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沟遗址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嵩山东麓农业起源研究 王幼平,夏正楷,汪松枝 科学出版社

李家沟遗址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嵩山东麓农业起源研究 王幼平,夏正楷,汪松枝 科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幼平,夏正楷,汪松枝 著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旧石器时代
  • 新石器时代
  • 农业起源
  • 李家沟遗址
  • 嵩山
  • 河南
  • 考古报告
  • 文化遗址
  • 史前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72325
商品编码:2965764061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李家沟遗址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嵩山东麓农业起源研究

定价:128.00元

售价:83.2元,便宜44.8元,折扣65

作者:王幼平,夏正楷,汪松枝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6-01

ISBN:9787030572325

字数:

页码:120

版次: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河南新密李家掏遗址经2009-2010年两度发掘,发现数以千计的石、陶制品等文化遗物,分别出自旧石器时代末期、新石器时代早期以及裴李岗文化等不同阶段文化层,填补了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时代间空白,为探讨嵩山东麓农业等课题提供了丰富资料。《李家沟遗址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嵩山东麓农业起源研究》以上述发现为基础,从地层、古环境、石器与制陶技术、生计方式与栖居形态演变等多视角,综合探讨嵩山东麓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等问题。

目录


目录
章 绪论 (1)
一、工作简史 (1)
二、发掘简况 (3)
第二章 古环境与年代背景 (5)
一、遗址的地貌部位 (5)
二、遗址地层剖面特征和年代测定 (6)
(一)遗址地层剖面特征 (6)
(二)年代测定 (9)
三、沉积环境分析 (10)
(一)粒度分析 (10)
(二)磁化率分析 (15)
(三)沉积物色度分析 (16)
(四)河流过程的综合指标分析 (18)
四、植被环境分析 (21)
(一)孢粉分析 (21)
(二)常量元素氧化物分析 (29)
(三)常量元素氧化物比值 (34)
五、古地震遗迹分析 (36)
(一)断裂破碎带 (37)
(二)古地震遗迹 (37)
(三)古地震事件的影响 (38)
六、李家沟遗址人类生存环境分析 (38)
(一)李家沟遗址出现之前 (38)
(二)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期(第6层) (39)
(三)新石器早期-李家沟时期(第5层) (39)
(四)李家沟-裴李岗过渡时期(第4层) (39)
(五)裴李岗时期(第2-3层) (41)
第三章 石器工业 (42)
一、石片石器的发现 (42)
二、细石器工业 (43)
三、李家沟文化阶段的石制品 (62)
四、裴李岗文化层的石制品 (70)
五、石片石器的发现 (73)
六、讨论 (73)
七、小结 (75)
第四章 制陶技术的出现与发展 (77)
一、细石器阶段 (77)
二、李家沟阶段 (78)
三、裴李岗文化阶段 (81)
第五章 生计方式变化 (83)
一、细石器文化阶段 (83)
二、李家沟文化阶段 (84)
三、小结 (87)
第六章 栖居形态的演变 (89)
一、细石器阶段 (89)
(一)遗物遗迹的分布 (89)
(二)埋藏状况 (90)
二、李家沟文化阶段 (93)
(一)遗物遗迹的分布 (93)
(二)埋藏特点 (93)
(三)小结 (99)
第七章 讨论 (100)
一、地层、年代与古环境背景 (100)
(一)李家沟遗址的地层与年代 (100)
(二)周边地区的典型剖面 (103)
(三)地层、年代与古环境背景 (106)
(四)小结 (108)
二、技术演进 (109)
三、生计方式的转变 (111)
四、柄居形态的变化 (112)
第八章 结语 (115)
参考文献 (119)
后记 (121)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嵩山地区史前农业文明的探索:一项跨越旧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考察 本书致力于深入剖析嵩山东麓,特别是以李家沟遗址为代表的区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农业起源的动力、过程与具体表现。通过对该地区丰富的考古遗存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入解读,本书旨在勾勒出中国史前社会在适应环境变化、发展生产方式、形成早期文明进程中的独特轨迹。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人类农业的起源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标志着人类从依赖自然采集向主动改造自然、从迁徙不定向定居生活、从原始社会向复杂社会迈进的根本性变革。在中国,黄河流域被公认为农业起源的中心地带之一。然而,关于农业起源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以及其早期发展模式,学界仍存在许多疑问和争论。嵩山地区,作为黄河中下游的重要区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史前遗址,为研究中国史前农业的起源提供了绝佳的样本。 李家沟遗址,作为本次研究的核心对象,其地层中保存着跨越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丰富遗存。这一时间段,正值末次冰期结束,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格局发生巨变,许多史前人群在这一时期开始探索和发展新的生存策略。其中,农业的萌芽与发展,是适应新环境、确保食物供给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本书正是要聚焦于这一关键过渡时期,探究嵩山东麓的史前居民是如何在自然条件的驱使和自身智慧的启迪下,逐步迈出农业生产的第一步。 研究嵩山东麓的农业起源,不仅有助于理解该区域史前社会的演变,更能为我们认识中国乃至全球农业起源的多样性、复杂性提供宝贵的视角。通过对比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农业发展路径,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如何通过创新性的生产活动,构建起文明的基础。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书的研究框架建立在对李家沟遗址以及周边区域其他相关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已有研究成果之上。研究方法将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主要包括: 1. 地层学与年代学分析: 对李家沟遗址的各个文化层进行详细的地层划分,并借助碳十四测年等科学手段,精确确定各个文化层和遗存的年代。这为理解遗存的演变顺序和农业发展的时间线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要关注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与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衔接处,这是判断农业起源可能发生的时间窗口。 2. 遗物类型学与技术分析: 石器: 详细分析遗址中出土的石器,特别是磨制石器的出现及其形制、用途的变化。磨制石器的出现,如磨制石斧、石锄、石镰等,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标志,表明人类开始使用更有效的工具来处理土地、收割植物。对石器制作技术的分析,如石叶技术、磨制技术的发展,也将揭示史前居民生产工具的进步。 骨器与角器: 同样关注骨器和角器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例如骨耜、骨铲等。 陶器: 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本书将分析李家沟遗址出土陶器的材质、制作工艺、器形以及纹饰,探讨其与食物加工、储存的关系。早期陶器的出现,是否与对野生谷物的加工有关,是否标志着一种更稳定的食物管理方式的出现,是研究的重要课题。 植物遗存分析: 这是揭示农业起源的核心内容。通过对遗址中发现的炭化植物种子、果核、植物根茎等进行鉴定,识别出可能被栽培或采集的植物种类。通过对这些植物遗存的密度、分布以及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早期农业活动。例如,发现大量某种野生谷物的种子,并且这些种子在遗址中呈现出集中的分布,可能暗示着人工栽培的开始。 动物遗存分析: 对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鉴定,分析动物资源的利用情况。虽然本书主要关注农业起源,但动物资源的利用,包括狩猎和家畜的早期驯化,与农业发展常常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史前人群生计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生计模式的重建: 综合以上分析,重建嵩山东麓史前居民的生计模式。考察其食物来源的构成,是纯粹的采集狩猎,还是已经开始包括采集、狩猎和早期农业活动。重点分析在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这段过渡时期,采集狩猎模式是如何逐渐受到农业萌芽的冲击和影响,以及农业是如何在已有生计基础上缓慢发展起来的。 4. 环境考古学的视角: 结合古气候、古植被等环境考古学研究成果,分析嵩山地区在这一历史时期所经历的环境变化。气候的变暖、降水模式的改变,可能导致某些野生植物资源的增减,迫使史前人群寻找新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策略,从而为农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研究环境变化与人类生计模式演变之间的互动关系。 5. 遗址聚落形态分析: 考察李家沟遗址及周边遗址的聚落规模、布局以及与其他遗址的空间关系。早期农业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定居生活的发展,聚落形态的变化,如从临时营地到半定居或永久性村落的演变,可以反映社会组织和生产方式的变迁。 具体研究内容将侧重于: 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特征: 重点分析该时期在嵩山东麓的史前人群,他们的石器技术、采集狩猎范围,以及是否已经表现出对某些植物资源的初步利用。 过渡时期的遗存: 这一时期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将仔细辨析旧石器晚期遗存向新石器早期遗存的转变过程。关注那些可能带有早期农业痕迹的遗物,如早期磨制石器的出现、与植物加工相关的陶器、以及可能指示栽培的植物遗存。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农业定型: 在已经确认农业起源的基础上,考察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生产如何得到进一步发展,如何与定居生活、社会组织相融合,形成相对稳定的农业文化。 本书的独特贡献: 本书通过对李家沟遗址这一典型案例的深入挖掘与细致分析,旨在填补嵩山东麓史前农业起源研究的空白,并为中国史前农业起源的研究提供新的证据和视角。具体而言,本书的贡献体现在: 精确聚焦过渡时期: 许多关于农业起源的研究往往将焦点放在已经成熟的新石器时代,而本书则将重点放在最具挑战性的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这一过渡阶段,揭示了农业起源的萌芽和早期发展过程。 区域性深入研究: 聚焦于嵩山东麓这样一个具体的地理区域,通过对其丰富的考古遗存进行系统性研究,可以更清晰地展现该区域史前人群的生计策略演变和农业发展的区域特色。 多学科整合的范例: 本书将考古学、地层学、年代学、遗物类型学、动植物考古学、环境考古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融为一体,力求从多维度、全方位地解读史前社会。 为中国史前农业起源提供新证据: 通过对李家沟遗址新发现和深入解读,为理解中国史前农业起源的时间、地点、模式以及驱动因素提供重要的实证支持。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李家沟遗址等嵩山东麓地区史前遗存的研究,本书将力求回答以下关键问题:嵩山东麓的史前人群是否以及何时开始发展农业?他们的农业起源是独立发展还是受到外部影响?早期农业生产的主要作物是什么?农业的出现对当地史前社会的结构、生活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本书的完成,将为理解中国史前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迈进提供一个重要的参照系,尤其是在农业这一奠基性生产方式的演变上。同时,本书的研究成果也将为进一步深入探究黄河流域乃至中国其他地区史前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过程,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这本书是对人类智慧、适应能力以及文明起源的一次深刻回溯,是对嵩山地区史前先民默默耕耘、奠定文明基石的庄严致敬。它邀请每一位读者,跟随考古学家的脚步,穿越时空,亲历那段人类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变革之一——农业的萌芽与生长。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李家沟遗址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嵩山东麓农业起源研究》这本书的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史前人类在黄河流域逐渐走向文明的光辉画面。李家沟遗址,一个具体的地名,意味着这里曾有过人类活动的真实足迹,而“旧新石器时代过渡”这个概念,则触及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深刻的变革之一——从逐水草而居到定居农耕的飞跃。再加上“嵩山东麓”这个地理坐标,让我联想到这个区域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它可能在早期文明进程中扮演的角色。 我特别好奇的是,这本书将如何通过李家沟遗址的发掘成果,来阐释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演变过程。我期待书中能详细描述遗址中发现的那些能够揭示人类生活方式转变的物证,例如,工具的改进,从精细的石叶技术到更具生产效率的磨制石器,甚至是否出现了早期的陶器?更让我兴奋的是“农业起源”这一主题,书中会如何论证在嵩山东麓这片土地上,农业是如何萌芽、发展并最终改变当地居民的生活?是否会通过植物遗存、动物遗存或相关的遗迹来支持这一观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基于扎实考古证据的、细致入微的分析,描绘出那个遥远的时代,人类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更复杂的社会组织和更稳定的生存模式的。

评分

《李家沟遗址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嵩山东麓农业起源研究》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对史前中国考古的几个核心关注点。李家沟遗址,这是一个具体的考古地点,承载着地方性的历史信息;而“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则指向了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嵩山东麓”的地理标注,则暗示了环境因素在其中可能扮演的关键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这些方面非常扎实的学术研究。 作为一名对考古学感兴趣的读者,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考古证据的呈现和解读。例如,在李家沟遗址的发掘过程中,是如何区分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地层和遗物?是否存在过渡性的遗存,它们在技术、功能或形态上呈现出两类文化交融的特征?对于“农业起源”的研究,书中是否能够提供具体的植物考古或动物考古证据,来支持当地是否存在早期的农作物种植或家畜饲养?嵩山东麓独特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是否对当地的农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或者说,当地的农业起源模式是否具有独特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严谨的考古学方法为基础,为我们展现一幅清晰、可信的史前图景,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文明的早期发展轨迹。

评分

这本《李家沟遗址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嵩山东麓农业起源研究》从书名上看就充满了吸引力。我一直对中国史前文明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农业起源这一人类文明的重大转折点非常感兴趣。李家沟遗址,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感,它坐落在嵩山东麓,这个地理位置在古代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许多考古学家和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从狩猎采集走向定居农业,这不仅是生存策略的改变,更是社会组织、技术发展乃至思想观念的巨大飞跃。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一过渡时期的具体表现。比如,在李家沟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是否有能够清晰展示人类工具使用、食物获取方式从狩猎采集向农耕转变的证据?例如,是否发现了早期的农作物遗存,或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工具?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之间,是否有明确的分界线?这种过渡是渐进式的,还是存在某个关键的节点?嵩山东麓独特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土壤、水源等,又是如何影响了当地早期人类的农业发展,甚至可能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农业起源模式?这本书如果能细致地分析这些考古证据,并结合地理和环境因素,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史前生活画卷,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评分

阅读《李家沟遗址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嵩山东麓农业起源研究》这本书,我最希望能看到的是一种严谨而不失启发性的学术探讨。嵩山东麓,这个在传统认知中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区域,其史前时期的面貌究竟是怎样的,特别是对于旧新石器时代这样一个关键的转型期,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农业起源”这个宏大的主题,常常被赋予了浓厚的象征意义,然而,在考古学层面,它更关乎一系列具体的证据链和科学的解读。 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李家沟遗址的考古发现,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出土器物,而是要通过对这些器物的类型学分析、地层关系的研究,以及可能进行的科学测年,来构建出遗址的时间序列。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考古发现与“农业起源”这一核心命题紧密联系起来。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当时是否存在驯化植物的证据,哪怕是最早期的迹象?是否有早期农业工具的发现,以及这些工具与狩猎采集工具在形态和功能上的差异?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与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之间,是否存在文化上的连续性或断裂性,这种变化是否与农业的兴起有关?这本书如果能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论证,并在此基础上对嵩山东麓的农业起源模式进行一个相对完整和系统的建构,那将是对该领域研究的重大贡献。

评分

关于《李家沟遗址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嵩山东麓农业起源研究》,我最感兴趣的是它如何具体地展示“过渡”这个概念。我们都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在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这种巨变,它一定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充满了试探、适应和创新。这本书的题目直指这一关键时期,并且将地点锁定在嵩山东麓,这让我对当地独特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希望书中能详细解读李家沟遗址的发掘成果,并以此为基础,勾勒出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生活痕迹。例如,在工具技术上,是否有从石叶技术向磨制石器技术的演变?陶器的出现是否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而陶器的早期形态又是怎样的?更重要的是,在“农业起源”这一核心主题上,书中是否能够提供确凿的证据,比如植物遗存的鉴定,或是与早期农业活动相关的遗迹(如灰坑、窖穴等)的详细描述?“过渡”不仅仅是两个时代的分界,更是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中,人类是如何一步步克服困难,最终走向定居和农业化?我对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这一过程,呈现出考古证据支持下的具体细节,抱有极大的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