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保險市場熱點問題評析(2006-2007)
:29.00元
售價:19.7元,便宜9.3元,摺扣67
作者:孫祁祥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4-01
ISBN:978730111709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本書匯集瞭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緻力於保險、社會保障與風險管理研究的教師、博士後和博士生從2006年2月到2007年1月每周一篇發錶在《中國保險報》“北大保險評論”專欄上的文章。這些文章主要是評論中國保險市場環境的新變化和新問題,保險市場的新趨勢和新動態等熱點、重點話題,挖掘保險業的現存問題,研究新環境下保險業的新契機和發展戰略。各文章的作者以學者的身份、中立的態度評析中國保險市場的熱點時事,其意見對保險業界、學界、監管界及其他關心中國保險業發展的人士都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理論綜閤篇
企業、社會責任及其他
保險創新為什麼這麼難?
2006年中國保險業迴眸
親有待,子欲養,何以力不從?——對人口再生産和社會養老問題的反思
“辨證”看待和解決中國保險業發展過程中的矛盾與衝突
平衡木上的藝術:社保改革的關鍵
“鳥籠理論”與“誘緻”保險
醫衛服務的提供、生産與宿遷醫改
是風險都可以承保麼?
也談中國保險業的新機遇
從《工作報告》看保險和社會保障(上)
從《工作報告》看保險和社會保障(下)
悲憫情感與社會保障 硃南軍
企業經營篇
中國人壽A股IPO何以如此受青睞?李心愉
太陽光vs激光——關於“多元化”與“專業化”的思考
我國汽車保險的On-line時代還有多遠?
“裝錯盤子的牛排”與“服務的真諦”
感知風險與保險公司品牌建設
保險營銷員:“營銷”什麼及怎樣“營銷”
促進保險業實施“走齣去”戰略
銀保雙方應建立互惠關係
化解購房者的後顧之憂——論産權保險及其功用
對我國保險代理人的幾點思考 王曉全
霧裏看花——淺論“重疾險”風波
內外兼修控風險——保險業初級階段的風險與管理
從聯想電腦看奧運保險:蛋糕究竟是什麼?
市場環境篇
老齡化背景下的中國保險業,是憂,是喜?
社會階層結構與中國保險業的發展
“風險轉嫁意識”與“風險辨彆意識”
普及國民保險意識:眾人拾柴火焰高
穿越銀保關係的迷霧(上)
穿越銀保關係的迷霧(下)
行業發展篇
讓人歡喜讓人憂:再談高管責任險
重慶大旱:農業保險何時纔能無憾?
以戰略聯盟發展企業年金業務
誰來為商傢“保險”
交強險帶給瞭我們什麼?
保險“國十條”:“新瓶”裝“好酒”
保險創新的曆史性機遇
農業保險:問題在哪裏?
“五一”黃金周後的冷思考
巨災風險成本如何分配
政策監管篇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論保險欺及其防範
發展、風險及監管挑戰
投資“枷鎖”層層打開的背後
發展現實考驗監管藝術 鎖淩燕
行業自律與有效監管(上)
行業自律與有效監管(下)
孫祁祥,經濟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兼任風險管理與保險學係主任,北京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CCISSR)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委員會成員、常務理事,中國保險學會常務理事,美國國際保險學會學術主持
初讀這本書,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其視角的新穎性和問題選擇的精準性。作者似乎對中國保險市場的脈搏有著敏銳的洞察力,能夠捕捉到那些正在湧現或者已經顯現的、具有代錶性的“熱點”。從書中對不同保險業務模式的探討,到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深入分析,再到對監管政策演變的解讀,無不體現齣作者對行業前沿動態的把握。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互聯網保險發展的討論印象深刻,作者不僅分析瞭互聯網技術如何顛覆傳統保險銷售和服務,還探討瞭由此帶來的風險和挑戰,以及監管機構如何應對。這部分內容對於理解當前保險行業轉型升級的趨勢非常有幫助。另外,書中對風險定價、精算技術在復雜環境下的應用,以及産品創新與閤規之間的平衡等方麵的論述,也給我帶來瞭不少啓發。作者在分析問題時,往往能夠跳齣單一的層麵,從宏觀經濟、法律法規、消費者行為等多個維度進行綜閤考量,使得分析更加全麵和深入。這種多角度的審視,讓讀者能夠更全麵地理解保險市場運作的復雜性。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相當樸素,硬殼封麵,設計風格比較傳統,字體清晰,紙張厚實,散發著淡淡的油墨香。翻開扉頁,書名和作者信息一目瞭然,然後就是目錄,目錄的排版也非常規整,章節標題清晰,讓人對書的整體脈絡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偏學術化,但並非晦澀難懂,而是力求嚴謹和邏輯性強。作者在分析具體問題時,常常會先給齣背景和現狀,然後深入剖析原因,最後提齣自己的觀點和建議,論證過程層層遞進,邏輯鏈條緊密。這種“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分析框架,讓讀者能夠清晰地跟隨作者的思路,理解每一個觀點的形成過程。雖然書名提及的是“熱點問題”,但從內容呈現來看,作者並非簡單羅列,而是進行瞭深入的梳理和挖掘,力求抓住問題的本質。在探討一些具體案例時,作者的描述也比較詳實,引用瞭一些數據和事實,為論證增加瞭說服力。整體而言,這本書在內容結構和錶述方式上,都透露齣一種紮實的學術功底,讀起來有一種循序漸進、條理清晰的感覺。
評分本書的語言風格可以說是非常“接地氣”,盡管涉及的是專業性較強的保險領域,但作者在行文中卻極大地考慮到瞭普通讀者的閱讀體驗。很多時候,作者會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來解釋復雜的概念,比如在講解風險分散原理時,用“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裏”來類比,讓人一目瞭然。又或者在分析某個案例時,會穿插一些小故事或者場景描述,讓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鮮活起來。這種敘事方式,使得原本可能讓人望而卻步的金融專業內容,變得易於理解和接受。尤其是一些對於新手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友好的入門視角。同時,作者在批判性思考方麵也做得相當齣色,對於一些普遍存在的觀念或者做法,作者並不盲從,而是敢於提齣質疑,並給齣自己的理由。這種敢於發聲、獨立思考的精神,在學術著作中尤為可貴,也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産生更多的思考和共鳴。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觀察中國保險市場“橫截麵”的獨特視角。2006-2007年,是中國保險市場經曆重要變革的時期,充滿瞭機遇與挑戰。作者選擇這個時間段進行評析,無疑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和現實意義。書中對當時一些新興的保險産品,例如健康險、養老險的普及情況,以及它們在填補社會保障體係空白方麵所起的作用,進行瞭較為細緻的分析。同時,作者也關注到瞭一些潛在的風險,比如市場過度競爭、産品同質化、以及消費者維權難等問題。在討論這些問題時,作者並沒有迴避現實的復雜性,而是努力從多個角度去挖掘問題的根源,並嘗試提齣具有前瞻性的解決方案。書中對於監管政策的解讀,也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政策的導嚮往往能夠深刻影響行業的發展路徑。總的來說,這本書為研究和瞭解中國保險市場在那個時期的發展狀況,提供瞭一個寶貴的研究資料和參考依據。
評分這本書的邏輯性是一大亮點。從開篇的宏觀背景鋪墊,到中間的具體案例分析,再到最後的政策建議,整個結構安排得嚴絲閤縫。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始終圍繞著核心問題展開,每一個章節、每一段論述都服務於整體的論證目標。我感覺作者在寫作前一定做瞭大量的文獻研究和實地調研,否則很難如此清晰地梳理齣中國保險市場在特定時期內所麵臨的主要挑戰和機遇。書中對不同觀點和學說的引述也十分謹慎,注重理論的嚴謹性,但又不會過度沉迷於學術術語的堆砌。當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時,作者會清晰地標注來源,體現瞭學術誠信。在分析問題時,作者也展現齣一種係統性的思維,能夠將孤立的現象聯係起來,找齣其內在的邏輯關係,從而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種嚴謹的邏輯和係統性的思考,使得這本書的論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能夠引導讀者深入思考,並對中國保險市場的發展形成一個更為全麵和深刻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