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微纳电子学
定价:99.0元
作者:中国科学院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030379320
字数:400000
页码:
版次:31
装帧:平装
开本:B5
商品重量:0.568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序言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印象,莫过于其详尽的数据分析和严谨的逻辑推理。作者并非仅凭空泛的论调,而是引经据典,用大量的图表和数据说话,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微纳电子学在不同细分领域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战略方向。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分析印象深刻,从上游的材料、设备,到中游的芯片设计、制造,再到下游的应用,书中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突破点。这种深入骨髓的分析,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在微纳电子学领域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警示我们,在某些关键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客观、理性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微纳电子学的发展,也为相关从业者和决策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作为一名对未来科技发展抱有极大热情的研究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梳理某一领域发展脉络的著作。《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微纳电子学》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本书的结构设计十分巧妙,它并非孤立地介绍技术本身,而是将其置于国家战略和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历史的回顾,到现状的分析,再到未来的展望,层层递进,条理清晰。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论述,强调了理论研究、产业应用和人才培养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系统性的思考,有助于我们理解学科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多方合力,协同推进。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微纳电子学的知识,更是在学习一种战略思维,一种如何认识和推动一个关键学科发展的宏观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没有枯燥的技术术语堆砌,也没有过于煽情的辞藻,而是以一种平实、沉稳的笔触,娓娓道来。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在娓娓道来一个关于国家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故事。书中的许多观点,虽然是关于宏观战略的论述,但却处处体现着对微观技术细节的深刻理解。例如,在谈到高端芯片制造时,作者能够将光刻机、刻蚀设备等技术细节融入战略分析之中,让人感受到作者扎实的专业功底。这种将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的能力,使得本书既具有战略高度,又不失学术严谨性。对于我这样非专业背景但对科技发展充满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了解微纳电子学领域最理想的入门读物。
评分最近在阅读《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微纳电子学》这本书,感觉它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视角来看待一个如此重要的领域。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但书中的一些论述,比如关于核心技术自主化对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让我感触颇深。它让我意识到,微纳电子学不仅仅是“高科技”的代名词,更是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石,其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书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也并非天马行空,而是建立在对现有技术瓶颈和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之上。读完之后,我感觉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这个领域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它让我明白,在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道路上,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战略性的投入。
评分最近机缘巧合,翻阅到一本名叫《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微纳电子学》的著作,虽然我并非微纳电子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本书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勾勒出了中国在该领域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让我大开眼界。开篇就详述了微纳电子学作为信息产业基石的重要性,从集成电路、传感器到先进封装,每一个分支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整个科技进步的脉络。书中对国际前沿技术的梳理,以及对国内发展瓶颈的直白分析,都展现了作者的深邃洞察力。尤其是关于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的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任何高精尖技术的突破,都离不开扎实的人才储备和持续的科研投入。读罢此书,我仿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微纳电子学这一看似高不可攀的学科,有了更为清晰和全面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专业书籍,更是一部描绘中国科技自主崛起之路的宏伟画卷,激发了我对国家科技发展方向的浓厚兴趣和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