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人文经典快读书系:中国风景名胜快读
:29.80元
售价:22.4元,便宜7.4元,折扣75
作者:张启明
出版社: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46912813
字数:
页码:216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人文经典快读书系:中国风景名胜快读》包括了:盘山风景名胜区、避暑山庄一外八庙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西柏坡一天桂山风景名胜区、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恒山风景名胜区、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千山风景名胜区、鸭绿江风景名胜区、“八大部”一净月潭风景名胜区、松花湖风景名胜区等内容。
八达岭一十三陵风景名胜区
盘山风景名胜区
避暑山庄一外八庙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
西柏坡一天桂山风景名胜区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
恒山风景名胜区
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
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
千山风景名胜区
鸭绿江风景名胜区
“八大部”一净月潭风景名胜区
松花湖风景名胜区
镜泊湖风景名胜区
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
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
太湖风景名胜区
蜀岗一瘦西湖风景名胜区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富春江一新安江风景名胜区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
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
楠溪汀风景名胜区
雁荡山风景名胜区
黄山风景名胜区
九华山风景名胜区
天柱山风景名胜区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鼓浪屿一万石山风景名胜区
庐山风景名胜区
井冈山风景名胜区
泰山风景名胜区
星湖风景名胜区
西樵山风景名胜区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
花山风景名胜区
……
盘山位于天津市蓟县西北15千米处,距天津120千米,西临北京仅90千米,是中国北方的旅游胜地,历史上曾被列为“中国名胜”之一。
盘山是燕山山脉南缘的一段,又因雄踞北京之东,故有“山”之誉。盘山东西长20千米,南北宽10千米,山势盘桓,雄伟险峻,峰峦错落,秀丽清幽。遥望云海松涛,近观水石清奇,步步景色迷人,景景均有典故传说。
盘山有“五峰”、“八石”、“三盘”之胜,还有天成寺、万松寺、云罩寺、舍利塔等古代建筑,共4个景区30多个景点,景色变幻多姿,形成“山秀石爹陉,林深路转奇,三盘无限意,幽绝少人知”的人间仙境。
盘山五峰攒簇,怪石嶙峋,天然形成了“三盘之胜”:上盘松胜,劲松苍翠,蟠曲翳天;中盘石胜,巨石嵯峨,怪异神奇;下盘水胜,巨泉响涧,溅玉喷珠。清乾隆皇帝曾20余次游历盘山,发出“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感叹。“五峰”号称“东五台”。其中,挂月峰上锐下削,形似竹笋,峰巅有塔,名为定光佛舍利塔,塔旁摩崖上镌刻有“去天五尺”,“一览众山小”等题记。挂月峰南有紫盖峰,因峰形如伞盖,故名。北有自来峰,为盘山第二高峰,海拔857米,又名北台,旧时峰上有黄龙祖师殿。东为九华峰,山峰陡峭如削,又名削玉峰、东台、莲花峰。西侧为舞剑峰,相传唐将李靖曾在此舞剑,故名,又称西台,上面有石刻“李从简曾游李靖舞剑台”10个字,字径5寸。“八石”多为花岗岩“球状风化”的巨大石块,据外形予以命名。
历代皇帝及文人墨客游山逛景,都喜欢在盘山镌刻题记。在千像寺周围崖壁上,有佛像石刻站佛、坐佛数百尊。此外,静寄山庄、土方寺、古中盘亦有佛雕、书法石刻。静寄山庄以及天成寺、万松寺等寺庙中书法石刻不下60处。碑刻有千像寺前高3米,宽1米的《千像祜唐寺创建讲堂碑》,正面铭文1600多字,汜录盘山胜景和建寺经过。其他碑刻24通。古树有天成寺内树龄800年的两株雌性银杏树,古舍利塔前有千年古柏,入胜口至天成寺路上的迎客松,树龄也已逾800年。
近些年来,盘山风景名胜区得到了很好的整修和开发,再次成为令世人瞩目的游览胜地。
天成寺天成寺在翠屏峰南,俯瞰林壑,天成图画,故名。始建于唐,辽、明、清扩建重修。主要建筑有大殿、配殿、三间殿、江山一览阁等。正殿东侧配殿前立清乾隆帝御制《游盘山记》碑,新建40多米长的画廊。
云罩寺云罩寺地邻盘山绝顶,海拔达800多米,是盘山地势高的庙宇。因位邻,云掩雾罩而得名,曾被清乾隆帝誉为“殊胜”。该寺由五开间大殿,三开间配殿,藏经殿及山门、平台等建筑组成。主殿有3尊通高4米的金身干叶宝莲佛,四壁有千佛龛等。
……
我通常对这种“快读”系列的书抱有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会为了追求速度而牺牲深度。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巧妙地平衡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做到了既能让初学者迅速建立起基本认知框架,又能让老饕们找到新的切入点。它的章节划分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似乎是按照某种地理流线或者时间顺序精心设计的,使得知识的递进显得水到渠成,毫无突兀感。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介绍完宏大的历史背景后,总能适当地切入一些“冷知识”或民间传说,这些小故事如同调味剂,让原本可能严肃的叙述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墨”的叙事策略,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在品尝一道层层递进的盛宴,回味无穷,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这本书的编撰工作显然是下了大工夫的,其内容的详实程度令人咋舌,几乎达到了百科全书的水准,但阅读体验却完全没有负担感。它在细节的处理上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比如对于某一处皇家园林的假山堆叠技法,它不仅描述了所用石材的种类和来源,甚至还追溯了相关工匠家族的渊源,这对于我这种追求深度了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而且,它似乎非常注重实地考察的视角,很多描述都带有那种“亲历者”的独特视角,比如对某一处自然景观在不同季节光影变化的捕捉,精准得让人拍案叫绝。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编者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我常常需要备着笔记本,记录下那些陌生的专有名词和典故,深怕遗漏了哪怕一丁点宝贵的知识点。它强迫你去慢下来,去欣赏那些常常被我们匆匆路过、一扫而过的文化瑰宝。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装帧设计得非常典雅,那种老式的布面精装,摸上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我一直对古代的建筑和园林艺术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胜古迹,总觉得每一块砖石后面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大开本的尺寸让那些精美的插图和照片得以完美呈现,色彩的还原度极高,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置身于现场的氛围。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景点,而是将这些地理坐标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让你清晰地看到不同朝代的审美取向和工程技术的演变。比如,书中对某一著名古塔的介绍,不仅仅停留在高度和材料上,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意义,读完后,我对中华文明那种深厚的文化积淀有了更直观、更立体的理解。它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着你穿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每一个章节的转折都自然流畅,引人入胜。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审美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视觉呈现是无可挑剔的。它所采用的印刷技术和纸张质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那些黑白照片的颗粒感与彩色照片的细腻过渡,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尤其是对古代壁画和文物细节的局部放大展示,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呈现。很多古籍文献中的手绘地图和测绘图也被高清晰度地收录进来,这些珍贵的图版不仅是佐证,本身就是极具研究价值的艺术品。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暂停下来,只是盯着某一张图看很久,去想象当年绘制者是如何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情况下,将如此复杂的结构和光影关系记录下来的。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它的装帧设计、内页布局,乃至油墨的味道,都散发着一种对传统文化深深的敬意和热爱,完全称得上是“物超所值”。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毕竟“名胜”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种官方的、刻板的色彩。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手法极其灵活多变,充满了文学性的光辉。它大量的运用了散文笔法,将那些冰冷的地理信息和历史事实,包裹在细腻入微的个人感触之中。作者的文笔,时而如涓涓细流,温柔地描摹江南水乡的烟雨迷蒙;时而又如磅礴大气,气势恢宏地勾勒北方山川的雄奇壮美。我尤其喜欢它穿插引用的那些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那些千年前的吟咏,与眼前的实景交相辉映,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这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份心灵的慰藉和审美提升的指南。每次翻开它,都像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远足,那些曾经在地图上遥不可及的名字,如今都鲜活地跳跃在眼前,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古人对话的私密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