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公共危機管理典型案例 2011—中浦院書係(研究報告係列)
定價:56.00元
售價:25.2元,便宜30.8元,摺扣45
作者:李敏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01013159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公共危機管理典型案例(2011)》精心挑選瞭2011年發生在外的14個有代錶性的公共危機管理案例,包括日本福島核危機、溫州民營企業傢跑路風波、藥傢鑫死刑案、郭美美與“紅十字會”風波、湖北利川冉建新死亡案件、廣東增城新塘鎮騷亂事件、康菲石油渤海灣泄漏危機、“7·23”甬溫綫特彆重大鐵路交通事故、大連福佳大化PX事件、“隨手拍照解救流浪乞討兒童”活動、甘肅校車安全事件、“小悅悅”事件、2011年英國倫敦騷亂、2011年廣東省“烏坎危機到烏坎轉機”。《公共危機管理典型案例(2011)》從理論上係統梳理瞭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基本理論,引導讀者在經典案例的研討中認識和掌握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基本環節、主要方法和關鍵技術,不斷深化對新的曆史時期我國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重大理論問題的研究,從執政黨建設的高度揭示提高應急管理能力對執政黨能力建設的重要意義。
目錄
福島核危機:公共事業改革的兩難睏境及齣路
溫州民營企業傢跑路風波
藥傢鑫死刑案:法律內外的思考
郭美美與“紅十字會”風波
湖北利川冉建新死亡案件
廣東增城新塘鎮騷亂事件
康菲石油渤海灣泄漏危機:兼析與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之比較
“7·23”甬溫綫特彆重大鐵路交通事故
大連福佳大化PX事件
“隨手拍照解救流浪乞討兒童”活動
甘肅校車安全事件
“小悅悅”事件
2011年英國倫敦騷亂
2011年廣東省“烏坎危機到烏坎轉機”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必須說,這本書在敘事的手法上運用得非常高明,它成功地避免瞭枯燥的學術報告腔調,反而有一種紀實文學的張力。它不像那種標準的教科書,隻羅列“是什麼”和“怎麼辦”,而是深入到“為什麼會這樣”的層麵。例如,書中對某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初期響應機製的描述,我印象特彆深刻。作者沒有急於下結論,而是通過多方信源的交叉印證,構建瞭一個立體的敘事空間。你會看到不同層級官員的視角差異,會體會到信息傳遞過程中的損耗和扭麯。這種多維度的展示,讓讀者能夠以一種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官方的“定論”。對我個人而言,它極大地提升瞭我對公共信息發布的敏感度,我開始留意那些微妙的措辭變化背後的真實意圖。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觀察“權力運行的幽暗角落”的窗口,這種深度和廣度,在同類主題的書籍中是極為罕見的。
評分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其實並不低,它要求讀者對政府運作的基本邏輯有一定的瞭解。但一旦你進入瞭作者構建的思維框架,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非常強烈的。它就像是一部關於“係統失效”的百科全書。我特彆喜歡它在案例分析中常常插入的“替代路徑思考”環節,即如果當時決策者選擇瞭B方案而非A方案,結果可能會如何演變。這種“平行宇宙”式的推演,極大地鍛煉瞭讀者的預判能力和復雜決策能力。而且,作者在引用數據和原始文件時那種剋製而嚴謹的態度,讓人對結論深信不疑。它不是在販賣焦慮,而是在提供一種清醒的認知工具,幫助我們理解宏大敘事背後的微觀博弈。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冰冷的公共管理學科,注入瞭鮮活的、關於責任與擔當的嚴肅議題,讀完後,會讓人對身邊的公共事件保持一種更為審慎和深入的關注。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對社會熱點事件背後運作機製充滿好奇心的人量身定做的。我記得當時關注“公共危機管理”這個概念的時候,市麵上的書籍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麵,講什麼模型、什麼流程,讀起來乾巴巴的,缺乏實感。但這本書不同,它仿佛帶著你親臨那些驚心動魄的現場,讓你真切地感受到危機發生時,決策者們是如何在信息不完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做齣艱難抉擇的。它沒有用華麗的辭藻去渲染戲劇性,而是用一種近乎冷峻的筆觸,剖析瞭每一個環節中的薄弱點和成功經驗。尤其是對於跨部門協作那一段的描述,簡直是入木三分,那些平時看起來天衣無縫的政府機構,在真正的大考麵前,內部的壁壘和溝通的遲滯暴露無遺。讀完之後,我對於“係統性風險”這個詞有瞭全新的理解,不再是書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那些活生生的案例堆砌起來的教訓。這種深度剖析,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案例集,更像是一本沉甸甸的“反思錄”,它迫使我們跳齣事件本身去看待治理的復雜性。
評分說實話,我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標題裏“2011”這個時間點讓我略微有些猶豫,畢竟時過境遷,很多技術和管理手段都更新換代瞭。但深入閱讀後纔發現,那些關於人性的弱點、組織文化的惰性、以及政治角力的影響,纔是危機管理中最核心的“不變”因素。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沒有過度沉溺於描述技術性的應急預案,而是把重點放在瞭“人”和“組織”的非理性層麵。比如,如何處理突發事件中的問責壓力,如何平衡短期穩定和長期透明之間的矛盾。這些都是跨越時代的難題。它的結構安排也非常精妙,每一個案例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參照,形成瞭一個巨大的、相互印證的知識網絡。我甚至能從中讀齣一種曆史的宿命感——在巨大的不確定性麵前,人類的集體反應模式似乎總是在重復某些可預見的錯誤。這種洞察力,遠超齣瞭一個簡單的案例匯編所能提供的範疇。
評分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打破瞭我對“危機”的刻闆印象——危機不一定是那種驚天動地的災難,它可能就潛伏在日常的流程鬆懈和製度盲區裏。它教會我,一個高效的危機管理係統,其核心競爭力不在於麵對危機時有多麼迅速地反應,而在於它在“非危機”時期,是否具備瞭持續的自我審視和反思能力。書中對幾次看似處理得當的事件的深度解剖,揭示瞭“幸運”往往是建立在“臨場應變”而非“事前準備”之上的,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狀態。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不同管理學派理論在實際應用中的批判性吸收,沒有盲目套用西方成熟的理論框架,而是結閤瞭本土的治理現實進行瞭細緻的修正和討論。這種腳踏實地的研究態度,讓這本書讀起來讓人感到非常可靠,它提供的不是浮於錶麵的“管理口號”,而是充滿實踐磨礪的“工具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