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简史:第二卷 | 作者 | 王扬宗,曹效业 |
| 定价 | 248.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259530 | 出版日期 | 2010-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2.82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系统、全面梳理了60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的发展历程,以档案文献和当事人的亲历资料等为基础,记录了院属科研、公共支撑和公司企业等单位的概况、机构沿革、科研方向的发展演变、重要科研成果、人才教育和创新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及其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全书附有大量的统计数据,学术性与资料性兼具。 本书既可作为广大科研人员、科技管理工作者、科技史学者、历史学者等专业人员的案头工具,也可供对中国当代史、当代科技史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第二卷(上册) 前言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上海中科伍佰豪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第二卷(下册)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广州人造卫星观测站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科学时报社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 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东方科学仪器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 国科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中科资源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研制中心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阅读这类涉及国家级机构历史的著作,很容易陷入对“成就”的过度渲染,而忽略了组织内部的治理结构和日常管理的艰辛。然而,这本书似乎在力求展现一种更为全面的图景。我发现它在描述机构从初创到成熟的过程中,对内部管理模式、人事调整策略以及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资源分配困境都有所侧重。这种对“如何管理复杂科研实体”这一议题的关注,使得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科学史范畴,更触及到了公共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领域。它揭示了即使是最顶尖的科研机构,其发展也深受管理哲学和制度设计的影响。这种对组织科学侧面的挖掘,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耐人寻味,它提供了一种从管理视角重新审视科学发展的独特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拿在手里分量十足,让人立刻感受到它背后承载的厚重历史感。封面选用的材质和字体排版都透露着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让人不由自主地对内里的内容产生敬畏之心。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考究,印刷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年代久远的图片资料,也尽可能地保持了应有的细节,这对于历史研究者或者仅仅是对此领域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都是一种非常友好的体验。尤其是章节之间的过渡设计,衔接到位,逻辑清晰,看得出编撰团队在版式设计上花费了不少心思,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机构发展脉络变得相对易读。总的来说,从物理层面上看,这本书完全符合一本严肃历史著作应有的高水准制作标准,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对它产生了良好的初步印象。
评分从一个非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充满术语的精英化表达,而是努力用一种能够被具备基本历史素养的读者所理解的方式来构建历史叙事。尽管主题严肃,但编者在关键人物的介绍和重大事件的描述上,加入了恰到好处的背景铺垫和影响分析,使得那些看似遥远的事件,能够与当下的语境产生某种共鸣。这种努力平衡学术严谨性与可读性的做法,非常值得称赞。它成功地让“机构历史”这一主题,不再是少数专家的专属,而成为可以被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所了解和探讨的公共知识,这一点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科学素养和历史认知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评分我向来对国家重要科研机构的发展轨迹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关键历史节点上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的单位。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些科研“脊梁”形成过程的绝佳窗口。它不仅仅是罗列时间线和机构变迁,更关键的是,它似乎试图描绘出一种精神的传承。我能感受到文字背后蕴含着的,是几代科研工作者筚路蓝缕、攻坚克难的集体记忆。从早期的体制构建到后来的学科调整,每一个决策背后必然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驱动。阅读这样的著作,能帮助我们这些后来的学习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现代科学体系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来的,那些看似冰冷的机构名称,其实都凝结着无数人的智慧与汗水,这种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努力,最是令人动容。
评分这本书的史料挖掘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赞叹。它绝非简单的年鉴式记录,而是深入到了档案深处,发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我特别欣赏它在叙述机构变迁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和充满争议的时期,而是以一种客观、克制的笔触去呈现历史的真实面貌。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让整部作品的信服力大大增强。同时,结构安排上也显得非常成熟,它似乎很懂得如何平衡宏观的时代背景与微观的机构内部运作之间的关系,使得叙述既有高度,又不失鲜活的细节。对于任何想要对特定历史时期内的科研生态进行学术探讨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会成为一个极具价值的参照系和论证基础,其中的史实足以支撑起不少深入的研究课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