。通过将不同工艺、不同材料的芯片进行集成,可以实现传统2D技术难以企肴的功能。例如,将高性能CPU与低功耗的NPU、高速DRAM以及RF模块等集成在一起。书中是否会介绍实现这种异构集成的关键技术和设计方法? 我也期待书中能对3D IC的设计验证和测试流程进行详细的论述。3D IC的设计复杂度远高于2D IC,验证的难度也随之增加。书中是否会介绍针对3D IC特点的验证方法学,如功能验证、性能验证、功耗验证以及可靠性验证?对于测试,如何有效地对多层堆叠的芯片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降低测试成本,也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 最后,我希望《三维集成电路设计》这本书能够展望3D IC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例如,在AI芯片、高性能计算、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在材料、工艺、EDA工具等方面的技术演进。这本书若能为我们提供前瞻性的洞察和战略性的指导,将对我们未来的架构设计和技术路线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初拿到《三维集成电路设计》这本书,我心中是带着一份期待与好奇的。作为一名在模拟IC设计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而三维集成电路(3D IC)的概念,在我看来,更是未来半导体领域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3D IC设计的全貌,不仅仅是概念的介绍,更能触及到实际的设计流程、关键技术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我特别想了解书中关于不同3D IC堆叠技术的详细对比。例如,TSV(硅通孔)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劣势,以及其在功耗、信号完整性和散热方面带来的影响。此外,对于近几年兴起的其他堆叠方式,如混合键合(Hybrid Bonding)等,书中是否有深入的探讨?我希望能够看到相关的案例分析,了解这些先进技术在实际产品中的应用情况,比如在高性能计算、移动通信或AI芯片等领域。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习到3D IC设计的系统化方法论。这包括从架构设计、逻辑综合、物理实现,到验证和测试等各个环节,与传统2D IC设计相比,3D IC有哪些独特的考量点和优化策略。例如,如何在多层芯片之间进行高效的通信和电源分配?如何处理不同工艺节点和器件在同一封装中的集成问题?书中能否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工具链的建议? 另外,我对3D IC的可靠性和封装技术也充满了兴趣。将多层芯片堆叠在一起,必然会带来新的可靠性挑战,例如热应力、机械应力以及TSV的缺陷等。书中是否会详细分析这些潜在的失效模式,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缓解措施?在封装方面,我也想了解适用于3D IC的先进封装技术,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实现高性能、高密度和高可靠性的目标。 最后,作为一个在行业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我更关心的是《三维集成电路设计》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它是否能为我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设计技巧,帮助我应对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3D IC相关问题?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展望3D IC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例如在材料、制造工艺、设计自动化工具等方面的突破,从而为我未来的技术规划和学习方向提供一些启示。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半导体产业发展动态的科技爱好者,《三维集成电路设计》这本书的名字立刻吸引了我。我一直对摩尔定律的延续和芯片性能的提升感到好奇,而3D IC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深入理解3D IC技术的核心原理,以及它将如何改变我们对集成电路设计的认知。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提升芯片性能和降低功耗的策略感兴趣。3D IC通过垂直堆叠,极大地缩短了芯片内部的互连距离,这对于提高信号传输速度和降低功耗具有显著意义。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不同堆叠架构在性能和功耗方面的权衡,以及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设计来最大化收益?比如,关于电源完整性和信号完整性在3D IC设计中的挑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我对此非常期待。 此外,我希望这本书能对3D IC的设计流程和 EDA 工具链进行深入的介绍。从前端的逻辑设计到后端的物理实现,3D IC的设计流程与传统2D IC存在显著差异。书中能否提供一些关于3D IC特定设计规则、约束以及验证方法的指导?对于市面上主流的EDA工具,它们在支持3D IC设计方面有哪些特点和发展方向,我也希望能有所了解。 封装技术在3D IC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希望书中能详细探讨这一点。例如,TSV的制造工艺、良率控制以及其对信号完整性的影响。同时,我也对先进的封装技术,如扇出型封装(Fan-out Packaging)和2.5D/3D封装等,在3D IC集成中的应用以及它们所带来的优势和挑战感兴趣。 最后,我关注3D IC技术对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的影响。这本书能否分析3D IC技术在不同应用领域,如数据中心、人工智能、5G通信和消费电子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前景?以及它将如何推动半导体制造、设备和材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我期待书中能有相关的市场分析和发展预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