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型工业化:生态、民族与人文视点
定价:39.00元
售价:10.5元,便宜28.5元,折扣26
作者:张海翔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5-01
ISBN:9787010050102
字数:255000
页码:25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研究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作者从晦涩的书本走向田野,从寂寞的书斋走进现实生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突破了单纯从经济学科研究工业化的范式,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对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实践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借鉴作用。在整个研究中,作者坚持辩证观点,提出工业化发展要树立现态文明观,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但不主张“为生态而生态”的*生态主义;明确工作化发展要树立民族文化观,注意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新的内容,但不倡导“为保护而保护”的文化机械主义;强调工业化发展要树立人文价值观,赋予新型工业化以公平、正义等人文内涵,但不否定作为市场经济核心的竞争原则、效率原则。
目录
章 导言
节 研究背景
一 反思神话:传统工业化的弊端日益显现
二 价值取向:从单纯追求GDP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 现实反映:外改革与发展呈现新动向
四 认识误区:新型工业化的理论盲点
第二节 外新型工业化研究现状评述
一 学术要览:现有研究的主要成果
二 指陈缺失:现有研究的若干不足
第三节 研究目标、方法与预期创新
一 研究目标:从新视点探寻多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 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案例调查、参与式观察
三 预期创新:新视角、新区域、新路径、新对策
第二章 从传统工业化到新型工业化
节 工业化的基本理论
一 经典理论:工业化的涵义和特征
二 思想之光:发展经济学的工业化理论
三 发展判断:工业化的阶段划分
第二节 工业化的实践及中国传统工业化缺陷
一 历史回眸:世界传统工业化发展历程
二 经验概括:传统工业化发展历程
三 以史为鉴:中国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模式
第三节 工业化的当代选择——新型工业化
一 突破传统:新型工业化的必然性
二 诠释命题: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
三 战略选择:新型工业化的意义
第三章 新型工业化的研究视点
节 科学发展观与新型工业化
……
第二节 新型工业化的生态、民族与人文视点
第三节 新视点下的工业化衡量指标
第四章 多民族地工新型工业化的特殊性
节 新型工业化条件的特殊性
第二节 新型工业化目标的特殊性
第三节 新型工业化内容的特殊性
第五章 多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
第六章 多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的保障机制
第七章 结论
案例调查
作者介绍
张海翔,1956年生于云南昆明。15岁进工厂,在轰鸣的机器声中磨练了9年,并由此培养了对工业经济的热爱与关注。1980年考入云南大学经济系企业管理专业,从工业经济的实践走进了经济学理论的殿堂,毕业后先后从事过高校的教学、党务、行政管理等工作。2000年破格晋升为经济
文摘
序言
初次接触《新型工业化:生态、民族与人文视点》,便被其书名所散发出的深刻思想所吸引。张海翔先生显然不满足于仅仅从经济或技术层面来论述工业化,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更具前瞻性的生态、民族和人文的宏大叙事之中。我立刻联想到,在当今世界,工业化进程的方方面面都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这本书一定深入剖析了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如何构建绿色、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它可能提出了许多关于绿色工业、循环经济、甚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性见解。此外,“民族”视角的加入,让我感到尤为振奋。我猜想,作者一定探讨了工业化如何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以及如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独特性。这种对文化多样性的重视,在快速同质化的世界中显得尤为珍贵。而“人文”视角的融合,更是将本书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是否关注了工业化进程对个体生活、社会关系和人类精神的影响?它是否提出了如何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工业化,真正提升民众的福祉和幸福感?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理解新型工业化的绝佳窗口。
评分《新型工业化:生态、民族与人文视点》这本书名,直接点燃了我探索的兴趣。它所包含的“生态”、“民族”、“人文”三个关键词,预示着这本书将以一种超越传统工业化视角的方式,来审视和解读这一历史性进程。我猜测,张海翔先生一定深刻地探讨了工业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当前的全球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避免重蹈工业革命初期的覆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可持续工业发展、绿色技术创新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见解。而“民族”的视角,则让我看到了本书的独特性和中国特色。它可能深入分析了工业化在不同民族地区的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带来的机遇,强调了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尊重和弘扬各民族的文化特色,避免同质化。这对于理解中国这样一个多元民族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最后,“人文”视角的引入,更是赋予了这本书更深沉的思考。它是否关注了工业化进程对个体命运、社会结构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否探讨了如何才能让工业化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工业化,理解其复杂性与深远影响的绝佳平台。
评分初读《新型工业化:生态、民族与人文视点》的书名,我便被其宏大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所吸引。张海翔先生在书名中就点明了这本书并非仅仅探讨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生态、民族和人文的框架下进行审视。这让我联想到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于可持续发展、文化多样性以及人文关怀的日益重视,而工业化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发展模式的演变与这些议题息息相关。我想,这本书一定深入剖析了工业化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表现,以及它对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和人类精神产生的复杂影响。特别是“生态”二字,让我对其在应对环境挑战、推动绿色转型等方面的论述充满期待。而“民族”的加入,则暗示了作者对工业化与国家认同、文化传承之间关系的关注,这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尤为重要。最后,“人文”的视角,则让我相信作者会从人的角度出发,探讨工业化是否真正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是否能带来更公平、更美好的社会。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思考当代工业化新方向的绝佳契机,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一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议题。
评分读罢《新型工业化:生态、民族与人文视点》,我脑海中萦绕着一种宏观的、具有穿透力的观察视角。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工业化的技术革新或经济指标,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多维度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作者张海翔先生似乎试图勾勒出一幅更为立体和精细的中国工业化画卷,强调了其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与民族文化基因的融合,以及对个体和社会人文价值的影响。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如何阐释“生态”维度下的工业化路径的。是强调绿色技术、循环经济,还是更侧重于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发展模式?而“民族”视角,又将如何与工业化进程相结合?是否探讨了工业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和弘扬各民族的独特文化,避免同质化?抑或是如何利用民族特色资源,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人文”视角的引入,更是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发展意义的追问:工业化最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提升物质生活水平,还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构建一个更具尊严和幸福感的社会?这本书的提问方式本身就充满了启发性,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探寻作者的独到见解。
评分《新型工业化:生态、民族与人文视点》的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信号,即本书将从一个更为包容和多元的视角来审视工业化这一议题。我设想,作者张海翔先生在书中一定对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工业化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挑战。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思考,例如如何发展低碳工业、如何构建生态友好的供应链,以及如何将环境保护融入工业发展的全过程。同时,“民族”视角的引入,也让我对本书的独特性感到好奇。它是否会关注到不同民族在工业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工业化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社会结构产生的不同影响?抑或是探讨如何通过工业化,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同时又不失民族特色?而“人文”视角的融合,则更是让我看到了本书的深度。它是否会关注到工业化进程对人的异化问题,以及如何通过人文关怀,提升劳动者的福祉,保障他们的权益?最终,这本书或许是在尝试回答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何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工业化”,它应当如何才能服务于人类的福祉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