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生态农场纪实(第2版)
定价:46.00元
售价:34.5元,便宜11.5元,折扣75
作者:蒋高明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046742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一本发展生态农业及开办生态农场的理论指导书和操作指南
民以食为天。在生态环境恶化,大众为食物安全所困扰的今天,有机概念层出不穷,生态农场遍地开花。可什么是真正的生态农业?什么是真正的生态农场?什么是真正的生态产品?如何发展生态农业?如何经营生态农场?对于如上问题,真正认真思考并实践的人并不多。十年前,一位生态学教授带着几个学生在山东沂蒙老区承包了十几亩贫瘠的土地,与农民一起,展开了艰苦的生态农业实验。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地膜,不用除草剂,不用人工合成激素,不用转基因技术,不但让土地增产,还保证了所有农畜产品达到了欧盟国家的有机标准。今天,弘毅生态农场已经全国闻名,指导和培育农场数十家,面积约20万亩。本书即为弘毅生态农场的发展纪实,全面阐述了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生态元素的循环以及农业互作等技术问题,兼述了生态农业管理问题。无论是对有意发展生态农业的各级和组织,还是对生态农场的经验管理,本书都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第2版前言
序一:尊重历史与科学证伪(温铁军)
序二:我的生态农场实践(蒋高明)
章为什么要发展生态农业
节当今食物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第二节生态学主导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第二章生态种植:植物要怎么种
节“充满杀机”的农田
第二节农田害虫管理
第三节果园停农药啃硬的骨头
第四节如何控制杂草
第五节如何控制庄稼病害
第六节生态种植的产量问题
第三章生态养殖:动物要怎么养
节从养牛开始
第二节农区为什么不能养牛
第三节引进“面包草”设备及技术
第四节建立生态农场
第四章禽粮—林禽互作
节养鸡,从除草开始
第二节禽粮互作的效益
第三节生态农场为什么需要生态群落
第五章让生态循环起来
节元素循环一笔账
第二节热心人送来蚯蚓种
第三节教授的黄粉虫
第四节沼气池的故事
第五节加拿大博士的堆肥技术
第六节牛粪发酵与施肥
第六章生态农场的超值效益
节显著的生态效益
第二节发达国家农业学者的认可
第三节引起各级的关注
第四节十五所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参观弘毅生态农场
第五节农民喜签有机种植合同
第六节合作农户喜购家庭轿车
第七节产品走向全国
跋:在文明的转折点上
蒋高明山东平邑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常年致力于中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研究,特别是在陆地生态系统生理学过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等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近些年,积极投身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探索,从科研入手,产学结合,在农业领域,把生态农业从理论落到实践,终证明生态农业的可行性,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喜。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农业技术的书籍,更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作者通过对生态农场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研究,揭示了传统农业模式的弊端,并提供了一种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替代方案。我看到了生态农场是如何通过尊重自然规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书中提到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等概念,虽然听起来有些学术,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我仿佛看到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命网络,而生态农场正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和谐组成部分。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亲身体验一下生态农场的生产生活。书中对农场日常工作的细致描写,比如播种、施肥、除草、采摘,都让我充满了好奇。我渴望能够亲手触摸泥土,感受阳光的炙热,倾听风吹过麦浪的声音。更重要的是,我想要了解那些坚持生态理念的农场主们,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哲学思考,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启发,它让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重新审视我们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评分我一直对“回归自然”这个概念抱有美好的憧憬,而这本书则将这种憧憬具象化了。它没有虚构一个空中楼阁,而是展现了一个真实存在的、充满生命力的生态农场。我看到了农场主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自己的理念,并最终收获成功的。这不仅仅是一个农业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坚持、关于梦想、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书中关于社区参与和教育的章节,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我看到了生态农场如何成为一个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桥梁,如何在一个越来越疏远的现代社会中,重新唤醒人们对土地的归属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评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探讨,这部分让我对生态农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没有回避生态农场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比如人力成本的提高、市场接受度的挑战,甚至是一些难以预料的自然灾害。但正是这些真实的描绘,反而让我对生态农业的坚持者们充满了敬意。我看到了他们在面对逆境时的韧性和智慧,他们如何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将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社会责任融为一体。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农场主和员工的访谈,他们的讲述朴实而真诚,让我仿佛置身于田间地头,与他们一同感受劳动的汗水和收获的喜悦。我尤其对那种“慢下来”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向往,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能够沉下心来,专注于土地和作物,这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评分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生态”二字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不使用化肥农药”这么一个比较表层的概念。然而,通过作者的细致描绘,我才真正明白生态农场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有机”,更是一种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尊重和维护。我了解到,在生态农场里,每一个环节都息息相关,比如,秸秆的循环利用不仅仅是为了减少浪费,更是为了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种植多样化的作物不仅是为了抵御风险,更是为了吸引和保护有益昆虫,构建稳定的食物链。书中对这些细节的深入挖掘,让我感受到了生态农场那种“整体性”的智慧。它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问题,而是从全局出发,寻求一种和谐共存的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读起来感觉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农夫在娓娓道来。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将枯燥的农业知识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描写中,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的知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农场细节的描绘,比如,他们如何观察天气,如何判断土壤的湿度,如何识别植物的生长状况。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我仿佛能够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鸟儿的鸣叫,感受到阳光的温度。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生态农场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可持续发展”这个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了解一种农业模式,更是在学习一种生活哲学。作者笔下的生态农场,不仅仅是生产食物的地方,更是教育、社区参与和环境保护的载体。我了解到,一些生态农场会定期举办农事体验活动,吸引城市居民前来参与,让他们亲身感受耕作的乐趣,了解食物的来之不易。这种互动不仅增加了农场的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它在潜移默化地传播生态理念,培养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我看到了一个良性的循环是如何形成的:健康的土壤孕育出优质的农产品,这些农产品又吸引了关注健康的消费者,而消费者的支持又反哺了农场的持续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可持续模式。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生态农场并非一个远离尘嚣的避世之所,而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智慧的生动实践。作者并没有将重点放在那些令人惊叹的“有机奇迹”上,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生态农场在日常运营中所面临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土壤改良的部分,我看到了不仅仅是堆肥和绿肥的简单运用,更包含了对作物轮作、覆盖种植以及微生物群落构建的细致描述。我了解到,维持土壤的健康和肥力,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和不断调整的过程,远非一日之功。书中还提到了病虫害防治的策略,这让我印象深刻。它不像传统农业那样依赖化学农药,而是通过引入天敌、调整种植密度、选择抗病品种等多种手段,构建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来应对。这种“顺应自然”而非“对抗自然”的理念,让我耳目一新,也引发了我对其他行业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与食物的关系。在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面前,我们往往习惯于关注价格和外观,却很少去思考食物是如何来到我们餐桌上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作者通过对生态农场生产过程的详细记录,让我们看到了那些被隐藏起来的努力和付出。我了解到,生产健康的食物,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更多的劳动,也需要更多的责任感。这本书让我明白,选择生态农产品,不仅仅是选择了一种食物,更是选择了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是对土地的爱护,也是对未来的投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那种略带复古感的绿色和朴实的字体,一下子就把我拉到了田野、泥土和自然的怀抱。我一直对生态农业的概念很感兴趣,但总觉得有些遥不可及,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阅读前,我脑海中描绘的生态农场,或许是图片上那种完美无瑕、生机勃勃的理想国,充满了各种新奇的有机作物和温顺的动物。我期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真实的生态农场,看看那些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落地生根的,其中的挑战与乐趣又是什么。我特别想了解,在这个追求效率和规模化的时代,一个坚持生态理念的农场是如何在市场中生存下来的?它会面临哪些来自传统农业的压力?它又是如何通过自身的独特优势来克服这些困难的?这本书的名字,"纪实",也预示着它将是基于真实的故事和经历,而非空泛的理论阐述。我希望它能描绘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农场生活,让我感受到农民的辛勤付出,也体会到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