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徐光启与利玛窦
定价:13.00元
售价:9.5元,便宜3.5元,折扣73
作者:余三乐
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101070583
字数:
页码:9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141kg
《文史中国》丛书首批共58本,分为四个系列:“辉煌时代”、“世界的中国”、“文化简史”、“中华意象”。四个系列互相联系,同时又自成体系,为读者多视角多侧面地展示中华文明。
“世界的中国”系列共10本,集中表现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展现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组成部分,强调中国与世界的开放共荣、和谐共处是中华,文化的固有精神。
他说:“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昔人云‘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吾辈言几何之学,政与此异。因反其语曰‘金针度去从君用,未把鸳鸯绣于人’。若此书者,又非止金针度与而已,直是教人开矿冶铁,抽线造計;又是教人植桑饲蚕,涑丝染缕。”(《徐光启集》第76、78页)他以形象的比喻对《几何原本》一书给予了高度赞扬。
值得注意的是,徐光启在刻印此再校本时,就已经放弃了将未译之后九卷继续译完的打算,他说:“续成大业,未知何曰,未知何人,书以俟焉。”这是为什么呢?
,“1615年,天主教教会日奉省区的省长瓦伦逖姆.卡尔瓦罗干预了在中国的这种传教政策。1614年,因为在日本对天主教的迫害狂潮,卡尔瓦罗被迫将在日本的耶稣会总部撤到了澳门。他如果不在中国事务上插上一脚,就无法名正言顺地在澳门立足。于是他颁布了严厉的布告,禁止使用利玛窦的传教方法。教授数学和哲学的工作也被禁止了。”(《从利玛窦到汤若望》08页)在他的影响下,北京教会的继任领导人龙华民也不赞同利玛窦的科学传教方针,对翻译科学著作不感兴趣,也不予支持。第二,“当时在京的传教士庞迪我、熊三拔等人对几何学并不精通,尤其对后九卷更是不甚了了”(《徐光启为什么不续译几何原本后九卷?》)。
因此可见,1607年《几何原本》的成功翻译是何等的不易!或者说,其得以出版是极其偶然的。一方必须是精通此义又乐于此道的外国传教士,舍利玛窦而无他,另一方必须是立此志向又有此能力的中国学者,非徐光启而莫属。而利、徐二公同在北京又仅有短短三年的时间(即从1604年徐光启中进士到1607年他为父亲守制而离京)。
章 徐光启的青少年生活
第二章 泰西奇人利玛窦
第三章 在南京的次短暂会面
第四章 汇聚京师
第五章 翻译《几何原本》
第六章 《畸人十篇》与利玛窦之死
第七章 《泰西水法》和《简平仪说》
第八章 南京教案与《辩学章疏》
第九章 辽东战局与西洋大炮
第十章 主持历局与编纂《崇祯历书》
深入阅读
这部作品,初读之下便被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所攫住。作者的笔触细腻,仿佛带着读者穿越了数百年的时光,亲临那个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与深度交融的年代。我尤其欣赏他对时代背景的铺陈,那种大明王朝末年,内忧外患的社会氛围,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为后续两位核心人物的登场提供了极为坚实而富有张力的舞台。书中对当时士大夫阶层复杂心态的刻画尤为精彩,他们对新知的好奇、对传统的固守,以及在权力更迭中的挣扎,都呈现出多维度的面貌。这种对宏大叙事的精妙掌控,使得即便是对历史不甚熟悉的人,也能迅速沉浸其中,感受到历史洪流的磅礴力量。叙事节奏的把握也十分到位,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人物早年的求索与挣扎;时而又如惊涛拍岸,聚焦于关键性的决策时刻,让人屏息凝神,手不释卷,深切体会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背负的沉重与光荣。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次阅读体验,那便是“启迪”。这本书远不止于叙述两个人如何相遇、如何合作,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在面对全球化和知识爆炸时所应有的姿态。作者通过回顾那段历史,巧妙地提出了一个永恒的议题:如何在坚守自身文化根基的同时,拥抱来自外部世界的先进文明成果?书中两位人物的努力与牺牲,为后世的文化交流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进步绝非盲目排外或全盘西化,而是在深刻理解自身优劣的基础上,进行审慎而有远见的取舍与融合。我读完后,感觉心中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不再仅仅关注眼前的得失,而是开始从更宏大、更长远的历史维度去审视当下的选择与未来的方向,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馈赠。
评分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处理历史细节时的那种近乎偏执的考据精神。书中的许多场景,无论是紫禁城内的低语,还是乡间田野间的实地测量,都充满了鲜活的质感,绝非凭空臆造。作者似乎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去查阅那些尘封已久的档案、信函甚至是当时的舆论记载。例如,对某项西学引入引发的朝廷内部辩论的描述,书中引用了多个互相矛盾的史料来侧面印证事件的复杂性,这种多源头互证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叙事的可靠性与厚重感。这使得我阅读时,心中充满了对历史真实性的敬畏。它没有为了情节的流畅而牺牲史实的严谨性,反而通过这种严谨,构建起一个令人信服的、有血有肉的清初历史侧影。对于每一个想要深入了解那个历史断面的读者而言,这种扎实的学术底蕴无疑是最大的福音。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律感,它不像现代流行的快节奏小说那样追求不断的刺激,而是更注重情绪和思想的逐步酝酿与升华。开篇的铺垫略显沉静,但这种沉静恰恰为后续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绘两位主角精神世界转变时的那种克制与深邃。他们的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书中坦诚地展现了他们的挫折、误解,甚至是与同僚之间的摩擦与隔阂。但正是这些“不完美”,才使得他们作为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读到后期,当两位主角共同在事业的高峰与命运的低谷中交错前行时,那种相知相惜又各自承担重任的复杂情感,让人不禁为之喟叹。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没有激昂的口号,却自有其不动声色的力量,直击人心深处对“使命”与“传承”的思考。
评分翻开这本书,最让人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于“沟通”这一主题的深刻洞察和极致展现。它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像是一部关于跨文化理解的教科书。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两位主角,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孕育而出,却都怀揣着对更高真理的无限向往。书中详尽描述了他们是如何尝试用对方的语言、逻辑和思维框架去理解彼此的世界观,那种“试图用几何学的严谨去解释天主教义”的努力,那种“将中国儒家经典用拉丁文精准对照翻译”的苦心,无不令人动容。这绝非简单的知识搬运,而是一种灵魂层面的对话与重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化身为那个时代的翻译官,体会到每一个词汇、每一个概念在转换过程中所经历的巨大张力和微妙的失落感。这种对文化鸿沟消弭过程的细致描摹,使得整本书的立意远超于单纯的历史叙事,升华为对人类求知本质的哲学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