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篇 森林土壤有機碳 *1章 土壤有機碳 1.1 土壤有機質與土壤有機碳 1.2 森林生態係統碳庫 1.3 森林生態係統碳儲量與全球氣候變化 *2章 森林土壤容重與土壤有機碳的關係 2.1 研究流域與研究方* 2.2 SOC-SOM轉換係數 2.3 BD-SOM的迴歸關係 2.4 BD-SOC的迴歸關係 *2篇 森林土壤有機碳的纍積 第3章 土壤有機碳與環境因子的迴歸關係 3.1 研究流域概況 3.2 調查樣地的設置 3.3 土壤樣品采集及分析 3.4 數據分析 3.5 蘭陵溪流域土壤有機碳分布及主要環境因子的變化 3.6 土地利用對土壤有機碳含量的影響 3.7 土壤有機碳含量與環境因子的相關性 3.8 土壤有機碳密度與環境多因子迴歸 第4章 土壤有機碳與土壤激發效應 4.1 土壤微生物與土壤激發效應 4.2 土壤化學計量與土壤激發效應 4.3 根係與土壤激發效應 4.4 莎草誘導的土壤有機碳的激發效應 第5章 經營管理與土壤碳的固定 5.1 氣候變化對森林土壤碳庫儲量的影響 5.2 土壤結構對森林土壤碳儲量的影響 5.3 森林更新對土壤碳儲量的影響 5.4 樹種對土壤碳儲量的影響 5.5 施肥對土壤碳儲量的影響 5.6 土壤呼吸與土壤碳儲量 第6章 農地退耕後榿木林地土壤碳的纍積 6.1 實驗設計 6.2 植物6Bc值的變化 6.3 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團聚體組分比重的影響 6.4 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有機碳密度的影響 6.5 土壤團聚體組分SOC中6”c值的變化 6.6 土壤團聚體組分土壤有機碳含量與密度的變化 第7章 退耕草地土壤有機碳密度的空間分布及動態變化 7.1 實驗設計 7.2 指標測定 7.3 土壤有機碳密度的年動態 7.4 土壤有機碳密度的層動態 7.5 土壤有機碳的空間分布與纍積速率 7.6 土壤有機碳密度的平衡 7.7 土壤有機碳密度的動態 7.8 土壤有機碳密度的空間格局動態變化 第8章 三峽庫區植被種類與凋落物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 8.1 實驗設計 8.2 SOC量的變化 8.3 根生物量的變化 8.4 土壤SOC中δ13C值的變化 8.5 SOC增量與F值的關係 8.6 土壤剖麵SOC遷移轉化 第9章 林分土壤碳的積纍動態 9.1 實驗設計 9.2 成熟林地和農地土壤碳和氮含量 9.3 退耕後土壤碳和氮密度的變化 9.4 退耕後土壤性質的變化 9.5 退耕地土壤碳和氮固定潛力 9.6 土壤質地對土壤碳和氮的積纍 9.7 退耕後土壤碳輕質組分和惰性組分的變化 *10章 外氮、磷、硫養分添加對森林重組有機質的影響 10.1 實驗設計 10.2 凋落物腐殖質化率與營養液的製備 10.3 土壤培育 10.4 數據處理 10.5 森林凋落物與土壤細粒有機質生態化學計量學特徵 10.6 土壤細粒有機碳含量的動態變化 10.7 土壤細粒有機碳在整個培育期間的增量、增幅與轉化率 10.8 土壤細粒有機碳含量的動態及凋落物腐殖質化率 10.9 森林土壤氮磷養分的調控 第3篇 森林土壤碳的計量 *11章 土壤有機碳計量方* 11.1 計量的概念 11.2 森林土壤碳計量方* 11.3 土壤有機碳模型 *12章 森林土壤有機碳的垂直分布 12.1 土壤有機碳垂直分布的研究意義 12.2 土壤有機碳垂直分布的研究方* 12.3 深度分布分析 12.4 土壤有機碳的深度分布影響因素 *13章 森林土壤有機碳垂直分布模型 13.1 垂直分布模型構建的方* 13.2 垂直分布模型構建的結果 13.3 垂直分布模型的驗證 13.4 垂直分布模型討論 *14章 不同氣候帶內土壤有機碳深度分布模式 14.1 不同氣候帶內森林土壤有機碳深度分布模型的構建 14.2 SOC的深度分布模型 14.3 調試期模型模擬能力 14.4 模型驗證期模擬能力評估 14.5 森林土壤有機碳密度值的估算 14.6 模型的局限性 *15章 河南省森林生態係統土壤有機碳儲量及其空間分布格局 15.1 河南省林業發展三集區劃 15.2 土壤取樣與有機碳密度的測定 15.3 森林土壤有機碳密度的深度分布模型的構建 15.4 模型模擬效果評估 15.5 土壤有機碳儲量的估算 15.6 土壤有機碳的深度分布 15.7 土壤有機碳儲量的深度分布格局 15.8 河南省森林土壤有機碳儲量的估算 15.9 林區土壤有機碳的空間分布格局 15.10 土壤有機碳深度分布模型的適用性 15.11 任意深度土壤有機碳儲量的計量 *16章 森林土壤有機碳研究展望 16.1 土壤碳固定速率的*確估算 16.2 碳氮過程的耦閤機製 16.3 氣候變化對森林土壤碳儲量及碳固定速率的影響 16.4 區域森林土壤碳匯功能的評估 參考文獻 附圖顯示全部信息
這本書的書名,"森林土壤有機碳的空間纍積機製與計量",聽起來就帶著一股嚴謹的學術氣息,但又在“森林”這個詞語上,增添瞭一份自然的美感。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廣袤的森林,陽光穿透層層疊疊的樹冠,灑在潮濕而肥沃的土壤上,無數細小的生命在其中繁衍生息,默默地進行著物質的轉化。我一直對地球的碳循環過程非常感興趣,尤其是森林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土壤有機碳,這個概念在我看來,是連接地上植被與地下生態係統的重要橋梁,它的纍積程度直接關係到森林的健康、土壤的肥力,乃至整個地球的氣候調節能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係統地解析,究竟是什麼樣的“機製”,讓碳元素在不同的空間尺度上,在森林的這片“土壤”裏,得以如此高效地纍積。是降雨量?是溫度?是森林的類型?亦或是微生物群落的協同作用?而“計量”這個詞,則暗示瞭這本書不僅會探討“為什麼”,還會觸及“多少”的問題,這讓我對量化研究和數據分析充滿瞭期待,希望能看到嚴謹的科學方法如何將這些復雜的生態過程轉化為可量化的結果,從而為我們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森林碳匯提供堅實的基礎。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首先被它散發齣的知識分量所摺服。書名《森林土壤有機碳的空間纍積機製與計量》本身就極具學術深度,讓我預感到這將是一次嚴肅的科學探索。我一直以來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生態係統充滿好奇,特彆是森林,它們不僅是地球的“肺”,更是巨大的碳儲存庫。而土壤,作為森林生態係統的基石,其有機碳的含量和動態變化,更是理解森林碳循環的關鍵。我非常好奇,森林土壤中的有機碳究竟是如何在不同的地理區域、不同的森林類型、甚至不同的土壤剖麵中,形成差異化的纍積模式的?“空間纍積機製”這個詞,讓我聯想到可能涉及地貌、氣候、植被、土壤類型等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而“計量”則意味著,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更會涉及到量化的分析和科學的測量方法。我設想,這本書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梭於各種復雜的生態模型和實地研究之中,去揭示那些隱藏在土壤深處的秘密,理解碳是如何被捕獲、轉化、儲存,以及可能以何種方式釋放。這對我來說,是一種知識上的挑戰,也是一次對自然界奧秘的深度探尋。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散發著一種質樸而深刻的氣息,沉穩的綠色調與抽象的土壤紋理交織,仿佛在訴說著大地上最古老的故事。我被它深深吸引,立刻聯想到那些被陽光斑駁的森林地麵,泥土中蘊藏的無數生命輪迴。我一直對生態係統的運作方式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肉眼不可見卻至關重要的過程。森林,作為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匯之一,其土壤有機碳的纍積機製對我來說,無疑是一片充滿未知的沃野。我想象著這本書將帶領我深入探究,從微觀的微生物活動到宏觀的地理環境影響,層層剝繭,揭示碳是如何在森林土壤這個巨大的“儲藏室”裏悄然積纍、又以何種方式維持著生態平衡。這種探索的魅力,如同在幽深的山林中尋覓古老的秘境,每一次翻頁都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發現。我期待它能提供清晰易懂的解釋,即便我並非專業研究人員,也能從中領略到科學的嚴謹與自然的智慧。它給我一種感覺,仿佛我即將開啓一場與森林對話的旅程,去理解那片沉默的土壤背後,所蘊含的復雜而迷人的生命密碼。
評分當看到《森林土壤有機碳的空間纍積機製與計量》這本書時,我的思緒瞬間飄到瞭那些靜謐而充滿生機的森林深處。我經常在想,那些古老的樹木,它們的生命力源源不斷,究竟從何而來?而這一切的根本,或許就隱藏在那片承載著萬物生長的土壤之中。土壤有機碳,這個詞聽起來並不直觀,但它卻是維持森林健康、調節氣候、甚至影響水土保持的關鍵要素。我迫切地想知道,究竟是什麼樣的“機製”,讓這些寶貴的碳元素,在森林這個獨特的生態係統中,以一種“空間纍積”的方式,被悄然地儲存起來?是降雨的滋潤?是落葉的堆積?還是微生物的神奇作用?這本書的書名中還包含“計量”二字,這讓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科學數據、模型分析和量化研究充滿瞭期待。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理解科學傢們是如何將如此復雜的自然過程,轉化為清晰的數字和圖錶,從而為我們描繪齣一幅關於森林碳循環的精準圖景。
評分這本書的題目《森林土壤有機碳的空間纍積機製與計量》,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專業性和研究的深度。我一直對森林生態係統在地球碳循環中所扮演的角色深感興趣,而土壤有機碳無疑是其中最為核心和關鍵的組成部分。我想象著,這本書會深入探討,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森林類型下,土壤有機碳究竟是通過怎樣的“機製”得以纍積,是氣候因素起主導作用,還是植被類型的影響更大,亦或是土壤本身的特性決定瞭這一切?“空間纍積”這個詞,讓我聯想到可能需要考慮區域性的差異和地理環境的製約。而“計量”則預示著書中會涉及嚴謹的量化分析,或許會包含各種模型、實驗數據和統計方法,來準確地評估森林土壤有機碳的儲量和動態變化。對於一個渴望深入瞭解生態係統運作規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就像一張藏寶圖,指引著我前往那片埋藏著關於森林碳匯奧秘的知識寶庫,期待它能為我打開一扇通往科學前沿的大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