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类生产 9787109069411

禽类生产 97871090694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豆卫 著
图书标签:
  • 禽类生产
  • 畜牧学
  • 动物科学
  • 养殖技术
  • 家禽养殖
  • 农业科技
  • 兽医学
  • 饲养管理
  • 禽类品种
  • 养殖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069411
商品编码:2965790557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1-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禽类生产

定价:13.50元

售价:9.2元,便宜4.3元,折扣68

作者:豆卫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7-01

ISBN:97871090694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禽类生产》是高等职业技术育畜牧兽医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教材。全书共分5章,约22万字。主要内容包括家禽的品种、养禽工程设施、禽场卫生和环境保护;家禽的繁育技术;详尽阐述了蛋鸡、肉鸡、鸭和鹅的饲养管理原则、方法。特别是对生产实践中搜集的实用技术,进行了全面介绍。
本教材结构新颖,图文并茂,内容易懂,注重实际操作。每章前有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学习建议,每章后有复习思考题,便于老师组织教学和学生自学。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的应用性、实用性、综合性和先进性原则。通过学习,可使学生熟练掌握蛋鸡、肉鸡、鸭和鹅的饲养操作规程,掌握禽类生产中的基本技能,科学高效地组织管理禽场生产。
本教材除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外,还可作为基层畜牧兽医人员、专业化养禽场的技术人员及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禽类生产》 第一章 导论 1.1 禽类生产概述 禽类生产,作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鸡、鸭、鹅、火鸡等经济价值高、繁殖速度快、适应性强的家禽的饲养、繁殖、疾病防治、产品加工及市场营销等一系列环节。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优质动物蛋白来源,如禽蛋和禽肉,还为相关产业,如饲料、兽药、机械制造、包装加工等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1.1 禽类生产的重要性 在全球范围内,禽类产品因其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吸收的特性,成为人类膳食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禽类产品的需求持续攀升,推动着禽类生产的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高效的禽类生产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资源转化效率,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1.1.2 禽类生产的发展趋势 当前,禽类生产正朝着集约化、专业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规模化养殖场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专业化分工使得各个环节更加高效,例如专门的育种场、孵化场、育成场和商品生产场。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如环境自动控制系统、自动饲喂系统、数据监测与分析平台等,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提高生产的精准度和可控性。同时,绿色、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强调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产品安全,日益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 1.2 禽类种类及其特点 1.2.1 主要经济禽类介绍 鸡: 是全球饲养量最大、消费量最高的家禽。主要分为蛋鸡和肉鸡两大类。蛋鸡以产蛋为主,品种繁多,如白来航、罗曼褐等;肉鸡以增重快、产肉量高为特点,如科宝、罗斯等。 鸭: 适应性强,耐粗饲,繁殖力高,肉质鲜美,皮脂丰富。主要品种有北京鸭、樱桃谷鸭、绍兴鸭等。 鹅: 体型较大,生长速度快,耐寒,抗病力强,产品包括肉、蛋、肝、羽绒等。我国是鹅的重要生产国,主要品种有皖西白鹅、狮头鹅、杂交鹅等。 火鸡: 体型巨大,生长迅速,产肉量高,胸肉占体重比例大,脂肪含量低,肉质细嫩。 其他特禽: 如鹌鹑、鸽子、鸵鸟等,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风味或观赏价值,在特定市场占有一定地位。 1.2.2 不同禽类在生产上的差异 不同种类的禽类在生理生化、营养需求、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决定了它们需要不同的生产模式和技术。例如,肉鸡追求快速增重,需要高能量、高蛋白的日粮;蛋鸡则需要均衡的营养,特别是钙和维生素D,以保证高产蛋率;水禽如鸭、鹅,对饲料中粗纤维的利用能力更强,且对水源有一定需求。 1.3 禽类生产的生物学基础 1.3.1 禽类繁殖生物学 禽类的繁殖是保障其种群延续和生产持续的基础。理解禽类的生殖生理,包括性成熟、配种、受精、产蛋、孵化等过程,对于制定科学的繁殖计划至关重要。 繁殖生理: 雌性禽类通过卵巢发育卵子,雄性禽类通过睾丸产生精子。公禽将精子输送到母禽的生殖道内,完成体内受精。母禽的输卵管负责卵子的发育、受精、蛋白和壳膜的形成,最终产下蛋。 影响繁殖的因素: 光照、温度、营养、年龄、健康状况、饲养管理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禽类的繁殖性能。例如,适宜的光照周期能促进母禽性腺发育,提高产蛋率。 1.3.2 禽类营养学 禽类的生长发育、生产性能以及健康状况,都与其营养摄入密切相关。科学的营养供给是实现高效生产的关键。 必需营养素: 禽类需要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蛋白质是构成身体组织和产生各种生理活性物质的基础;能量是维持生命活动和生产活动的主要来源。 饲料配方: 根据禽类的种类、日龄、生产阶段(如生长、产蛋、换羽)和生产目标,科学配制饲料,满足其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常见的饲料原料包括玉米、豆粕、麸皮、鱼粉、骨粉、各种预混料等。 营养代谢: 了解禽类对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过程,有助于优化饲料配方和饲喂策略。 1.3.3 禽类遗传育种 优质的种禽是高效禽类生产的前提。遗传育种通过选育和杂交等技术,改良禽类的生产性能,培育出优良品种。 育种目标: 育种目标通常包括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产蛋性能、繁殖性能、抗病力、肉质等。 育种方法: 主要有家系选育、个体选育、杂交育种等。通过引入先进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可以更精准、高效地进行育种。 第二章 禽类品种与育种 2.1 主要经济禽类品种介绍 本章节将详细介绍鸡、鸭、鹅等主要经济禽类的品种特征、生产性能和应用价值。 2.1.1 鸡的品种 肉鸡品种: 重点介绍如罗斯(Ross)、科宝(Cobb)、哈巴德(Hubbard)等世界主流肉鸡品系的特点,包括其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出肉率、抗病性等。例如,罗斯308品系以其出色的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而闻名。 蛋鸡品种: 介绍如白来航(White Leghorn)、罗曼褐(Lohmann Brown)、海兰褐(Hy-line Brown)等蛋鸡品种,分析其产蛋性能(年产蛋数、蛋重、蛋壳品质)、性成熟日龄、就巢性等。例如,白来航品种以其极高的产蛋率而著称。 兼用型品种: 介绍一些同时具备较好产肉和产蛋性能的品种,以及它们在特定区域和生产模式下的应用。 地方特色品种: 简要介绍中国及世界各地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鸡种,如北京油鸡、贵州麻鸡、可鲁奇(Kulang)鸡等,分析其独特品质和潜在的育种价值。 2.1.2 鸭的品种 肉用型品种: 重点介绍如北京鸭、樱桃谷鸭(Cherry Valley Duck)等,分析其增重速度、肉料比、胴体脂肪含量和肉质特点。例如,樱桃谷鸭以其优良的生长性能和广谱适应性而成为国际市场的主流肉鸭品种。 蛋用型品种: 介绍如江南白鸭、绍兴鸭等,分析其产蛋性能和蛋品质。 兼用型品种: 介绍一些同时适合产肉和产蛋的品种,以及它们在家庭饲养和小型商业生产中的应用。 地方特色品种: 介绍如麻鸭、番鸭等,及其在特定地区的生产应用。 2.1.3 鹅的品种 肉用型品种: 介绍如皖西白鹅、狮头鹅、投斯(Toulouse)鹅等,分析其生长速度、体型、产肉量和肉质。例如,狮头鹅以其巨大的体型和优良的肉质而成为世界最大的鹅种之一。 蛋用型品种: 介绍如浙东白鹅等,分析其产蛋性能。 兼用型品种: 介绍如马冈鹅、灰鹅等,分析其综合生产性能。 地方特色品种: 介绍中国及世界各地具有地域特色的鹅种。 2.1.4 其他特禽品种(简述) 火鸡: 介绍其主要品种特点,如白羽王(Broad-breasted White)等,重点关注其快速生长和高产肉性能。 鹌鹑: 介绍其生产特点,如生长快、繁殖力强、体型小,以及主要品种(如日本鹌鹑)的产蛋性能。 鸽子: 介绍肉用型(如白羽王鸽)和观赏型鸽子的特点。 2.2 禽类遗传与育种基本原理 2.2.1 遗传变异的来源 基因突变: 解释基因突变在产生新的遗传变异方面的作用。 基因重组: 描述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随机组合产生的变异。 染色体变异: 简述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变异对禽类性状的影响。 2.2.2 数量遗传学基础 性状的遗传力: 解释遗传力概念,说明哪些性状更容易通过选育得到改善。例如,生长速度和产蛋量通常具有较高的遗传力。 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 介绍这些遗传效应如何影响表型。 育种值: 解释育种值的概念,它是评估个体作为繁殖材料价值的指标。 2.2.3 禽类选育方法 个体选育: 基于个体的表型和育种值进行选拔。 家系选育: 基于家系平均性能进行选拔。 群体选育: 在大规模群体中进行选拔。 选择指数法: 结合多个重要性状,综合评估个体的育种价值。 杂交育种: 亚系内杂交(如三系杂交): 介绍商品代肉鸡、蛋鸡生产中普遍采用的育种策略,旨在充分利用杂种优势。 品系间杂交: 介绍不同品系杂交产生的效应。 种内杂交: 介绍如在鹅、鸭生产中的应用。 种间杂交(如肉鸭与番鸭杂交): 介绍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局限性。 2.2.4 现代育种技术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 解释如何利用DNA标记来识别优良基因,加速选育进程。 基因组选择(GS): 介绍利用全基因组信息预测个体育种值的方法。 胚胎工程技术: 简述胚胎移植、性别控制等潜在应用。 2.3 育种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2.3.1 明确育种目标与标准 根据市场需求、生产条件和经济效益,设定清晰、可量化的育种目标,如提高产蛋率、降低饲料消耗、增强抗病力等。 2.3.2 建立优良的育种群体 确保育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避免近亲繁殖,定期更新种源。 2.3.3 科学的测定与评估 建立完善的生产性能测定体系,准确记录各项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准确评估个体的育种值。 2.3.4 繁殖与扩繁 通过科学的繁殖技术,将选育出的优良个体进行扩繁,形成具有优良遗传性能的后代群体。 2.3.5 育种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定期评估育种计划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育种策略,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章 禽类饲养管理 3.1 饲养环境控制 3.1.1 禽舍设计与建造 选址: 考虑交通便利、水源充足、通风良好、远离居民区等因素。 结构: 根据禽类种类、饲养规模和气候条件,设计合理的禽舍结构,如开放式、半开放式、密闭式禽舍。 材料: 选择保温、防潮、耐腐蚀、易于清洁的建筑材料。 内部布局: 合理规划产蛋区、育雏区、采食区、饮水区、粪便处理区等,确保空间利用率和通风效果。 3.1.2 温度与湿度控制 温度: 禽类对温度敏感,不同日龄的禽类对温度需求不同。雏禽需要较高的温度,随着日龄增长逐渐降低。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禽类的生长、生产性能和健康。 湿度: 适宜的湿度有助于保持禽舍内空气清新,减少呼吸道疾病。过高的湿度易导致垫料潮湿、霉菌滋生;过低的湿度可能引起呼吸道干燥、粉尘飞扬。 控制措施: 包括通风系统(自然通风、强制通风)、加热设备(加热器、热风炉)、降温设备(风扇、喷淋)、遮阳等。 3.1.3 通风与空气质量 通风目的: 排除舍内有害气体(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湿气,补充新鲜空气,调节舍内温度。 通风方式: 自然通风、强制通风。 空气质量指标: 氨气、二氧化碳、粉尘、微生物等应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控制措施: 合理的通风设备选型和运行策略,以及良好的垫料管理。 3.1.4 光照 光照强度与周期: 影响禽类的生长发育、性成熟、繁殖性能和活动规律。 不同生产阶段的需要: 雏禽需要充足的光照刺激生长;蛋鸡在产蛋期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和周期以维持高产;肉鸡则需要充足的采食时间。 控制措施: 使用不同功率的灯泡,设置定时开关,形成光照程序。 3.1.5 密度管理 饲养密度: 指单位面积或单位容积内饲养的禽类数量。 影响: 过高的密度会导致争斗、采食饮水不足、疾病传播、空气质量下降,降低生产性能;过低的密度则会浪费空间和资源。 控制标准: 根据禽类种类、日龄、饲养方式(平养、笼养)等,制定合理的饲养密度。 3.2 饲养管理技术 3.2.1 饲喂管理 饲料类型: 配合饲料、预混料、浓缩饲料。 饲喂方式: 自由采食、定时定量饲喂。 饲喂程序: 根据禽类不同生长阶段和生产目的,制定不同配方的饲料和饲喂量。 雏禽: 需易消化、营养全面的启动料。 生长禽: 逐渐增加能量和蛋白质,促进体重增长。 产蛋禽: 满足高产所需的能量、蛋白质、钙、磷及微量元素。 肉禽: 侧重于能量和蛋白质的供给,以获得快速增重。 饲喂设备: 自动饲喂器、食槽的清洁与维护。 饮水: 保证清洁、充足、方便饮用的水源。饮水是影响采食量和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 3.2.2 繁殖管理 种禽管理: 保证种禽的健康、营养和适宜的饲养环境,以获得高质量的种蛋。 配种: 确定合理的公母比例,采取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 种蛋的收集与贮存: 及时收集、轻拿轻放、消毒、按日期分类、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贮存。 孵化管理: 严格控制孵化器内的温度、湿度、通风和转蛋,以提高孵化率。 3.2.3 雏禽管理 入雏准备: 提前准备好育雏舍,设置好保温设备、饮水器、料槽,并消毒。 保温: 关键在于提供适宜的温度,并根据雏禽行为调整。 开食饮水: 及时提供易于消化的高品质饲料和清洁的饮水。 观察: 密切观察雏禽的活动、采食、饮水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断喙(必要时): 避免啄癖发生,提高生产效益。 3.2.4 育成期管理 逐步调整环境: 随着日龄增长,逐步降低温度,增加活动空间。 饲料更换: 按照生长阶段,科学更换不同营养水平的饲料。 疾病预防: 加强卫生消毒,按计划进行疫苗接种。 3.2.5 成年禽管理 产蛋期管理: 维持稳定的环境,提供高品质的日粮,保证充足的饮水,减少应激。 换羽期管理: 适当调整饲料,促进羽毛再生,为下一个产蛋周期做准备。 3.3 禽病防治与卫生消毒 3.3.1 常见禽病及其防治 病毒性疾病: 如禽流感、新城疫、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等。 细菌性疾病: 如禽霍乱、副伤寒、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鸡白痢、葡萄球菌病等。 寄生虫病: 如球虫病、蛔虫病、羽虱、螨虫等。 霉菌毒素中毒: 由饲料中的霉菌产生的毒素引起。 营养代谢性疾病: 如佝偻病、软骨病、产蛋疲劳症等。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综合防治。 3.3.2 免疫接种 疫苗类型: 灭活疫苗、活疫苗。 免疫程序: 根据禽类种类、流行病学特点、疫病风险,制定科学的疫苗接种计划。 免疫途径: 饮水免疫、滴鼻滴眼免疫、气雾免疫、注射免疫等。 3.3.3 药物使用原则 对症治疗: 准确诊断,对症下药。 合理用药: 遵医嘱,按剂量、按疗程用药。 休药期: 严格遵守休药期,避免药物残留。 抗生素合理使用: 谨慎使用,避免产生耐药性。 3.3.4 卫生消毒 消毒对象: 禽舍、设备、用具、车辆、人员、饲料、饮水等。 消毒剂选择: 根据消毒对象和环境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如季铵盐类、酚类、醛类、碘类等。 消毒方法: 物理消毒(加热、紫外线)、化学消毒(喷洒、熏蒸、浸泡)。 清洁消毒程序: 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定期进行。 3.4 垫料管理 垫料作用: 吸湿、保温、提供舒适环境、减少羽毛被弄脏、减少疾病发生。 常用垫料: 刨花、锯末、稻壳、麦秸等。 管理要点: 保持干燥、松散,定期翻动、添加或更换。 第四章 禽类产品与加工 4.1 禽类产品种类 4.1.1 禽肉 主要禽肉产品: 鸡肉、鸭肉、鹅肉、火鸡肉等。 不同部位的特点: 胸肉(脂肪少、蛋白质高)、腿肉(脂肪相对较多、风味浓郁)、内脏(如鸡肝、鸡胗,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和风味)。 产品形式: 整禽、分割禽、加工禽肉制品(如香肠、培根、炸鸡、烤鸡)。 4.1.2 禽蛋 主要禽蛋产品: 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等。 蛋的组成: 蛋壳、蛋清、蛋黄。 营养价值: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是重要的营养来源。 产品形式: 鲜蛋、加工蛋制品(如咸蛋、皮蛋、蛋黄酱、蛋白粉)。 4.1.3 其他禽类产品 羽绒: 鹅绒、鸭绒,是重要的保暖材料,广泛应用于服装、床上用品等。 禽类副产品: 禽血、禽骨、禽皮等,经过深加工可转化为多种工业原料或食品。 禽类生物制品: 如用于制药的疫苗、抗体等。 4.2 禽类产品质量与安全 4.2.1 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 品种: 不同品种的禽类在肉质、风味、蛋品质等方面存在差异。 饲养管理: 饲料品质、饲养密度、环境控制、疫病防治等都会影响产品质量。 屠宰加工: 屠宰技术、冷却、包装等环节对产品的新鲜度、保质期和口感至关重要。 储存与运输: 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包装方式是保持产品质量的关键。 4.2.2 禽类产品安全标准与检测 兽药残留: 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确保不超标。 微生物污染: 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重金属与有害物质: 需监测和控制。 检测方法: 包括化学检测、微生物检测、基因检测等。 4.2.3 质量控制体系 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一种系统的、预防性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ISO系列认证: 如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良好生产规范(GMP): 确保生产过程符合规定的标准。 4.3 禽类产品加工技术 4.3.1 禽肉加工 初级加工: 屠宰、去毛、去内脏、分割、冷却。 深加工: 熟制品: 烤鸡、炸鸡、酱卤制品、熏制品、蒸煮制品。 肉制品: 香肠、火腿、肉丸、肉馅。 方便食品: 即食鸡肉、速冻鸡块等。 加工技术: 注射、腌制、烟熏、蒸煮、烘烤、油炸、真空包装、辐照保鲜等。 4.3.2 禽蛋加工 鲜蛋处理: 清洗、分级、消毒、包装。 加工蛋制品: 咸蛋/腌蛋: 采用盐水浸泡或裹泥方法加工。 皮蛋/松花蛋: 采用碱性物质进行腌制。 煮蛋/蒸蛋: 方便食品。 蛋液/蛋粉: 经过巴氏杀菌、喷雾干燥等工艺制成,便于工业化生产。 蛋黄酱/沙拉酱: 利用蛋黄作为乳化剂。 4.3.3 其他产品加工 羽绒加工: 清洗、分级、整理。 禽类副产品加工: 禽骨提取明胶、禽血制成血粉或用于生物制品等。 4.4 禽类产品包装与储存 4.4.1 包装材料与方式 包装材料: 塑料薄膜、泡沫塑料盒、纸盒、金属罐等,要求具备一定的阻隔性、机械强度和卫生性。 包装方式: 真空包装: 延长保质期,防止氧化。 气调包装(MAP): 改变包装内的气体成分,控制微生物生长,保持产品品质。 可吸湿包装/排气包装: 针对不同产品特性设计。 4.4.2 储存条件 冷藏(4℃): 适用于鲜禽肉、鲜蛋等。 冷冻(-18℃以下): 适用于长期储存的禽肉产品。 常温储存: 适用于经过杀菌的罐头产品、蛋粉等。 影响因素: 温度、湿度、光照、通风。 4.5 禽类产品市场与营销 4.5.1 市场分析 市场需求: 消费者的偏好、收入水平、人口结构等。 市场竞争: 国内外同类产品的价格、质量、品牌。 市场趋势: 健康、绿色、安全、便捷、可追溯的产品更受欢迎。 4.5.2 营销策略 品牌建设: 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产品推广: 广告宣传、促销活动、展会展示。 渠道管理: 建立稳定的销售网络,包括批发、零售、电子商务等。 消费者教育: 普及禽类产品知识,提高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认知。 第五章 禽类疾病与健康管理 5.1 禽类疾病的病原体学 5.1.1 病毒 分类与形态: 介绍病毒的基本结构、大小、形状。 主要禽类病毒病原: 正黏液病毒科: 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 疱疹病毒科: Marek’s disease virus (MDV)、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 呼肠孤病毒科: Avian reovirus。 冠状病毒科: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 杯状病毒科: Avian gastroenteritis virus。 腺病毒科: Avian adenovirus。 细小病毒科: Avian parvovirus。 感染与复制: 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复制、变异和传播的机制。 5.1.2 细菌 分类与形态: 介绍细菌的基本结构、大小、形状。 主要禽类细菌病原: 革兰氏阴性菌: Salmonella species(沙门氏菌)、E. coli(大肠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多杀性巴氏杆菌)、Ornithobacterium rhinotracheale(禽呼吸道菌)、Chlamydia psittaci(鹦鹉热衣原体)。 革兰氏阳性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Streptococcus species(链球菌)、Clostridium species(梭菌)、Enterococcus species(肠球菌)。 支原体: 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MG)、Mycoplasma synoviae (MS)。 致病机制: 细菌的毒力因子,如内毒素、外毒素、侵袭因子等。 5.1.3 真菌 分类与形态: 介绍真菌的结构特征。 主要禽类真菌病原: 曲霉菌: Aspergillus fumigatus(烟曲霉)是最常见的引起禽曲霉菌病(Aspergillosis)的病原。 念珠菌: Candida albicans(白色念珠菌)可能引起鹅口疮。 霉菌毒素: 由某些霉菌产生,如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赭曲霉毒素(Ochratoxin A)等,严重影响禽类健康和生产性能。 5.1.4 寄生虫 原生动物: 球虫: Eimeria species,引起球虫病(Coccidiosis),是危害肉鸡和蛋鸡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 滴虫: Trichomonas gallinae,引起鸽子口部疾病。 蠕虫(环节动物): 线虫: 如鸡蛔虫(Ascaridia galli)、盲肠线虫(Heterakis gallinarum)、发长舌形线虫(Capillaria spp.)。 绦虫: 如鸡膜样裸头绦虫(Raillietina echinobothridia)。 体外寄生虫: 螨虫: 如禽红螨(Dermanyssus gallinae)。 虱: 如鸡羽虱(Menopon gallinae)。 5.2 禽类免疫系统与免疫力 5.2.1 禽类免疫系统的组成 中枢免疫器官: 胸腺(Thymus)、法氏囊(Bursa of Fabricius)。法氏囊是B细胞成熟的场所,对禽类的体液免疫至关重要。 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结(Lymph nodes)、脾脏(Spleen)、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5.2.2 免疫机制 细胞免疫: T淋巴细胞(T-cells)介导,如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被感染的细胞,辅助T细胞激活其他免疫细胞。 体液免疫: B淋巴细胞(B-cells)产生抗体,通过抗体中和病原体或标记病原体以便吞噬细胞清除。 先天免疫: 机体抵抗病原体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如吞噬细胞、NK细胞、干扰素等。 5.2.3 影响免疫力的因素 遗传因素: 品种、品系具有一定的遗传抗病力。 营养: 充足、均衡的营养是维持正常免疫功能的基础。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如A、E、C、D)、微量元素(如锌、硒、铁)会削弱免疫力。 应激: 饲养环境不良、过度拥挤、运输、转群等应激因素会抑制免疫功能。 疾病: 某些疾病(如IBDV感染)直接破坏免疫器官,导致免疫抑制。 疫苗接种: 通过人工免疫,提高机体对特定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5.3 禽类疾病的诊断与检测 5.3.1 临床诊断 流行病学调查: 了解发病情况、发病率、死亡率、发病日龄、发病部位等。 病理剖检: 观察禽体全身和内脏器官的病变,判断疾病类型。 临床症状观察: 精神状态、食欲、饮欲、呼吸、采食、排粪等异常表现。 5.3.2 实验室诊断 微生物学检查: 细菌分离与鉴定: 培养、药敏试验。 病毒分离与鉴定: 细胞培养、PCR、ELISA等。 血清学诊断: 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检测血清中抗体的水平,判断感染情况。 HI(血凝抑制试验): 主要用于检测禽流感、新城疫等病毒抗体。 AGID(琼扩试验): 检测抗原或抗体。 分子生物学检测: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 检测病原体的DNA或RNA,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病理组织学检查: 采集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染色,观察细胞和组织的病理变化。 5.4 禽类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5.4.1 生物安全措施 封锁式管理: 限制人员、车辆、物品的进出,防止病原体传入。 人员管理: 进出人员进行消毒,穿戴工作服,遵守操作规程。 车辆消毒: 进出场的车辆必须进行彻底消毒。 饲料、饮水、垫料管理: 确保来源安全,避免污染。 病禽、死禽处理: 及时隔离、焚烧或深埋,防止疫情扩散。 外来禽类管理: 严格检疫,避免引入带病禽类。 5.4.2 免疫接种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针对本地区主要流行病,选择适宜的疫苗、免疫途径和接种时间。 疫苗的正确储存与使用: 保证疫苗效价。 5.4.3 药物预防与治疗 合理用药: 遵循兽医指导,对症下药,避免滥用。 抗生素的谨慎使用: 避免产生耐药性。 抗球虫药、驱虫药的应用: 根据疫情情况和经济效益选择。 5.4.4 卫生消毒 定期消毒: 禽舍、设备、工具等按计划进行消毒。 彻底消毒: 清群后对禽舍进行彻底消毒。 选择有效的消毒剂: 并注意轮换使用,防止产生耐药性。 5.5 禽类健康监测与评估 定期健康检查: 观察禽群精神状态、采食量、死亡率等。 抗体水平监测: 定期检测特定抗体水平,评估免疫效果。 病原学监测: 定期对禽群进行病原学抽样检测,早期发现潜在疫情。 生产性能监测: 密切关注体重增长、产蛋率、饲料转化率等,及时发现因疾病引起的生产下降。 第六章 禽类生产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6.1 自动化设备在禽类生产中的应用 6.1.1 自动饲喂系统 结构: 料塔、输料管、饲喂器、控制系统。 功能: 自动将饲料从料塔输送到饲喂器,精确控制饲喂量和饲喂频率,实现精准饲喂,减少饲料浪费。 优点: 提高饲喂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保证饲料新鲜度,减少污染。 6.1.2 自动饮水系统 结构: 水源、输水管、饮水器(如乳头式饮水器、杯式饮水器)、水质过滤、稳压装置。 功能: 提供清洁、充足的饮水,并自动调节水位,确保禽类随时都能饮到水。 优点: 保证饮水卫生,提高采食量,促进生长和生产。 6.1.3 环境自动控制系统 组成: 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氨气传感器、CO2传感器、风机、加热器、湿帘、喷淋系统、卷帘等。 功能: 实时监测舍内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环境参数,并根据设定值自动调节通风、供暖、降温等设备,维持最佳的饲养环境。 优点: 提高环境调控的精准度和效率,为禽类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减少疾病发生,提高生产性能。 6.1.4 自动集蛋系统 结构: 集蛋带、升降机、集蛋盘、输送带。 功能: 将产蛋箱内产下的蛋自动收集并输送到指定地点。 优点: 减轻人工劳动强度,提高集蛋效率,减少蛋破损。 6.1.5 粪便处理与清运设备 刮板式清粪机、传送带式清粪机: 用于刮取和清运禽舍内的粪便。 集粪系统: 将粪便集中处理。 优点: 改善禽舍环境卫生,减少氨气排放,降低劳动强度。 6.2 智能化技术在禽类生产中的应用 6.2.1 传感器技术 体温传感器: 实时监测禽体体温,早期发现发热迹象。 活动传感器: 监测禽类的活动量和行为模式,分析其健康状况。 声音传感器: 检测禽类的叫声异常,判断是否有应激或不适。 视觉传感器(摄像头): 用于视频监控、姿态识别、采食饮水行为分析。 6.2.2 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 物联网(IoT): 通过传感器将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数据无线传输到云平台。 大数据分析: 对海量生产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发现规律,预测趋势。 人工智能(AI)与机器学习(ML): 疾病预警: 通过分析传感器数据和生产数据,提前预警潜在的疾病爆发。 生长预测: 预测禽类的生长速度和体重。 生产优化: 基于数据分析,优化饲料配方、饲喂策略、环境参数等。 6.2.3 智能监控与视频分析 远程监控: 通过电脑或手机APP,随时随地查看禽舍内情况。 行为分析: 利用AI技术识别禽类的异常行为(如啄羽、腹泻、精神沉郁),及时发出警报。 个体识别: 利用面部识别或纹理识别技术,追踪个体禽类的生长和健康状况(在某些特定研究或应用中)。 6.2.4 机器人技术 自动巡检机器人: 自动检查设备运行状态、环境参数等。 疫苗注射机器人: 在特定场景下,用于自动化疫苗注射。 6.3 智能禽类生产管理系统 集成化平台: 将环境控制、饲喂、饮水、监控、数据分析等功能集成于一体。 决策支持: 提供科学的决策建议,帮助养殖者做出更优化的管理。 追溯系统: 记录从饲料到产品加工的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产品可追溯,提升消费者信任。 远程管理: 养殖者可以远程控制设备、查看数据、接收警报。 6.4 智能化禽类生产的效益与挑战 6.4.1 效益 提高生产效率: 减少人工依赖,实现24小时自动化管理。 降低生产成本: 优化饲料利用,减少人力成本。 提升产品质量与安全: 精准控制环境,减少人为错误,保障食品安全。 改善养殖者工作环境: 减轻繁重劳动,使养殖业更具吸引力。 实现精细化管理: 基于数据驱动,提高决策科学性。 6.4.2 挑战 初期投资成本高: 智能化设备的引进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 技术门槛: 需要养殖者掌握一定的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 数据安全与隐私: 保护生产数据的安全。 设备维护与更新: 设备的定期维护和技术更新的挑战。 网络基础设施: 偏远地区可能面临网络覆盖不足的问题。 第七章 禽类生产的经济与环境影响 7.1 禽类生产的经济效益 7.1.1 市场价值与需求 全球禽类产品市场规模: 简述禽肉、禽蛋等产品的全球消费量和市场价值。 市场驱动因素: 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健康蛋白质的需求。 新兴市场与消费趋势: 如对特色禽肉、有机禽蛋的需求增长。 7.1.2 产业链分析 上游产业: 饲料原料(谷物、豆类、粕类)、饲料添加剂、兽药、疫苗、育种、机械设备制造等。 中游产业: 规模化养殖、精细化管理、疾病防控。 下游产业: 屠宰加工、食品加工、包装、冷链物流、销售终端。 产业链的协同效应: 各环节的相互依存和促进,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7.1.3 经济效益分析 利润空间: 禽类生产利润受饲料成本、市场价格、生产效率、疫病发生等多种因素影响。 投资回报: 分析不同规模的养殖场的投资回报周期。 就业机会: 禽类生产及其相关产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发展禽类产业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 7.2 禽类生产的环境影响 7.2.1 资源消耗 土地资源: 养殖场的占地,以及用于生产饲料的耕地。 水资源: 禽类饮水、禽舍清洁、饲料生产(灌溉)等。 能源消耗: 供暖、通风、照明、加工设备等。 7.2.2 废物排放与污染 废弃物: 禽畜粪便、垫料、病死禽等。 空气污染: 氨气、硫化氢、粉尘、温室气体(如甲烷、氧化亚氮)排放。 水污染: 粪便中携带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兽药残留,可能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土壤污染: 长期施用未完全腐熟的禽畜粪便可能导致土壤重金属累积和养分失衡。 7.2.3 土地利用与生物多样性 土地集约化利用: 规模化养殖场占地,可能影响周边生态环境。 饲料生产的土地利用: 大规模种植玉米、大豆等饲料作物,可能挤占其他土地用途,影响生物多样性。 7.3 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技术 7.3.1 资源节约型生产模式 优化饲料配方: 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对单一原料的依赖。 节水技术: 采用节水型饮水设备,优化禽舍清洁方式。 节能措施: 提高设备能效,采用绿色能源(如太阳能)。 7.3.2 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 粪污处理技术: 干法发酵/好氧堆肥: 将粪便转化为有机肥,减少臭味和病原体。 厌氧发酵: 产生沼气,作为能源使用,同时处理粪便。 沼渣沼液的利用: 作为农田肥料。 固液分离: 分离出固体和液体部分,便于分别处理和利用。 废气处理技术: 生物滤池、光催化氧化等,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病死禽无害化处理: 采用焚烧、化制、堆埋等方法,防止疫病传播和环境污染。 7.3.3 绿色饲养技术 生态养殖: 结合种植业,实现养殖业与种植业的循环利用。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微生物、寄生性天敌等控制病虫害。 替抗养殖: 采用益生菌、植物提取物等替代抗生素,保障产品安全。 7.3.4 追溯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的追溯体系: 从饲料生产、养殖过程、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实现信息可追溯。 提升消费者信任: 消费者可以通过追溯码了解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增强购买信心。 7.4 政策法规与行业标准 环境保护法规: 遵守国家关于污染物排放、废物处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动物疫病防控政策: 配合政府的免疫、监测、净化等工作。 食品安全标准: 确保产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行业协会的推动作用: 制定行业规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第八章 禽类生产的未来发展方向 8.1 科技创新驱动 8.1.1 生物技术应用深化 基因编辑技术: 如CRISPR-Cas9,用于精准改良禽类品种,培育抗病、高产、高品质的品系。 合成生物学: 创造新的生物途径,生产高价值的生物产品。 微生物组学: 深入研究禽类肠道微生物群落,通过调控微生物组成,改善消化吸收、提高免疫力。 疫苗技术创新: 开发新型、高效、广谱的疫苗,如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 8.1.2 信息技术与智能化升级 大数据与AI的深度融合: 构建更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生产的预测性维护和主动管理。 区块链技术: 应用于产品追溯,提升透明度和安全性,构建可信的食品供应链。 模拟仿真技术: 用于优化禽舍设计、环境控制策略和育种方案。 8.2 绿色可持续发展 8.2.1 循环经济模式 全产业链的闭环: 将养殖、种植、能源生产、废物处理等环节有机结合,实现物质和能量的高效循环利用。 资源化利用技术升级: 发展更高效、更经济的粪污处理技术,产生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如生物基材料)。 8.2.2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精准营养: 基于个体或小群体的营养需求,提供个性化饲粮,减少营养浪费。 环境友好型饲料: 开发利用替代蛋白源(如昆虫蛋白、藻类蛋白)、减少饲料加工能耗。 8.3 消费者导向的市场变革 8.3.1 健康与安全需求升级 无抗生素、无激素产品: 消费者对健康无忧的食品需求日益强烈,推动“替抗”和“无添加”生产。 功能性食品: 开发具有特定健康益处的禽类产品(如富含Omega-3脂肪酸的禽蛋)。 定制化产品: 满足消费者对不同部位、不同风味、不同烹饪需求的个性化产品。 8.3.2 可追溯与透明化 全程可追溯体系的普及: 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产品的来源和生产过程,透明化的信息是建立信任的关键。 社交媒体与内容营销: 利用新媒体平台与消费者直接沟通,讲述品牌故事,传递产品价值。 8.4 应对全球化挑战与机遇 8.4.1 国际合作与贸易 技术引进与合作: 加强与国际先进国家在育种、疫病防控、智能化养殖等方面的合作。 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 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 应对贸易壁垒: 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以适应国际市场需求。 8.4.2 应对气候变化 适应性育种: 培育耐高温、耐旱等适应极端气候条件的禽类品种。 优化养殖环境: 研发和应用能够抵御极端天气(如热浪、洪水)的养殖设施。 8.5 行业伦理与社会责任 8.5.1 动物福利 提升动物福利水平: 关注禽类的生存环境、饲养密度、行为需求,逐步淘汰不符合动物福利的生产方式。 消费者对动物福利的关注度提升: 成为影响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 8.5.2 可持续生产与社会责任 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养殖企业应积极履行环保义务,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促进农村发展: 禽类产业的发展应兼顾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食品安全与公共健康: 确保禽类产品安全,保障国民健康。 结论 禽类生产作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产业,在保障食物供给、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人口增长、消费升级、科技进步以及环境挑战,禽类生产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未来的禽类生产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驱动,实现智能化、精细化和高效化;更加强调绿色可持续发展,通过循环经济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更加关注消费者需求,提供健康、安全、可追溯的产品;并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实现动物福利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唯有如此,禽类生产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这本书的整体风格来看,它显得非常学术和严谨。我作为一名家禽育种的研究人员,对这本书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在分子育种、基因组选择等方面提供一些前沿性的理论和技术指导。我非常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家禽遗传改良的最新进展,例如如何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来加速选育进程,或者如何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来改良家禽的抗病性、生产性能等。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对家禽的基因组结构、基因功能进行详细的阐述,为我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对于如何科学地进行家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也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这本书是否会在这方面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建议,我拭目以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人一种沉稳厚重的感觉,封面的配色也显得专业而不过于张扬。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家禽的生理生殖特性,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养殖管理来提高繁殖性能和育成率。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有详细的关于种禽选育、配种技术、孵化过程的讲解。比如,对于孵化这一环节,是否会介绍不同品种禽蛋的孵化条件(温度、湿度、换气),以及如何通过数据监测来优化孵化效果?另外,关于“家禽的健康管理”部分,我希望能找到关于常见寄生虫病、细菌病、病毒病的详细介绍,包括其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以及最重要的——预防措施。我深知,在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生大规模疫病,将给养殖户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所以,这方面的知识对我来说尤为宝贵。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清晰的目录结构,这对于我这样希望快速找到所需信息的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每一章节的标题都非常具体,比如“家禽的营养需求与饲料配方”、“常见禽病及其防控策略”、“规模化养殖场设计与管理”,这些都直击了我关注的核心。我尤其对“规模化养殖场设计与管理”这一章节抱有很高的期望,因为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管理水平的提升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书中是否会涉及自动化养殖设备的应用、环境控制系统(如温湿度、通风)的优化,以及如何建立科学的疫病监测和预警机制?这些都是现代高效养殖所必需的。此外,关于“家禽的营养需求与饲料配方”部分,我希望它能详细介绍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品种禽类的具体营养标准,以及如何根据市场价格和营养价值来调整饲料配比,以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图案,只有书名和作者信息,给人一种严谨、务实的专业书籍的感觉。拿到手中,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印刷清晰,字号大小适中,阅读起来不会有压力。我之前对家禽养殖方面有一些零散的了解,但一直想系统地学习一下,而这本书的名字“禽类生产”就显得非常切题,似乎涵盖了从雏禽的饲养到商品禽的出栏,再到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和经济效益等方方面面。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是否会讲解不同品种禽类的生长习性、饲料配方以及疾病防治的细节。毕竟,养殖业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科学的生产流程,帮助我规避常见的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效益。从封面和书名来看,我期待它能成为我案头的一本实用手册,随时可以查阅,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看起来相当可观,厚实的篇幅预示着内容的丰富和翔实。我最近正在考虑进行肉鸡的规模化养殖,所以非常关注关于肉鸡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以及市场销售策略方面的内容。这本书的标题“禽类生产”似乎涵盖了这一领域。我希望书中能详细分析不同肉鸡品种的生长特点和市场前景,并提供一套科学的生长管理方案,包括不同阶段的饲料供给、光照时间、舍内环境控制等,以期达到最快的生长速度和最高的饲料利用率。同时,我也想了解如何进行准确的市场预测,以及在销售环节如何与屠宰企业或零售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产品能够及时、有效地销售出去。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提高肉鸡品质,如肉质鲜嫩度、均匀度等方面的建议,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