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玉米高产新技术
:15.00元
售价:9.8元,便宜5.2元,折扣65
作者:石德权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508240602
字数:
页码:219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159kg
《玉米高产新技术(第2次修订版)》是《全国“星火计划”丛书》之一,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玉米育种专家石德权主编,一版和修订版共发行23万余册。第二次修订版根据近几年国内外新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对该书作了较大补充修订。内容包括:玉米品种类型及特点,玉米的主要优良品种,优质蛋白玉米、甜玉米、高油玉米、糯玉米等专用型玉米品种的栽培和利用,旱地玉米、夏玉米、地膜玉米等高产栽培技术,以及低温寒冷年份春玉米抗寒栽培技术,玉米病虫害的诊断和防治,玉米机械化生产。适合广大农户、农场职工、技术人员及农校师生阅读参考。
一、玉米品种的类型及特点
(一)我国玉米生产和品种选育概况
玉米在我国谷物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种植的面积仅少于水稻和小麦,居第三位;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则仅次于水稻,居第二位。1995年全国玉米种植的面积为2270.7万公顷,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327.8千克,总产量1120亿千克,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玉米属于高产作物,具有食用、饲用和工业用等多种用途。目前,我国玉米总量的60%~709,6用于饲料,而人均占有饲用玉米数量的多少,以及玉米转化为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农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玉米生产的发展,在我国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作物种植结构将要逐步调整,今后我国玉米生产必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40多年来,我国玉米生产是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产条件逐步改善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1952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为1253.3万公顷,平均667平方米产89.5千克,总产量168.6亿千克。1987年扩大到2046.33万公顷,平均667平方米产260千克,总产量达798.2亿千克。这35年间,平均每年每667平方米增产玉米4.87千克。如以1962年到1987年我国玉米生产采用杂交种期间计算,则25年间平均每年每667平方米增产达7.2千克。
……
一、玉米品种的类型及特点
(一)我国玉米生产和品种选育概况
(二)玉米的适应特性及引种注意事项
(三)杂交种为什么不能种第二代
(四)综合品种为什么可连续种植
(五)玉米杂交种的种子生产
1.玉米杂交种的类型
2.杂交制种
3.种子加工
(六)鉴定杂交种子的纯度
二、玉米的主要优良品种
(1)龙单14号
(2)龙单18
(3)牡单10
(4)绥玉6
(5)吉单27
(6)吉单28
(7)吉单29
(8)吉单46
(9)吉单77
(10)吉单103
(11)吉单109
(12)吉单119
(14)吉单180
(14)吉单180
(15)吉单209
(16)吉单222
(17)吉单252
(18)吉单257
(19)吉单321
(20)吉单342
(21)吉单505
(22)吉新201
(23)吉新203
(24)吉新306
(25)吉星702
(26)吉农大21
(27)四单19号
(28)四单115
(29)四单136
(30)四单151
(31)四单152
(32)四单188
(33)四密21
(34)四密25
(35)四早11
(36)四早21
(37)四早121
(38)长单26
(39)长单206
(40)长单228
(41)长单347
(42)长单374
(43)春早14
(44)春早42
(45)银河2
(46)通单28
(47)通单202
(48)白早2
(49)白早3
(50)白早9
(51)城玉5号
(52)九单50
(53)辽单24
(54)辽单26
(55)丹玉22
(56)丹科2123
(57)沈单10
(58)沈单16
(59)东单7
(60)东单8号
(61)东单13号
(62)东单60号
(63)新铁10
(64)铁单12
(65)铁单14
(66)本玉12
(67)本玉13
(68)海禾1号
(69)海禾2号
(70)中单321
(71)中单2996
(72)农大80
(73)农大108
(74)农大3138
(75)京早10号
(76)京早13
(77)冀单29
(78)农单5
(79)鲁单1号
(80)鲁单50
(81)鲁单51号
(82)鲁单52号
(83)鲁单981
(84)鲁单661
(85)鲁单984
(86)鲁单999
(87)鲁单6003
(88)鲁单9002
(89)鲁单9006
(90)鲁单6018
(91)鲁单8009
(92)掖单19
(93)登海1
(94)登海9号
(95)招玉2
(96)豫玉15号
(97)豫玉18号
(98)豫玉19
(99)豫玉20号
(100)豫玉22
(101)豫玉23
(102)豫玉25
(103)豫玉26
(104)晋单33:
(105)晋单34
(106)晋单35
(107)晋单36
(108)屯玉1
(109)屯玉2
(110)户单2000
(111)陕单911
(112)陕单972
(113)西农11
(114)庆单40
(115)新玉4
(116)新玉10
(117)华玉4
(118)苏玉9
(119)苏玉10
(120)苏玉11
(121)鄂玉4
(122)鄂玉6
(123)鄂玉8
(124)鄂玉9
(125)鄂玉10
(126)鄂玉11
(127)湘玉6号
(128)湘玉7号
(129)湘玉8号
(130)成单16号
(131)成单18号
(132)成单22
(133)成单23
(134)川单14
(135)阿七三交
(136)南玉3号
(137)万单11
(138)万单12
(139)万单13
(140)渝单3
(141)渝单5
(142)桂三1号
(143)辐三1号
(144)兴黄单892
(145)云单13
(146)保玉7号
(147)楚白单4号
(148)郑单958
(149)浚单18
(150)浚单20
(151)唐玉10号
(152)太单30
(153)雅玉2号
(154)京科9
(155)京科15
(156)京科25
(157)京科23
(158)京科345
(159)秦单4号
三、专用型玉米品种的栽培和利用
(一)各种类型玉米主要质量指标
(二)优质蛋白玉米(高赖氨酸玉米)
1.概述
2.优质蛋白玉米的营养价值
3.优质蛋白玉米的栽培特点
4.优质蛋白玉米是质优价廉的食品原料
5.优质蛋白玉米是优质的畜禽饲料
6.种养结合,脱贫致富
7.优质蛋白玉米发展前景
8.目前采用的优质蛋白玉米品种
(三)甜玉米
1.普通甜玉米、超甜玉米和加强甜玉米
……
四、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五、玉米病虫害的诊断和防治
六、玉米机械化生产
附录:玉米育种单位通讯录
《玉米高产新技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一个重要启示是,玉米的产量不仅仅取决于先天条件,更关键在于后天的精细化管理。它在这方面给出了非常系统性的指导,从播种前的准备到收获后的管理,几乎涵盖了玉米生长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玉米田间管理的部分印象深刻。它详细讲解了如何进行科学的间苗、定苗,以及如何根据玉米的生长情况调整密度。还有关于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等关键时期,如何进行追肥和灌溉,书里都有详细的参数和建议,这避免了我们凭感觉施肥灌溉,造成浪费或者营养不足。而且,它还提到了如何通过科学的修剪、整枝等措施,来提高玉米的通风透光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保证玉米的健康生长。这本书还有一个优点是,它会结合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让你看到理论如何转化为实际的产量提升,这增加了说服力。比如,它可能会提到某个地区采用了某种新技术,产量提高了多少,这能激发我们学习和应用的积极性。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想要获得高产,必须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并且需要持续的关注和投入。
评分这本《玉米高产新技术》我算是翻了个七七八八了,怎么说呢,确实给我打开了一些新思路。以前种玉米,总觉得靠天吃饭,施肥、打药都是凭经验,有时候效果好,有时候就差强人意。这本书里面讲到的那些关于土壤改良、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确实让我意识到,原来给玉米“吃”得对,比瞎喂管用得多。它详细介绍了不同土壤类型对养分的需求差异,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检测来确定最佳的施肥配比。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缓释肥和生物肥的应用,书里不仅解释了这些肥料的作用原理,还给出了不同时期、不同品种玉米的具体施用量和方法,这比我之前自己摸索着来,效率高多了。而且,它还提到了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策略,这一点也非常重要。以前打农药,有时候感觉是治标不治本,还担心对环境和食品安全有影响。这本书介绍的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方法,比如利用天敌,或者设置诱捕器,让我看到了更环保、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种地也需要技术,科学的方法确实能带来产量上的突破,而且还能降低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压力。我打算明年按照书里的一些建议,在我的试验田里试行一下,看看效果。
评分对于《玉米高产新技术》这本书,我个人觉得它在提升玉米产量方面,提供了不少实用的技术指导。它不单单是告诉你“怎么做”,而是会深入浅出地解释“为什么这么做”,让你从根本上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比如,在讲到授粉技术的时候,它会详细说明影响玉米授粉效率的因素,像是温度、湿度、风力等等,并且提出了如何通过合理的播种方式、加强田间管理来优化授粉过程。这一点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我发现有时候玉米结穗不饱满,很可能就是授粉出了问题。书里还专门辟了一章来讲述玉米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这点做得非常细致。它不仅列举了常见的几种玉米病虫害,还提供了它们的发生规律、危害症状,以及多种防治方法,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综合防治的理念,鼓励我们因地制宜,选择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治措施。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平实易懂,没有太多晦涩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比较轻松地理解。我计划明年在实际种植中,重点应用书中关于科学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的一些技术,希望能看到一个明显的产量提升。
评分这本书《玉米高产新技术》在内容编排上,我觉得是比较有条理的,能够让读者一步步地理解玉米高产的各项技术。它从最基础的土壤条件分析开始,讲到品种选择,再到各个生长阶段的管理,一直到最后的病虫害防治和收获。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各个技术时,都附带了图示和表格,比如不同土壤的养分含量图、不同生长期的需肥量图表等,这些直观的展示方式,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也方便了我们对照学习。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它不仅仅是列出防治方法,还会讲解这些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和传播途径,这样我们就能从源头上进行预防,而不是等病虫害发生后再去治理。而且,它还强调了绿色、环保的种植理念,鼓励使用低毒、高效的农药,或者非化学的防治方法,这符合当前农业发展的趋势。对于我这种比较务实的操作者来说,这样的书更容易让我接受,也更容易学以致用。我打算把我平时种玉米遇到的问题,和书里提到的解决方法进行一个对比,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和应用,我相信这能让我的玉米种植水平更上一层楼。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玉米高产新技术》这本书,我是带着点半信半疑的态度。毕竟,农业技术这东西,实践出真知,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适合我们当地的情况。但翻了几页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还是挺扎实的,尤其是在玉米的品种选择和栽培管理方面,给了很多具体而且可操作的建议。它详细分析了不同玉米品种的抗病性、耐旱性、产量潜力,以及适宜的种植区域和栽培特点,这对于我们选择最适合自家地块的品种非常有帮助。我之前种玉米,有时候就是听别人说哪个品种好就种哪个,从来没系统考虑过这些问题。这本书里面提到的关于精细整地、合理密植、科学灌溉等环节,也都是我之前比较忽略的地方。它解释了为什么过度密植会导致通风不良,降低光照利用率,从而影响产量。还讲了如何根据土壤湿度和玉米不同生育期的需水量来安排灌溉,避免旱涝失调。这些细节上的指导,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真正考虑到实际生产中的各种情况。特别是关于玉米的生长发育规律,书里有很详细的图文说明,能直观地看到不同时期玉米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变化,这让我对如何“伺候”好玉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