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
定价:56.00元
作者:漆麟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0101538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由漆麟所*的《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一书着 眼于中国当代艺术中有关抽象的作品群以及相关论说 领域,尝试从学理性范畴就其展开考察,从造形表现 和思想观念两方面对“抽象”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建 构情况进行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分析。首先 ,梳理了70年代末以来中国当代抽象性艺术的展开脉 络,并考察民国时期涌现出的早期现代主义思潮及其 艺术实践,铺陈出当代抽象性艺术的一段实践探索的 前史。其次,从造形表现的角度对两类代表主流倾向 的抽象性作品进行讨论,它们分别是与“抽象水墨” 具有重要关联度的类似于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群,以 及具有元素还原主义倾向的作品群。再次,围绕“传 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这一对贯穿中国近现代艺 术的核心情结来探讨有关“抽象”的各种观念的形成 及其变迁,通过与西方以及日本的相关比较来阐明抽 象艺术在观念建构上的推进模式。*后,将焦点聚集 到“笔墨”和“反复性”这两个和中国抽象性艺术息 息相关的类缘范畴中,通过一系列与海外艺术家作品 及其观念的案例比较来分析中国作品中所谓特质成立 的可能性。
目录
序言
导言
章 当代中国抽象性艺术的发生及其展开
节 背景
一、早期现代主义艺术的实践
二、西方艺术的再次受容
第二节 展开状况
一、1976-1989年的抽象性绘画
二、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抽象性艺术
第二章 作为表现的“抽象”
节 折中与限界:抽象水墨中的借用
一、笔墨的传统遭遇抽象表现主义
二、比较:抽象表现主义全盛期的亚裔艺术家
三、平面性与去中心性
第二节 解体与还原:现代主义形式的嵌套
一、近代以来的还原主义
二、“点”、“线”、“墨”
第三章 作为观念的“抽象”
节 接受与进步:从传统到现代的合流方式
一、围绕“传统和创造”的演进模式
二、艺术的“进步观”
第二节 置换与阐释:现代主义之前及之后
一、作为对接点的“抽象”
二、现代主义之后的阐释
第四章 围绕“抽象”类缘范畴的讨论
节 无法摆脱的“笔墨”
一、“笔触”与“笔墨”
二、“笔墨”与“反笔墨”
第二节 作为特质的“反复性”
一、与“具体”艺术的比较
二、与“物派”、“后物派”的比较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版出典
作者介绍
漆麟,1981年生,重庆人,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本科毕业,日本筑波大学设计学硕士、艺术学博士,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招聘外国人学者。现任教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近现代艺术。主持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抗战时期重庆的现代派美术研究”。
文摘
序言
这本书,题目叫做《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9787010153827。我总觉得“抽象”这个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似乎总是和一些模糊不清、难以捉摸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但如果它既是一种“表现”,又是一种“观念”,那意味着它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具体,也更加重要。我猜这本书会探讨,当我们说某个事物是“抽象”的时候,究竟是在指它的形式,还是它的内在意义?是不是很多我们看似理所当然的认知,其实都建立在某种“抽象”的观念之上?我特别好奇,书中会不会分析一些具体的艺术作品,比如某些抽象画,是如何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表现”手段,来传达复杂的“观念”的?或者,书中是否会探讨,像科学理论、哲学思想这些看似“抽象”的东西,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并被人们所理解接受的?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跳出对“抽象”的固有印象,看到它在各个领域,包括我们自身的思考过程中,所扮演的积极和基础性的角色。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给我的大脑提供了一次深度按摩,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如何塑造了我们所看到的世界。
评分《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这本书,光是名字就让我觉得它充满了一种智性的挑战。我一直以来对“抽象”这个概念都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既觉得它是一种高深的艺术,又觉得它是一种超越具体事物的普适性。书名中的“表现”和“观念”组合,让我好奇书中会如何连接这几个关键词。是说抽象本身就是一种“表现”的手段,通过某种方式呈现出来?还是说抽象是一种“观念”,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之中?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艺术家们如何通过抽象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以及这些抽象的艺术作品是如何在观众心中唤起特定的“观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分析,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艺术流派中“抽象”的运用,以及这些“抽象”的表达方式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审美体验和对世界的认知。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智力探险,我期待它能带领我揭开“抽象”的神秘面纱,让我对其有一个更具象、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拿到《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可能涉及一些非常前沿的理论。书名中的“表现”和“观念”两个词,让我联想到一些关于符号学、美学或者认知科学的讨论。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抽象”既是“表现”又是“观念”,那么它在不同语境下,其意义和功能是否会有所不同?这本书是否会探讨抽象的起源、发展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我特别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启发,也许是对一些我曾经困惑过的艺术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或者对某些哲学思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脑海里已经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作者在书中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学者,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然后用严谨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向读者展示“抽象”是如何在我们认识世界和表达自我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拓宽我的视野,让我对“抽象”这个概念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甚至能改变我思考问题的方式,让我能够更自如地运用抽象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评分《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这本书,单看书名就觉得它不是那种可以随意翻阅的闲书。我猜测它可能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也可能是对某种艺术或哲学流派的深入剖析。我一直对“抽象”这个概念有着模糊的认识,总觉得它既神秘又遥远,好像只属于艺术家和哲学家们的领域。这本书的副标题“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更是让我好奇,它究竟想表达的是,抽象是一种表达方式,还是一种思考模式,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我设想,书中可能会引用大量的案例,从绘画、音乐、文学到更广泛的社会现象,来论证作者关于抽象的观点。我特别希望作者能用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来解释那些复杂的理论,而不是让人望而却步。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某些事物会被认为是“抽象”的,以及这种“抽象”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感知和认知的,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渴望从中获得一种“拨云见日”的体验,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抽象”这个概念的内涵,甚至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欣赏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抽象”之美。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图书国际标准书号是9787010153827。 这本书听起来像是那种会让你陷入沉思的作品,那种读完之后,你会在某个午后,看着窗外的光影,突然恍然大悟,然后觉得自己好像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预感,它不会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更像是要带你去探索一些深邃的、甚至可能有些晦涩的概念。我特别好奇“表现”和“观念”这两个词在这本书里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以及“抽象”这个概念,究竟会被赋予怎样的定义和阐释。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作者像一位耐心的向导,一步步引导读者穿越由文字构筑的迷宫,在其中挖掘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含义。我期待的是,书中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某些事物,比如艺术、哲学,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微之处。也许,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学会如何更敏锐地捕捉那些不易察觉的“抽象”之美,或者理解那些看似“虚无”的观念背后所蕴含的强大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的精神食粮,能够激发我的思考,甚至改变我原有的认知框架,让我以一种更具批判性、也更具创造性的方式去理解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