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认知视角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国际信息工程先进技术译丛)
定价:59.80元
作者:(美)因卡拉著,郎为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11147637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从认知角度对无线传感器进行分析,紧紧围绕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认知功能实现中的问题,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础知识、各种协议的性能比较和无线传感器认知功能硬件实现的*成果。全书共分为7章,涉及认知无线电网络和动态频谱接入、自适应调制、自适应功率分配、自适应媒介访问、无线多跳路由跨层设计、认知分集路由协议、基于加权认知图的认知功能,以及基于GPS/INS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硬件结构等内容。本书材料丰富,体系结构完整,内容新颖翔实,知识系统全面,图表丰富,行文通俗易懂,兼备知识性、系统性、可读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本书可作为移动运营商、网络运营商、应用开发人员、技术经理和电信管理人员的技术参考书或培训教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前言
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认知研究导论
1.1 概述
1.1.1 应用层需求
1.1.2 物理层的约束和需求
1.1.3 网络状态传感器
1.2 相关工作
1.2.1 知识平面和认知网络
1.2.2 用于传感器网络的认知技术
1.3 认知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用架构
1.3.1 ZigBee协议栈
1.3.2 网络状态传感器
1.3.3 物理层的输入
1.3.4 变化监测引擎
1.3.5 知识库
1.3.6 认知决策引擎
1.3.7 优化引擎
1.3.8 认知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认知无线电网络和动态频谱接入
2.1 概述
2.1.1 认知无线电的历史
2.1.2 MIMO和协同分集技术
2.2 频谱感知
2.2.1 频谱感知的挑战
2.2.2 频谱感知方法
2.3 协同感知
2.3.1 窄带协同感知
2.3.2 宽带协同感知
2.4 动态频谱接入
2.4.1 频谱接入的MIMO系统
2.4.2 协同频谱接入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自适应调制、自适应功率分配和自适应媒介访问
3.1 概述
3.2 系统模型
3.2.1 信源和信宿
3.2.2 发射机
3.2.3 接收机
3.2.4 无线信道
3.2.5 对数正态分布阴影信道模型
3.2.6 莱斯衰落信道模型
3.3 自适应传输和反馈通信系统
3.3.1 概述
3.3.2 自适应系统设计
3.3.3 链路自适应
3.3.4 能量受限网络的链路自适应
3.3.5 自适应技术
3.4 多跳中继网络和能量约束网络分析
3.4.1 采用自适应技术的能耗
3.4.2 单跳离散速率连续功率自适应
3.4.3 多跳中继网络
3.4.4 MAC层的自适应调制和自适应睡眠
3.5 仿真实例和图解
3.5.1 仿真目标
3.5.2 能量优化
3.5.3 功率控制自适应策略
3.5.4 双链路中继网络自适应
3.5.5 商用WSN节点的性能
3.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无线多跳网络QoS路由的跨层研究
4.1 概述
4.2 设计挑战与注意事项
4.2.1 QoS指标
4.2.2 设计挑战
4.2.3 网络资源和性能指标
4.3 多跳网络QoS路由协议的分类
4.3.1 MANET中的QoS路由
4.3.2 WMN中的QoS路由
4.3.3 VANET中的QoS路由
4.3.4 WSN中的QoS路由
4.3.5 不同网络路由设计的局限性
4.4 QoS路由协议比较
4.5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4.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认知分集路由
5.1 无线传感器路由协议综述
5.1.1 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
5.1.2 能量感知协议
5.1.3 分集协议
5.1.4 认知协议
5.2 系统模型
5.2.1 传播模型
5.2.2 网络生命周期
5.3 认知分集路由协议
5.3.1 认知分集路由方法
5.3.2 基于 OPNET Modeler 15.0的实现
5.3.3 认知分集路由代码
5.4 优先节点选择
5.5 性能评估
5.5.1 网格部署
5.5.2 强制路径部署
5.5.3 部署
5.5.4 节点密度与伸缩性
5.5.5 优化
5.5.6 关注信道参数
5.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基于加权认知图的认知功能
6.1 概述
6.2 相关工作
6.3 加权认知图的基本原理
6.4 设计WCM完成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认知功能
6.4.1 设计针对发送功率、数据速率和占空比适应率的WCM
6.4.2 设计能保障连通性和覆盖率的WCM
6.4.3 设计具有拥塞控制功能的WCM
6.4.4 端到端的目标和整个WCM
6.5 仿真结果
6.5.1 基于均匀拓扑结构的评估
6.5.2 使用瓶颈路径进行评估
6.5.3 系统的复杂性
6.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7章 基于GPS/INS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硬件结构
7.1 概述
7.2 硬件实现
7.2.1 GPS和惯性导航数据采集
7.2.2 导航数据处理
7.2.3 功率管理
7.2.4 无线电收发器
7.2.5 电源
7.3 系统软件设计
7.3.1 系统初始化
7.3.2 系统能量管理
7.3.3 DSP存储器分配
7.3.4 ZigBee节点软件设计
7.4 测试结果
7.4.1 设备安装
7.4.2 实时性能分析
7.4.3 错误模拟
7.4.4 开放现场测试
7.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新兴科技抱有强烈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总能在那些听起来颇为高深的专业书籍中找到引人入胜的点。《认知视角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这个书名,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求知者量身定做的。它不像那些枯燥的技术手册,只是罗列公式和算法,而是将“认知”这个词巧妙地融入其中,让我立刻联想到人类大脑是如何感知、处理和理解信息的。我忍不住想象,这本书会不会探讨传感器网络如何模拟人类的感官系统,如何“学习”环境的微妙变化,甚至如何“理解”数据背后的含义。我本身对人工智能和人机交互的交叉领域非常着迷,而WSN似乎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设计更“智能”的传感器节点,使其能够主动适应环境、优化资源利用,甚至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决策的思路?我非常希望它能用一种相对易于理解的方式,向我揭示WSN在“认知”层面的探索,让我不仅仅停留在知道“它是什么”的层面,更能理解“它如何思考”以及“它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评分“认知视角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激起我深入探究的兴趣。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巧妙融合的技术充满了好奇,而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无疑是实现这种融合的重要载体。然而,我更关注的是,当这些网络具备了“认知”的能力后,它们会发生怎样的蜕变。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如何让WSN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搬运工,而是能够主动地“理解”环境的复杂性,并进行智能化的“判断”和“决策”?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涉及一些关于WSN如何模拟人类的感知和认知过程的理论,例如如何通过数据融合来提升“感知”的精度,或者如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来实现“学习”和“适应”的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WSN在智能化、自主化方面的深层奥秘,让我看到它们在未来如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甚至成为我们智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当我第一次看到《认知视角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这本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生动的画面。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连接一切”的技术充满好奇,而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类。然而,单纯的“连接”似乎还不够,这本书的“认知视角”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是否意味着,这本书将探讨如何让WSN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采集者,而是能够像我们人类一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理解”和“判断”?我很好奇,它会如何解释WSN在“感知”和“决策”层面的“认知”能力,是否会涉及到一些类比人类思维的算法或者模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大门,让我看到WSN在智能化、自主化方面的无限可能,也许还会涉及到如何让WSN能够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更紧密地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智能生态系统。这本书所承诺的“先进技术译丛”的标签,也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前沿性充满了期待,仿佛我即将踏上一场探索智能感知世界奥秘的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尤其“认知视角”这几个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觉得,很多技术的发展,如果仅仅停留在功能性的实现上,会显得有些冰冷和局限。而“认知”的引入,则让我看到了它与人类智慧、与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之间的某种连接。我平日里虽然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但对于那些能够改变我们生活、提升我们体验的技术总是非常关注。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域,它连接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让我们可以远程感知和控制环境。而如果再加上“认知”的维度,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在探讨如何让这些传感器网络变得更“聪明”,更像是有生命一样,能够像我们人类一样去“理解”和“响应”周围的世界。我特别好奇,它会不会介绍一些关于如何让WSN具备一定程度的“意识”或者“学习能力”的方法,比如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识别异常模式,如何根据用户的需求调整监测策略,甚至如何预测未来的趋势。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WSN的想象空间瞬间拓宽了许多。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相当吸引人,我一直对信息技术的前沿领域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连接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正是这样一个令人兴奋的方向,它在环境监测、工业自动化、医疗健康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我平时会关注一些相关的技术新闻和科普文章,但总觉得缺乏系统性的深入了解。这本书的书名“认知视角”更是点亮了我心中的火花。我一直觉得,单纯的技术堆砌往往难以带来真正的创新,理解技术背后的“为什么”以及它如何与人的认知过程相结合,才能解锁更深层次的智能和应用。这本书的副标题“国际信息工程先进技术译丛”也让我对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前沿性充满信心,毕竟这类译丛通常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代表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思想。我期待它能够带领我从一个全新的、更具哲学和心理学深度的角度去审视WSN,理解这些看似简单的传感器背后所蕴含的复杂信息处理和决策机制,甚至探讨它们在未来如何能够更好地与人类的感知和认知系统协同工作,共同构建一个更加智能互联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