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李傢溝遺址與舊新石器時代過渡——嵩山東麓農業起源研究
定價:128.00元
售價:83.2元,便宜44.8元,摺扣65
作者:王幼平,夏正楷,汪鬆枝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6-01
ISBN:9787030572325
字數:
頁碼:120
版次:0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河南新密李傢掏遺址經2009-2010年兩度發掘,發現數以韆計的石、陶製品等文化遺物,分彆齣自舊石器時代末期、新石器時代早期以及裴李崗文化等不同階段文化層,填補瞭中原地區舊、新石器時代間空白,為探討嵩山東麓農業等課題提供瞭豐富資料。《李傢溝遺址與舊新石器時代過渡——嵩山東麓農業起源研究》以上述發現為基礎,從地層、古環境、石器與製陶技術、生計方式與棲居形態演變等多視角,綜閤探討嵩山東麓舊、新石器時代過渡等問題。
目錄
目錄
章 緒論 (1)
一、工作簡史 (1)
二、發掘簡況 (3)
第二章 古環境與年代背景 (5)
一、遺址的地貌部位 (5)
二、遺址地層剖麵特徵和年代測定 (6)
(一)遺址地層剖麵特徵 (6)
(二)年代測定 (9)
三、沉積環境分析 (10)
(一)粒度分析 (10)
(二)磁化率分析 (15)
(三)沉積物色度分析 (16)
(四)河流過程的綜閤指標分析 (18)
四、植被環境分析 (21)
(一)孢粉分析 (21)
(二)常量元素氧化物分析 (29)
(三)常量元素氧化物比值 (34)
五、古地震遺跡分析 (36)
(一)斷裂破碎帶 (37)
(二)古地震遺跡 (37)
(三)古地震事件的影響 (38)
六、李傢溝遺址人類生存環境分析 (38)
(一)李傢溝遺址齣現之前 (38)
(二)舊石器晚期-新石器早期(第6層) (39)
(三)新石器早期-李傢溝時期(第5層) (39)
(四)李傢溝-裴李崗過渡時期(第4層) (39)
(五)裴李崗時期(第2-3層) (41)
第三章 石器工業 (42)
一、石片石器的發現 (42)
二、細石器工業 (43)
三、李傢溝文化階段的石製品 (62)
四、裴李崗文化層的石製品 (70)
五、石片石器的發現 (73)
六、討論 (73)
七、小結 (75)
第四章 製陶技術的齣現與發展 (77)
一、細石器階段 (77)
二、李傢溝階段 (78)
三、裴李崗文化階段 (81)
第五章 生計方式變化 (83)
一、細石器文化階段 (83)
二、李傢溝文化階段 (84)
三、小結 (87)
第六章 棲居形態的演變 (89)
一、細石器階段 (89)
(一)遺物遺跡的分布 (89)
(二)埋藏狀況 (90)
二、李傢溝文化階段 (93)
(一)遺物遺跡的分布 (93)
(二)埋藏特點 (93)
(三)小結 (99)
第七章 討論 (100)
一、地層、年代與古環境背景 (100)
(一)李傢溝遺址的地層與年代 (100)
(二)周邊地區的典型剖麵 (103)
(三)地層、年代與古環境背景 (106)
(四)小結 (108)
二、技術演進 (109)
三、生計方式的轉變 (111)
四、柄居形態的變化 (112)
第八章 結語 (115)
參考文獻 (119)
後記 (121)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李傢溝遺址與舊新石器時代過渡——嵩山東麓農業起源研究》從書名上看就充滿瞭吸引力。我一直對中國史前文明的發展脈絡,特彆是農業起源這一人類文明的重大轉摺點非常感興趣。李傢溝遺址,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感,它坐落在嵩山東麓,這個地理位置在古代中國文明的形成過程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是許多考古學傢和曆史愛好者津津樂道的話題。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過渡,意味著人類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從狩獵采集走嚮定居農業,這不僅是生存策略的改變,更是社會組織、技術發展乃至思想觀念的巨大飛躍。 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這一過渡時期的具體錶現。比如,在李傢溝遺址齣土的文物中,是否有能夠清晰展示人類工具使用、食物獲取方式從狩獵采集嚮農耕轉變的證據?例如,是否發現瞭早期的農作物遺存,或是與農業生産相關的工具?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存和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存之間,是否有明確的分界綫?這種過渡是漸進式的,還是存在某個關鍵的節點?嵩山東麓獨特的自然環境,如氣候、土壤、水源等,又是如何影響瞭當地早期人類的農業發展,甚至可能孕育瞭獨具特色的農業起源模式?這本書如果能細緻地分析這些考古證據,並結閤地理和環境因素,為我們描繪齣一幅生動的史前生活畫捲,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
評分《李傢溝遺址與舊新石器時代過渡——嵩山東麓農業起源研究》這個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對史前中國考古的幾個核心關注點。李傢溝遺址,這是一個具體的考古地點,承載著地方性的曆史信息;而“舊新石器時代過渡”則指嚮瞭中國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摺;“嵩山東麓”的地理標注,則暗示瞭環境因素在其中可能扮演的關鍵角色。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關於這些方麵非常紮實的學術研究。 作為一名對考古學感興趣的讀者,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考古證據的呈現和解讀。例如,在李傢溝遺址的發掘過程中,是如何區分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地層和遺物?是否存在過渡性的遺存,它們在技術、功能或形態上呈現齣兩類文化交融的特徵?對於“農業起源”的研究,書中是否能夠提供具體的植物考古或動物考古證據,來支持當地是否存在早期的農作物種植或傢畜飼養?嵩山東麓獨特的地質地貌和氣候條件,是否對當地的農業發展起到瞭決定性的作用,或者說,當地的農業起源模式是否具有獨特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嚴謹的考古學方法為基礎,為我們展現一幅清晰、可信的史前圖景,讓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人類文明的早期發展軌跡。
評分關於《李傢溝遺址與舊新石器時代過渡——嵩山東麓農業起源研究》,我最感興趣的是它如何具體地展示“過渡”這個概念。我們都知道,人類社會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尤其是在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這種巨變,它一定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充滿瞭試探、適應和創新。這本書的題目直指這一關鍵時期,並且將地點鎖定在嵩山東麓,這讓我對當地獨特的曆史進程産生瞭濃厚的興趣。 我希望書中能詳細解讀李傢溝遺址的發掘成果,並以此為基礎,勾勒齣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的生活痕跡。例如,在工具技術上,是否有從石葉技術嚮磨製石器技術的演變?陶器的齣現是否標誌著新石器時代的到來,而陶器的早期形態又是怎樣的?更重要的是,在“農業起源”這一核心主題上,書中是否能夠提供確鑿的證據,比如植物遺存的鑒定,或是與早期農業活動相關的遺跡(如灰坑、窖穴等)的詳細描述?“過渡”不僅僅是兩個時代的分界,更是從一種生活方式嚮另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這個轉變過程中,人類是如何一步步剋服睏難,最終走嚮定居和農業化?我對書中能夠細緻地描繪這一過程,呈現齣考古證據支持下的具體細節,抱有極大的期待。
評分讀到《李傢溝遺址與舊新石器時代過渡——嵩山東麓農業起源研究》這本書的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史前人類在黃河流域逐漸走嚮文明的光輝畫麵。李傢溝遺址,一個具體的地名,意味著這裏曾有過人類活動的真實足跡,而“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這個概念,則觸及瞭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最深刻的變革之一——從逐水草而居到定居農耕的飛躍。再加上“嵩山東麓”這個地理坐標,讓我聯想到這個區域獨特的自然環境,以及它可能在早期文明進程中扮演的角色。 我特彆好奇的是,這本書將如何通過李傢溝遺址的發掘成果,來闡釋舊石器時代晚期嚮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演變過程。我期待書中能詳細描述遺址中發現的那些能夠揭示人類生活方式轉變的物證,例如,工具的改進,從精細的石葉技術到更具生産效率的磨製石器,甚至是否齣現瞭早期的陶器?更讓我興奮的是“農業起源”這一主題,書中會如何論證在嵩山東麓這片土地上,農業是如何萌芽、發展並最終改變當地居民的生活?是否會通過植物遺存、動物遺存或相關的遺跡來支持這一觀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基於紮實考古證據的、細緻入微的分析,描繪齣那個遙遠的時代,人類是如何一步步走嚮更復雜的社會組織和更穩定的生存模式的。
評分閱讀《李傢溝遺址與舊新石器時代過渡——嵩山東麓農業起源研究》這本書,我最希望能看到的是一種嚴謹而不失啓發性的學術探討。嵩山東麓,這個在傳統認知中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區域,其史前時期的麵貌究竟是怎樣的,特彆是對於舊新石器時代這樣一個關鍵的轉型期,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全新的視角和深入的分析?“農業起源”這個宏大的主題,常常被賦予瞭濃厚的象徵意義,然而,在考古學層麵,它更關乎一係列具體的證據鏈和科學的解讀。 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梳理李傢溝遺址的考古發現,不僅僅是簡單地列舉齣土器物,而是要通過對這些器物的類型學分析、地層關係的研究,以及可能進行的科學測年,來構建齣遺址的時間序列。更重要的是,要將這些考古發現與“農業起源”這一核心命題緊密聯係起來。例如,書中是否會探討當時是否存在馴化植物的證據,哪怕是最早期的跡象?是否有早期農業工具的發現,以及這些工具與狩獵采集工具在形態和功能上的差異?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存與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之間,是否存在文化上的連續性或斷裂性,這種變化是否與農業的興起有關?這本書如果能就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論證,並在此基礎上對嵩山東麓的農業起源模式進行一個相對完整和係統的建構,那將是對該領域研究的重大貢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