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高考一遍过
【包含内容】    地理
【 主  编 】    杜志建
【 出版社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7月
我购买这套书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查漏补缺,尤其是在时间管理和答题速度上进行提升。然而,这套书的卷子在设计上似乎没有太多关于“限时训练”的考量。每一套模拟题的篇幅都差不多,但题目的复杂程度和需要的思考时间差异很大,这使得我在做题时很难找到一个稳定的节奏。有些题目看似简单,但选项设计得非常迷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排除干扰项。而有些大题的计算量又比较繁琐,占用了大量篇幅。我理想中的高考训练册,应该在难度梯度和时间分配上有更科学的预设。这套书更像是知识点的罗列和检测,而不是应试技巧的磨练。如果能增加一些专门针对答题规范、踩点得分的技巧指导,哪怕只是在解析中用醒目的颜色标出“得分点”,我相信它的实用价值会大大提升。现在感觉,它更像是一本优秀的复习资料汇编,但离“应试利器”这个称呼,还隔着一点火候。
评分说实话,当我看到“123三本套装”这个字眼时,我期待的是那种结构清晰、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构建,而不是简单地把自然、人文、区域三科的题目混在一起。这套书的结构划分似乎更多是基于学科分类,而不是基于高考中的考察模块。比如,在“区域地理”这本里,你会发现很多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可持续性的题目,但这些知识点其实已经渗透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中了。这种划分方式,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来说,可能会造成知识点在不同册子间重复刷新的困扰。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它能按照“气候系统——人类活动——区域综合整治”这种逻辑线来组织题目,这样才能真正锻炼我们跨学科综合分析的能力。另外,这套书的“五年高考真题”部分,虽然有真题的压阵,但题目和解析之间总感觉隔着一层什么东西,像是原汁原味的真题,但配套的讲解却显得有些敷衍,没有深入剖析出题人的真正意图,导致我做完一套题后,提升感并不强烈,更多的是一种“我知道我错在哪儿”的表面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倒是挺醒目的,那种红白黑的撞色,让人一眼就能注意到。我原本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这套“2018高考一遍过”系列,毕竟都过去这么多年了,也不知道内容更新到哪一步了。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这厚度震到了,三本书垒起来,感觉能顶半本书的《世界地理》。自然地理那本,我翻了翻目录,感觉知识点划分得还算细致,什么岩石圈、水圈、大气环流的,都分得很清楚。但是,说实话,有些例题的解析部分,感觉像是把课本上的定义直接复制粘贴过来的,缺乏那种“点拨一下,茅塞顿开”的神奇效果。比如讲到季风的成因时,我还是得对照着网上的视频才能完全理解那个气压系统是怎么运作的。而且,可能是那个年份的特点吧,有些区域地理的案例分析,比如对某个特定经济带的描述,感觉现在看来信息有点滞后了,毕竟地理环境和经济格局总是在变化的。不过,对于基础概念的巩固,尤其是一些需要死记硬背的地理坐标或者气候类型分布图,这套书还是提供了足够多的练习题量的,只是希望那些“必刷”的题目能更有区分度一些,而不是一味地堆砌难度。整体感觉就是,扎实有余,灵动不足。
评分作为一名复习到中后期的考生,我需要的已经不是那种教我“A等于B”的基础题了,我更需要的是那种“如果环境发生C变化,那么B会如何演变”的逻辑推理题。这套书在基础知识的覆盖面上是毋庸置疑的,估计从高一新生用到高三毕业都能覆盖到大部分考点。但是,它的“专项训练”部分,在我看来,针对性还是不够尖锐。比如,我个人在处理选择题中关于“地质构造与找矿”这一块的联系时,总是抓不住关键。我希望这本书里能有专门针对这种跨界知识点的高强度、多变式的训练模块,而不是分散在各个章节的末尾。光看这套书的用纸和印刷质量,绝对算得上是行业良心,装订得很结实,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散架,这对于我这种爱做笔记的人来说非常重要。可惜的是,优质的载体配上了略显平庸的习题深度,总让人觉得可惜,就像是给一辆跑车装上了家用车轮胎,跑不起来。
评分这套教材的排版风格,怎么说呢,有一种扑面而来的“题海战术”气息。人文地理的那册,我重点关注了工业区和农业区的发展部分。坦白讲,那些文字描述性的题目,如果不是自己平时有大量的阅读积累和对案例的深入思考,光靠刷题是很难拿高分的。我发现很多题目设置的陷阱在于,它考察的不是你知不知道某个理论,而是你能不能把理论应用到A地或B地的具体情境中去分析其区位优势和限制因素。但这套书在给出解析时,似乎更偏向于“标准答案”的逻辑,对于那些开放性的、需要多角度论证的题目,给出的参考答案显得有些单薄。比如分析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影响,书里给出的可能是两三条关键影响,但真正的高考作文式回答,还需要自己去组织语言,去论述人地关系的发展演变。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那些图表题,特别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感觉这部分做得还可以,图例清晰,考察的角度也比较全面,从坡度到地貌单元的判断,覆盖得比较到位。但是,对于那种需要结合气候、植被、土壤多要素综合分析的区域定位题,这本书的训练强度好像还不够,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