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典快读书系:中国风景名胜快读 9787546912813

人文经典快读书系:中国风景名胜快读 97875469128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启明 著
图书标签:
  • 人文
  • 历史
  • 地理
  • 旅游
  • 中国
  • 风景名胜
  • 文化
  • 快读
  • 经典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46912813
商品编码:2963319428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人文经典快读书系:中国风景名胜快读

:29.80元

售价:22.4元,便宜7.4元,折扣75

作者:张启明

出版社: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46912813

字数

页码:216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人文经典快读书系:中国风景名胜快读》包括了:盘山风景名胜区、避暑山庄一外八庙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西柏坡一天桂山风景名胜区、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恒山风景名胜区、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千山风景名胜区、鸭绿江风景名胜区、“八大部”一净月潭风景名胜区、松花湖风景名胜区等内容。

目录

八达岭一十三陵风景名胜区
盘山风景名胜区
避暑山庄一外八庙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
西柏坡一天桂山风景名胜区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
恒山风景名胜区
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
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
千山风景名胜区
鸭绿江风景名胜区
“八大部”一净月潭风景名胜区
松花湖风景名胜区
镜泊湖风景名胜区
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
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
太湖风景名胜区
蜀岗一瘦西湖风景名胜区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富春江一新安江风景名胜区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
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
楠溪汀风景名胜区
雁荡山风景名胜区
黄山风景名胜区
九华山风景名胜区
天柱山风景名胜区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鼓浪屿一万石山风景名胜区
庐山风景名胜区
井冈山风景名胜区
泰山风景名胜区
星湖风景名胜区
西樵山风景名胜区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
花山风景名胜区
……

作者介绍


文摘

盘山位于天津市蓟县西北15千米处,距天津120千米,西临北京仅90千米,是中国北方的旅游胜地,历史上曾被列为“中国名胜”之一。
盘山是燕山山脉南缘的一段,又因雄踞北京之东,故有“山”之誉。盘山东西长20千米,南北宽10千米,山势盘桓,雄伟险峻,峰峦错落,秀丽清幽。遥望云海松涛,近观水石清奇,步步景色迷人,景景均有典故传说。
盘山有“五峰”、“八石”、“三盘”之胜,还有天成寺、万松寺、云罩寺、舍利塔等古代建筑,共4个景区30多个景点,景色变幻多姿,形成“山秀石爹陉,林深路转奇,三盘无限意,幽绝少人知”的人间仙境。
盘山五峰攒簇,怪石嶙峋,天然形成了“三盘之胜”:上盘松胜,劲松苍翠,蟠曲翳天;中盘石胜,巨石嵯峨,怪异神奇;下盘水胜,巨泉响涧,溅玉喷珠。清乾隆皇帝曾20余次游历盘山,发出“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感叹。“五峰”号称“东五台”。其中,挂月峰上锐下削,形似竹笋,峰巅有塔,名为定光佛舍利塔,塔旁摩崖上镌刻有“去天五尺”,“一览众山小”等题记。挂月峰南有紫盖峰,因峰形如伞盖,故名。北有自来峰,为盘山第二高峰,海拔857米,又名北台,旧时峰上有黄龙祖师殿。东为九华峰,山峰陡峭如削,又名削玉峰、东台、莲花峰。西侧为舞剑峰,相传唐将李靖曾在此舞剑,故名,又称西台,上面有石刻“李从简曾游李靖舞剑台”10个字,字径5寸。“八石”多为花岗岩“球状风化”的巨大石块,据外形予以命名。
历代皇帝及文人墨客游山逛景,都喜欢在盘山镌刻题记。在千像寺周围崖壁上,有佛像石刻站佛、坐佛数百尊。此外,静寄山庄、土方寺、古中盘亦有佛雕、书法石刻。静寄山庄以及天成寺、万松寺等寺庙中书法石刻不下60处。碑刻有千像寺前高3米,宽1米的《千像祜唐寺创建讲堂碑》,正面铭文1600多字,汜录盘山胜景和建寺经过。其他碑刻24通。古树有天成寺内树龄800年的两株雌性银杏树,古舍利塔前有千年古柏,入胜口至天成寺路上的迎客松,树龄也已逾800年。
近些年来,盘山风景名胜区得到了很好的整修和开发,再次成为令世人瞩目的游览胜地。
天成寺天成寺在翠屏峰南,俯瞰林壑,天成图画,故名。始建于唐,辽、明、清扩建重修。主要建筑有大殿、配殿、三间殿、江山一览阁等。正殿东侧配殿前立清乾隆帝御制《游盘山记》碑,新建40多米长的画廊。
云罩寺云罩寺地邻盘山绝顶,海拔达800多米,是盘山地势高的庙宇。因位邻,云掩雾罩而得名,曾被清乾隆帝誉为“殊胜”。该寺由五开间大殿,三开间配殿,藏经殿及山门、平台等建筑组成。主殿有3尊通高4米的金身干叶宝莲佛,四壁有千佛龛等。
……

序言



《山水寄情:中华自然人文精华速览》 在中国广袤而悠久的历史画卷中,自然风光与人文精神如同两条血脉,交织成一幅壮丽而深邃的篇章。本套“山水寄情”系列,便是以一种轻盈而又不失厚重的方式,邀您一同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感受其令人屏息的美丽,品味其底蕴深厚的文化。它不是一本僵硬的百科全书,也不是一本铺陈冗长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本充满温度、触手可及的邀请函,邀请每一位热爱生活、渴望探索的读者,用更快捷、更生动的方式,与中国最迷人的风景名胜进行一次灵魂的对话。 我们深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人渴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地触及知识的精髓,领略文化的魅力。“山水寄情”系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摒弃了繁复冗长的叙述,以精炼的语言、鲜活的视角,将一个个耳熟能详或鲜为人知的风景名胜,以最直观、最易懂的方式呈现在您面前。每一册都是一次精心策划的速览,旨在帮助您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对中国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初步认知,激发您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本系列的主旨在于“速览”而非“全览”,是“快读”而非“精读”。它以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为核心,让你在通勤路上、午间小憩,甚至睡前片刻,都能轻松翻阅,如同进行一场虚拟的旅行,领略壮丽山河,感受千年文化。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打破传统阅读的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风景名胜,从而激发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以及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 “山水寄情”并非简单的景点介绍。我们力求在每个景点的描绘中,注入人文的灵魂。无论是雄伟的山川,还是灵秀的水系,亦或是古老的城池,它们都不仅仅是地质构造的奇迹,更是历史长河的见证,是无数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黎民百姓生活过的痕迹。我们会在简短的篇幅内,勾勒出景点的地理特征、自然风貌,更会深入挖掘其背后蕴藏的传奇故事、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以及由此衍生的诗词歌赋、绘画雕塑等艺术成就。 想象一下,当您翻开关于黄山的一页,不仅仅是看到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些视觉上的震撼,更能感受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豪情;当您读到关于桂林山水,便能体会到“桂林山水甲天下”并非虚言,更能联想到古代文人笔下的“山色空蒙雨亦奇,水光潋滟晴方好”;当您浏览到关于长城,便不仅仅是看到蜿蜒盘旋的巨龙,更能体会到其背后凝聚的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以及它所象征的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 本系列的内容覆盖广泛,力求展现中国自然风光的多元性和人文景观的丰富性。我们会选取那些在中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的标志性风景名胜,如: 巍峨的山岳: 无论是五岳独尊的泰山,还是奇峰林立的黄山,亦或是被誉为“中华水塔”的青藏高原,它们都以其磅礴的气势和独特的魅力,展现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会为您揭示它们的地质成因,分享相关的历史传说,以及攀登者们留下的足迹和感悟。 秀美的河流湖泊: 从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到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鄱阳湖,再到如诗如画的西湖,这些水系不仅仅是孕育生命、滋养文明的源泉,更是承载了无数历史故事和文化意象。我们将带您领略它们的水文特征,感受其在不同季节展现的独特韵味,并了解它们在文学艺术中的经典表现。 壮丽的海岸与岛屿: 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中国,孕育了无数美丽的海滨风光,如蓬莱仙境、青岛的栈桥、厦门鼓浪屿等。我们将为您展现它们迷人的海景,讲述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并介绍其独特的地理和海洋生态。 古老的城池与建筑: 从千年古都西安、北京、南京,到江南水乡的周庄、乌镇,再到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丽江古城,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古迹,仿佛一扇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过去的岁月。我们将为您介绍它们独特的建筑风格、历史变迁,以及在这些古迹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涌现的杰出人物。 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化遗址: 如三星堆的神秘文明、殷墟的甲骨文、莫高窟的佛教艺术,它们不仅是考古学的宝藏,更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生动注脚。我们将为您梳理这些遗址的重要发现,解读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信息,并探讨它们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独特的自然奇观: 如四川的九寨沟、张家界的丹霞地貌,它们以其超凡脱俗的美丽,挑战着我们对自然景观的认知。我们将为您描绘这些奇观的色彩与形态,并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山水寄情”系列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快读”的便捷性和“精粹”的内涵。我们深知,深度研究需要时间和精力,而我们所做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您呈现最精华、最能触动您心灵的部分。每一篇的内容都经过精心提炼,语言生动流畅,避免枯燥的专业术语,力求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获得知识和启迪。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快读”的理念,本系列在内容编排上,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每一册都围绕一个或几个主题展开,例如,可能有一册专注于“江南水乡”,将周庄、乌镇、西塘等著名水乡进行集中的介绍,并分析它们共同的地域文化特征;也可能有一册聚焦“西部风光”,带领读者领略青海湖的壮阔、敦煌的丝路风情。这种主题式的编排,有助于读者在短时间内,对某一特定区域或某一类景观形成系统性的了解。 在视觉呈现上,我们同样注重精美与实用。虽然篇幅有限,但我们依然会穿插精选的高质量图片,用视觉的冲击力来弥补文字的局限。这些图片并非简单的插图,而是经过精心挑选,能够准确传达景点的神韵,增强阅读的感官体验。 “山水寄情”系列,不仅仅是一套图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探索世界的方式。它鼓励您放下手机,暂时远离喧嚣,去感受脚下的土地,去倾听历史的回响,去发现那些被遗忘的美好。我们相信,通过这套书,您不仅会收获关于中国风景名胜的知识,更会因此对这片土地产生更深沉的眷恋,对这片土地上孕育的文明产生更由衷的自豪。 我们希望,当您合上最后一页时,心中涌起的不是疲惫,而是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不是满足,而是对更广阔天地的向往。愿“山水寄情”系列,成为您探索中国自然人文精华的起点,成为您心中那片永远的风景。它是一扇窗,让您窥见中华大地的无限风光;它是一座桥,连接您与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它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让我们在山水之间,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共鸣。 无论您是初次接触中国风景的海外友人,还是希望系统性了解家乡风貌的国内读者,亦或是正在为孩子寻找一份寓教于乐的读物,这套“山水寄情”系列,都将是您的不二之选。它以一种最温和、最有效的方式,带您领略中华山水的壮丽,感悟人文精神的厚重,体验一场触手可及的文化盛宴。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奇妙的速览之旅,发现属于您自己的“中国风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对这种“快读”系列的书抱有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会为了追求速度而牺牲深度。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巧妙地平衡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做到了既能让初学者迅速建立起基本认知框架,又能让老饕们找到新的切入点。它的章节划分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似乎是按照某种地理流线或者时间顺序精心设计的,使得知识的递进显得水到渠成,毫无突兀感。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介绍完宏大的历史背景后,总能适当地切入一些“冷知识”或民间传说,这些小故事如同调味剂,让原本可能严肃的叙述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墨”的叙事策略,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在品尝一道层层递进的盛宴,回味无穷,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这本书的编撰工作显然是下了大工夫的,其内容的详实程度令人咋舌,几乎达到了百科全书的水准,但阅读体验却完全没有负担感。它在细节的处理上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比如对于某一处皇家园林的假山堆叠技法,它不仅描述了所用石材的种类和来源,甚至还追溯了相关工匠家族的渊源,这对于我这种追求深度了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而且,它似乎非常注重实地考察的视角,很多描述都带有那种“亲历者”的独特视角,比如对某一处自然景观在不同季节光影变化的捕捉,精准得让人拍案叫绝。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编者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我常常需要备着笔记本,记录下那些陌生的专有名词和典故,深怕遗漏了哪怕一丁点宝贵的知识点。它强迫你去慢下来,去欣赏那些常常被我们匆匆路过、一扫而过的文化瑰宝。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装帧设计得非常典雅,那种老式的布面精装,摸上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我一直对古代的建筑和园林艺术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胜古迹,总觉得每一块砖石后面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大开本的尺寸让那些精美的插图和照片得以完美呈现,色彩的还原度极高,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置身于现场的氛围。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景点,而是将这些地理坐标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让你清晰地看到不同朝代的审美取向和工程技术的演变。比如,书中对某一著名古塔的介绍,不仅仅停留在高度和材料上,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意义,读完后,我对中华文明那种深厚的文化积淀有了更直观、更立体的理解。它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着你穿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每一个章节的转折都自然流畅,引人入胜。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审美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视觉呈现是无可挑剔的。它所采用的印刷技术和纸张质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那些黑白照片的颗粒感与彩色照片的细腻过渡,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尤其是对古代壁画和文物细节的局部放大展示,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呈现。很多古籍文献中的手绘地图和测绘图也被高清晰度地收录进来,这些珍贵的图版不仅是佐证,本身就是极具研究价值的艺术品。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暂停下来,只是盯着某一张图看很久,去想象当年绘制者是如何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情况下,将如此复杂的结构和光影关系记录下来的。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它的装帧设计、内页布局,乃至油墨的味道,都散发着一种对传统文化深深的敬意和热爱,完全称得上是“物超所值”。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毕竟“名胜”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种官方的、刻板的色彩。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手法极其灵活多变,充满了文学性的光辉。它大量的运用了散文笔法,将那些冰冷的地理信息和历史事实,包裹在细腻入微的个人感触之中。作者的文笔,时而如涓涓细流,温柔地描摹江南水乡的烟雨迷蒙;时而又如磅礴大气,气势恢宏地勾勒北方山川的雄奇壮美。我尤其喜欢它穿插引用的那些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那些千年前的吟咏,与眼前的实景交相辉映,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这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份心灵的慰藉和审美提升的指南。每次翻开它,都像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远足,那些曾经在地图上遥不可及的名字,如今都鲜活地跳跃在眼前,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古人对话的私密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