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录音技术基础
定价:48.00元
作者:王建林著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043632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根据多年录音技术的教学与工程实践经验,系统地讲解了拾音、调音、录音、还音等各个环节所涉及的音频技术与设备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调控技巧等方面知识。主要内容有:录音工作所必需的声学基础知识,各种传声器的原理、性能特点和选择使用,调音台的功能、原理和调控技巧,各种音频效果处理设备的功能和原理、技术参数和操作方法,模拟磁带录音机原理,数字音频的编码、压缩、记录等基础理论,各种数字录音设备和音频工作站的应用,MIDl的技术原理和常见数字音频文件格式介绍,音频功率放大器和扬声器、音箱、耳机的原理和应用,音响系统的组成、数字音频信号传输和设备的连接等技术,对目前*的网络音频传输技术也做了讲解和实例分析。
本书内容比较系统全面,特别注重具体应用讲解,可作为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的录音艺术、音像技术、广播电视工程、教育技术等相关专业的音频技术类课程教材,也可供广大电声工程技术人员及音响爱好者自学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录音技术基础》,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录音这门技术,竟然如此精妙,又如此有趣!书中对于“声场”的讲解,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概念。作者用“空间感”来形容声场,并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多麦克风摆位、房间的声学特性,以及后期的混响、延时等效果,来营造出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空间感,让声音听起来更加立体、真实。我举个例子,书中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说录制一个独唱歌手,就像在“空旷的礼堂”里,而录制一个乐队,则像是“挤满了观众的体育场”。这个比喻让我立刻就明白了声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去“构建”一个听觉上的空间。这本书让我明白,录音不仅仅是把声音“搬运”到数字世界,更是要用心去“雕刻”声音,赋予它生命力和情感。
评分《录音技术基础》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声音”这个概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以往我总是觉得,只要设备好,声音自然就好,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装备至上”的观念。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声音的本质,从人耳的听觉原理,到声音的响度、音高、音色是如何被感知和塑造的,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人耳的频率响应”时,用到了“调音台”的比喻,将人耳比作一个精密的调音设备,能够根据不同频率的声音做出不同的反应。这让我意识到,录音不仅仅是捕捉声波,更是要理解和利用人类的听觉特性,去创造更动听、更有感染力的声音。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心理声学的知识,探讨了声音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和感知,这让我对声音的艺术层面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技术操作。
评分坦白说,我本来对《录音技术基础》这类书抱着一种“扫一眼,了解大概”的心态,毕竟我只是一个对音乐制作感兴趣的初学者,并没有打算成为一名专业的录音师。但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之前的想法。它并非一味地讲解理论,而是非常注重“实践指导”。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麦克风选择与摆放”的章节,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麦克风(电容、动圈、带状等)的特性和适用场景,还配有图文并茂的示例,教你如何在录制人声、乐器时,通过调整麦克风的位置和角度,获得最佳的音质。书中甚至还提到了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利用一些简单的道具(比如毯子、衣架)来改善录音环境,降低房间的反射声,让录音效果更干净。这些都是我以前从未想过,也从未在其他地方看到过的实用技巧。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录音师的指导,迫不及待地想尝试着去录制一些自己的小作品了。
评分最近入手了一本叫《录音技术基础》的书,本来以为会是一本偏向技术性的枯燥读物,但翻开后却意外地发现,它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看似复杂的录音原理一点点揭示出来。书中并没有直接罗列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如电影配乐是如何营造紧张气氛的,歌曲是如何通过混音达到饱满的听感的,甚至是手机录音为何会有杂音,都解释得头头是道。我尤其喜欢作者讲解“声波”部分,他用到了“水波纹”的比喻,将抽象的声学概念具象化,让我这个对物理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能轻松理解声音是如何传播的。而且,书中的插图也十分精美,各种声波图、麦克风剖面图都画得细致入微,让我这个视觉型学习者受益匪浅。读完这一部分,我对录音这门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单纯的“把声音录下来”,而是理解了其中蕴含的科学与美学。
评分对于我来说,《录音技术基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系统地梳理了录音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并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从前期的“声源分析”——了解不同声音的特性,到中期的“录音流程”——如何选择合适的录音设备、如何设置录音参数,再到后期的“后期处理”——混音、母带等,本书都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数字音频的采样率和位深”的讲解,作者没有仅仅给出枯燥的数据,而是用“画画时的像素”和“颜色的丰富程度”来打比方,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高采样率和高位深对于音频质量的重要性。而且,书中还非常负责任地提醒我们,不要盲目追求过高的参数,要根据实际需求和设备能力来权衡。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着我一步步走进录音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