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李家沟遗址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嵩山东麓农业起源研究
定价:128.00元
售价:83.2元,便宜44.8元,折扣65
作者:王幼平,夏正楷,汪松枝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6-01
ISBN:9787030572325
字数:
页码:120
版次: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河南新密李家掏遗址经2009-2010年两度发掘,发现数以千计的石、陶制品等文化遗物,分别出自旧石器时代末期、新石器时代早期以及裴李岗文化等不同阶段文化层,填补了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时代间空白,为探讨嵩山东麓农业等课题提供了丰富资料。《李家沟遗址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嵩山东麓农业起源研究》以上述发现为基础,从地层、古环境、石器与制陶技术、生计方式与栖居形态演变等多视角,综合探讨嵩山东麓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等问题。
目录
目录
章 绪论 (1)
一、工作简史 (1)
二、发掘简况 (3)
第二章 古环境与年代背景 (5)
一、遗址的地貌部位 (5)
二、遗址地层剖面特征和年代测定 (6)
(一)遗址地层剖面特征 (6)
(二)年代测定 (9)
三、沉积环境分析 (10)
(一)粒度分析 (10)
(二)磁化率分析 (15)
(三)沉积物色度分析 (16)
(四)河流过程的综合指标分析 (18)
四、植被环境分析 (21)
(一)孢粉分析 (21)
(二)常量元素氧化物分析 (29)
(三)常量元素氧化物比值 (34)
五、古地震遗迹分析 (36)
(一)断裂破碎带 (37)
(二)古地震遗迹 (37)
(三)古地震事件的影响 (38)
六、李家沟遗址人类生存环境分析 (38)
(一)李家沟遗址出现之前 (38)
(二)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期(第6层) (39)
(三)新石器早期-李家沟时期(第5层) (39)
(四)李家沟-裴李岗过渡时期(第4层) (39)
(五)裴李岗时期(第2-3层) (41)
第三章 石器工业 (42)
一、石片石器的发现 (42)
二、细石器工业 (43)
三、李家沟文化阶段的石制品 (62)
四、裴李岗文化层的石制品 (70)
五、石片石器的发现 (73)
六、讨论 (73)
七、小结 (75)
第四章 制陶技术的出现与发展 (77)
一、细石器阶段 (77)
二、李家沟阶段 (78)
三、裴李岗文化阶段 (81)
第五章 生计方式变化 (83)
一、细石器文化阶段 (83)
二、李家沟文化阶段 (84)
三、小结 (87)
第六章 栖居形态的演变 (89)
一、细石器阶段 (89)
(一)遗物遗迹的分布 (89)
(二)埋藏状况 (90)
二、李家沟文化阶段 (93)
(一)遗物遗迹的分布 (93)
(二)埋藏特点 (93)
(三)小结 (99)
第七章 讨论 (100)
一、地层、年代与古环境背景 (100)
(一)李家沟遗址的地层与年代 (100)
(二)周边地区的典型剖面 (103)
(三)地层、年代与古环境背景 (106)
(四)小结 (108)
二、技术演进 (109)
三、生计方式的转变 (111)
四、柄居形态的变化 (112)
第八章 结语 (115)
参考文献 (119)
后记 (121)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到《李家沟遗址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嵩山东麓农业起源研究》这本书的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史前人类在黄河流域逐渐走向文明的光辉画面。李家沟遗址,一个具体的地名,意味着这里曾有过人类活动的真实足迹,而“旧新石器时代过渡”这个概念,则触及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深刻的变革之一——从逐水草而居到定居农耕的飞跃。再加上“嵩山东麓”这个地理坐标,让我联想到这个区域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它可能在早期文明进程中扮演的角色。 我特别好奇的是,这本书将如何通过李家沟遗址的发掘成果,来阐释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演变过程。我期待书中能详细描述遗址中发现的那些能够揭示人类生活方式转变的物证,例如,工具的改进,从精细的石叶技术到更具生产效率的磨制石器,甚至是否出现了早期的陶器?更让我兴奋的是“农业起源”这一主题,书中会如何论证在嵩山东麓这片土地上,农业是如何萌芽、发展并最终改变当地居民的生活?是否会通过植物遗存、动物遗存或相关的遗迹来支持这一观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基于扎实考古证据的、细致入微的分析,描绘出那个遥远的时代,人类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更复杂的社会组织和更稳定的生存模式的。
评分《李家沟遗址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嵩山东麓农业起源研究》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对史前中国考古的几个核心关注点。李家沟遗址,这是一个具体的考古地点,承载着地方性的历史信息;而“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则指向了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嵩山东麓”的地理标注,则暗示了环境因素在其中可能扮演的关键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这些方面非常扎实的学术研究。 作为一名对考古学感兴趣的读者,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考古证据的呈现和解读。例如,在李家沟遗址的发掘过程中,是如何区分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地层和遗物?是否存在过渡性的遗存,它们在技术、功能或形态上呈现出两类文化交融的特征?对于“农业起源”的研究,书中是否能够提供具体的植物考古或动物考古证据,来支持当地是否存在早期的农作物种植或家畜饲养?嵩山东麓独特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是否对当地的农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或者说,当地的农业起源模式是否具有独特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严谨的考古学方法为基础,为我们展现一幅清晰、可信的史前图景,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文明的早期发展轨迹。
评分这本《李家沟遗址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嵩山东麓农业起源研究》从书名上看就充满了吸引力。我一直对中国史前文明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农业起源这一人类文明的重大转折点非常感兴趣。李家沟遗址,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感,它坐落在嵩山东麓,这个地理位置在古代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许多考古学家和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从狩猎采集走向定居农业,这不仅是生存策略的改变,更是社会组织、技术发展乃至思想观念的巨大飞跃。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一过渡时期的具体表现。比如,在李家沟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是否有能够清晰展示人类工具使用、食物获取方式从狩猎采集向农耕转变的证据?例如,是否发现了早期的农作物遗存,或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工具?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之间,是否有明确的分界线?这种过渡是渐进式的,还是存在某个关键的节点?嵩山东麓独特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土壤、水源等,又是如何影响了当地早期人类的农业发展,甚至可能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农业起源模式?这本书如果能细致地分析这些考古证据,并结合地理和环境因素,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史前生活画卷,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评分阅读《李家沟遗址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嵩山东麓农业起源研究》这本书,我最希望能看到的是一种严谨而不失启发性的学术探讨。嵩山东麓,这个在传统认知中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区域,其史前时期的面貌究竟是怎样的,特别是对于旧新石器时代这样一个关键的转型期,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农业起源”这个宏大的主题,常常被赋予了浓厚的象征意义,然而,在考古学层面,它更关乎一系列具体的证据链和科学的解读。 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李家沟遗址的考古发现,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出土器物,而是要通过对这些器物的类型学分析、地层关系的研究,以及可能进行的科学测年,来构建出遗址的时间序列。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考古发现与“农业起源”这一核心命题紧密联系起来。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当时是否存在驯化植物的证据,哪怕是最早期的迹象?是否有早期农业工具的发现,以及这些工具与狩猎采集工具在形态和功能上的差异?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与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之间,是否存在文化上的连续性或断裂性,这种变化是否与农业的兴起有关?这本书如果能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论证,并在此基础上对嵩山东麓的农业起源模式进行一个相对完整和系统的建构,那将是对该领域研究的重大贡献。
评分关于《李家沟遗址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嵩山东麓农业起源研究》,我最感兴趣的是它如何具体地展示“过渡”这个概念。我们都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在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这种巨变,它一定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充满了试探、适应和创新。这本书的题目直指这一关键时期,并且将地点锁定在嵩山东麓,这让我对当地独特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希望书中能详细解读李家沟遗址的发掘成果,并以此为基础,勾勒出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生活痕迹。例如,在工具技术上,是否有从石叶技术向磨制石器技术的演变?陶器的出现是否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而陶器的早期形态又是怎样的?更重要的是,在“农业起源”这一核心主题上,书中是否能够提供确凿的证据,比如植物遗存的鉴定,或是与早期农业活动相关的遗迹(如灰坑、窖穴等)的详细描述?“过渡”不仅仅是两个时代的分界,更是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中,人类是如何一步步克服困难,最终走向定居和农业化?我对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这一过程,呈现出考古证据支持下的具体细节,抱有极大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