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三代人9787500096139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汤一介

我们三代人9787500096139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汤一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汤一介 著
图书标签:
  • 家族史
  • 回忆录
  • 个人传记
  • 社会历史
  • 中国现代文学
  • 汤一介
  • 文化反思
  • 时代变迁
  • 20世纪中国
  • 个人经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ISBN:9787500096139
商品编码:2965767948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我们三代人
作者 汤一介
定价 68.00元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ISBN 9787500096139
出版日期 2016-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是汤一介先生的遗稿,经整理后出版。全书以三个部分分别叙述了作者的祖父、父亲,以及作者自己的身世经历、人物关系、学术著述等内容,生动而深刻地展现出汤氏一门三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百年社会动荡变迁中的政治命运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学术的传承守望。

★父亲汤用彤先生是蜚声中外的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作者细致地回顾了父亲的人品、操守、个性,以及他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学问成就。

★对于自己,汤一介更以力持客观、自我解剖的态度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学术生涯,将一生悲欢得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沉浮、始终孜孜以求的学术历程等完整地呈现出来。令人深思,也令人感叹!

不难想见,这部中国读书人的百年缩影,其历史价值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历久弥新,其学术价值也定会随着一代代学人的深入体会而不断放大。

我对中国文化非常热爱,因为我爱我的祖国,就必须爱我的祖国的文化,一个国家必须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珍惜自己文化传统的国家,才是有希望的国家。

——汤一介


   作者简介

汤一介(1927.2.16~2014.9.9)

中国当代哲学家、哲学史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从1956年起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创办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三智文化书院、什刹海书院等学术研究机构。代表著作有《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佛教与中国文化》等。大部分著作与论文已结集为十卷本《汤一介集》出版。主编有《汤用彤全集》、《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中国儒学史》(与李中华共同主编)、《中华佛教史》(与季羡林共同主编)等著作。以古稀之年主持大型文化工程《儒藏》“精华编”的编纂,竭尽全力地推动中国新时期的哲学和文化建设,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中国现代学术的崛起做出了重大贡献。


   目录

目录

我祖父

略述家史/003

读祖父雨三公《颐园老人生日游图自序》/009

读祖父雨三公的诗文/015

有关我祖父的一些材料/022

我父亲

我的父亲汤用彤/027

记我的母亲/034

汤用彤先生与东南大学/038

用彤先生的文化观/040

汤用彤与胡适(一)/047

汤用彤与胡适(二)/059

汤用彤与胡适(三)/077

记胡适给我父亲的一封短信/087

汤用彤与吴宓/089

汤用彤与熊十力/113

汤用彤与钱穆/118

汤用彤与傅斯年/124

用彤先生与北大复校/127

我父亲为什么没有去南京/131

儒、释、道,我父亲是哪一家/134

用彤先生研究“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原因/139

父亲如何认识党的/143

用彤先生的一份思想检查/146

1957年用彤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会议上的书面发言/156

关于1949年后《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等书的“后记”/166

读《康复札记》想到的/173

关于用彤先生编选的《汉文佛经中的印度哲学史料》和《印度佛教汉文资料选编》/180

我自己

我的童年/191

到云南与父亲团聚/195

我的中学时代/204

西去延安幻想曲/208

父亲给我的三封信/212

我能有什么信仰吗/217

北大四院的生活/230

东厂胡同大院中的大孩子和小孩子/235

我和邓可蕴/238

在进退两难之间/248

我与“梁效”/261

父亲对我的一次责骂/280

从《东方之子》节目主持人向我提出的问题说起/287

我在沙滩的北大和未名湖的北大/293

我的子孙成了美国人/298

我与中国文化书院(一)/302

我与中国文化书院(二)/316

我与中国文化书院(三)/328

我的哲学之路(一)/344

我的哲学之路(二)/369

我的哲学之路(三)/378

我们为什么要编纂《儒藏》/452

后的七次讲话/460


   编辑推荐

★汤一介留给这个世界*后的遗稿,尘封

★星云大师、饶宗颐一致推崇汤一介的学问人品;楼宇烈、乐黛云、成中英、余敦康、牟钟鉴、金春峰、陈可冀、怡学大和尚、钱逊、王博、于丹、林崇德、王守常、李存山、张广保、干春松、赵白生、苑天舒等近

★国学的的群英谱,大师的朋友圈。在《我们三代人》中,汤一介以纪实的笔法全面介绍了他的父亲、一代国学大师汤用彤与胡适、钱穆、熊十力、吴宓、傅斯年等人的交往,并客观讲述了汤用彤晚年的思想变化,而不为尊者讳。比如用彤先生是如何认识党的;国民党败退前,汤用彤为什么选择留在大陆?汤用彤

★自我解剖,秉笔直书,不回避问题。汤一介以忠厚的立场记载了自己一生的悲欢得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沉浮、始终孜孜以求的学术历程。用

★真实、真诚、中正的书写态度。汤家三代人牵扯到很的人物关系,汤一介本着一种同情的理解和中正为人的态度来写这些关系,没有阿谀逢迎,没有吹捧,也没有有意的贬低任何人。这样的书写,堪为后辈典范。

★中国百年学术文化史的缩影。《我们三代人》提供了一个理解百年学术史和文化史的线索,同时也给了我们提供了中国政治史的角度。汤先生在他的学术思想、哲学思想发展当中有很重要的基础就是三代人的传承,百年来中国政治变革、社会发展、思想文化发展,其实这三代人是中国发展的缩影。

★讲述创办中国私立大学的梦想。汤一介生前一直想把中国文化书院办成一所综合性的私立大学,他在书中全面介绍了他担任中国文化书院院长期间为此所做的努力,以及梦想难以实现的遗憾。

★完整呈现汤氏家训的原始手迹。汤氏家训“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出自汤一介祖父汤霖的《颐园老人生日讌游图自序》中。《我们三代人》将颐园老人的珍贵手迹完成呈现给读者。


   文摘

   序言

历史的沉思与思想的脉络:《我们三代人9787500096139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汤一介》之外的学术探索 引言:超越个体叙事,聚焦思想史的宏大命题 当我们凝视知识的海洋时,个体生命的回响固然珍贵,但更引人入胜的,往往是那些构建了时代精神与文明基石的宏大思想体系。以下将呈现的图书简介,旨在勾勒出与“我们三代人”的家族记忆和个人史诗截然不同的学术景观——那些深植于中国思想史、哲学本体论以及文化传承脉络中的关键性议题。这些书籍(此处指代一批探讨中国哲学、思想史及文化经典的严肃学术著作)的价值,在于它们对中国智慧进行系统梳理、批判性继承与创造性转化,而非仅仅记录某个特定家族的变迁。 第一部分:先秦哲学的精微构建与“道”的本体论探寻 一部关于先秦诸子思想的权威著作,无疑是理解中华文明基因的起点。这类书籍往往不满足于简单的历史梳理,而是深入探讨了“道”的形上学意义,以及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如何构建了其独特的宇宙观和政治伦理体系。 例如,聚焦于《老子》与《庄子》的深度解读,这类著作会花费大量篇幅解析“无为”与“逍遥”的内在关联。它不是以个人经历来佐证“顺应自然”,而是从文本细读出发,探讨“道”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诠释变化,以及它对后世文人精神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研究者可能会引入比较哲学的视角,将“道”与西方形而上学的概念进行对照,但其核心仍在于挖掘中国古典语境中“道”的独特性——它既是本体,也是方法,更是生命状态的终极理想。 对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则会超越对孔孟“仁义”的简单颂扬。严谨的学术作品会细致剖析《荀子》对人性“性恶论”的论证,探讨其如何为礼法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将其置于春秋战国社会结构剧变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同时,对《孟子》的“义内在于仁”的逻辑推演,也会被置于与墨家“兼爱非攻”的理论竞争中进行辩证分析。这类研究的重点在于思想的内在逻辑性和历史的冲突性,而非其在现代生活中的简单复刻。 第二部分:汉唐之际的思潮整合与佛教的中国化进程 秦汉大一统格局确立后,思想界的焦点转向如何将诸子学说融合成维护帝国稳定的意识形态,以及如何吸收外来文化,特别是佛教的深刻影响。 关于汉代经典的解读,专业的学者会关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如何将阴阳五行哲学系统化,使之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支柱。这种分析不会停留在表面上的“天象与人事关联”,而是深入探究其如何构建了一套维护皇权神圣性的政治哲学模型,并与先秦的政治理想进行对比。 而唐代思想史的研究,则将目光投向了佛教的本土化。一部严谨的佛教史著作,会详细描绘禅宗的兴起如何脱离了印度佛教的繁复仪轨,转而强调“顿悟”和“明心见性”。学者们会运用历史文献学的方法,分析慧能的语录,考察其如何巧妙地融合了道家“空”的观念,创造出一种更符合中国士大夫审美品味的修行路径。这不仅是宗教史的研究,也是中国哲学对外部文化进行筛选、吸收和重构能力的集中体现。 第三部分:宋明理学的本体论重构与心学的实践维度 宋明理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哲学革命。相关学术著作将聚焦于程朱理学如何回应了唐代以来的思想困境,试图在“理”的范畴内建立起一套涵盖宇宙生成、人性结构与道德实践的完备体系。 对朱熹的研究,会深入解析其“理一分殊”的宇宙观,以及“格物致知”的具体路径。这并非是关于家庭教育或个人修养的通俗读物,而是探讨朱熹如何通过对《四书》的重新注释,确立了一套强调客观实体性“理”的形而上学基础,并以此规范士大夫的日常伦理。 与此相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是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深入探讨心学的书籍会强调“心即理”的革命性主张。研究者会分析“致良知”并非空泛的道德口号,而是一套严密的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结合——即主体意识的能动性在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核心地位。比较朱陆异同的著作,将详细展现中国哲学在探讨人类精神能动性方面的精微思辨,其深度远超对个体生命感悟的记录。 第四部分:近现代思想的转向与中西文化的艰难对话 进入近现代,中国思想面临的是如何回应西方工业文明与科学理性带来的挑战。严肃的学术探讨会聚焦于思想家们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艰难的文化抉择。 研究严复的翻译实践,不仅仅是记录他引进了哪些西方著作,更重要的是分析他如何创造性地转化了如“物竞天择”等概念,使其能够嵌入到当时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话语中去。这种对翻译策略的深层剖析,揭示了文化转型期的语言困境与思想张力。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则会深入剖析白话文运动背后的深层文化逻辑——它如何挑战了儒家文本的权威性,并试图建立一种更具现代性、更贴近民众经验的表达方式。探讨胡适与陈独秀对民主与科学的引进过程,会展现出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摇摆、挣扎的复杂心路历程,而非仅仅停留在对新旧思想的简单对立描述上。 结语:知识的重量与历史的回响 综上所述,上述描述的学术著作,关注的是思想的脉络、概念的演变、体系的构建以及文化转型的宏大叙事。它们通过严谨的考据、精妙的逻辑分析和深厚的史学功底,试图把握中国精神的深层结构。这些著作的价值在于其普遍性和历史穿透力,它们超越了任何个体的家庭命运,直抵中华文明数千年思想积淀的核心地带。它们的重量,在于对“人之所以为人,国之所以为国”的深刻追问,而非对某个具体时期的个人生活片段的描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它仿佛是一面多棱镜,从不同代际的视角折射出社会变迁的复杂图景。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洞察力,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任何一代人的选择,而是将他们置于各自的历史语境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时代洪流下的无奈与坚守。比如书中描绘的那个关于“安身立命”的讨论,祖辈的观念里,安稳是唯一的尺度,而到了孙辈那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似乎压倒了一切,这种张力在日常的琐碎对话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丝毫没有说教的意味,却让人深思良久。它不是那种宏大叙事的历史书,更像是通过一个家族的缩影,映射出整个社会心态的微妙变化。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层次感,即便是对一些看似寻常的家庭矛盾,也能挖掘出深层的文化根源。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传承”这个概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不断的碰撞、磨合和适应中实现的动态平衡。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集体无意识”的探讨上。它没有直接点明主题,而是通过描绘三代人在面对时代浪潮时的不同反应,潜移默化地展示了一种文化基因的传递与变异。比如,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权衡,老一辈人的“先天下后个人”的集体主义情怀,如何在孙辈身上演变成了对个人价值实现的执着追求,这种转变并非突兀的断裂,而是经历了中间一代人艰苦的摸索和妥协。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沉默”的处理,很多关键的情感冲突和思想差异,并未通过激烈的争吵爆发出来,而是凝结在餐桌上的沉默、书信中未寄出的那句话里,这种“留白”的处理,反而给予了读者极大的解读空间,让我们去脑补那些未说出口的重量。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而是一本激发我们进行自我审视的镜子。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初读时有些许门槛,因为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快节奏的小说那样直白易懂,它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和心力去细细品味其中埋藏的文化符号和时代背景。但一旦你沉浸进去,那种回馈是极其丰厚的。作者在叙事结构上玩了不少巧妙的花样,比如经常在某一两句话中突然跳跃时间线,或者用一段看似无关的引文作为章节的引子,初看可能不解,但读到后面,一切线索都会巧妙地汇合,带来豁然开朗的阅读体验。这种结构上的精妙设计,恰恰呼应了三代人之间那种若即若离、时而交织时而断裂的关系。它不是线性叙事可以完全涵盖的,它更像是生活本身——充满着跳跃、重复和未竟之言。这种处理方式,让这本书的文学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挑战了读者对传统叙事模式的既有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令人赞叹,它拥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极其精准和克制的语言,构建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群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记忆”的描绘,不同的人如何选择性地记住过去,如何构建出符合自己心境的历史版本。那些关于旧时光的片段,像是褪色的老照片,每一页都有着不同的纹理和气味。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整理这些口述历史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他没有简单地记录事实,而是捕捉了事实背后的情绪底色。读到主人公面对一件尘封的旧物时那种复杂的心绪,那种夹杂着怀念、遗憾和释然的情感,那种细腻到几乎能触摸到的质感,真的让人拍案叫绝。这种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捕捉,使得整本书的厚度远远超出了一个家族故事的范畴,它触及了我们每个人在时间长河中如何定位自我的永恒命题。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地方性”的深情回望。虽然涉及的是宏大的代际变迁,但所有故事的基调和细节都牢牢扎根于一个特定的地域文化之中,那些关于风俗、食物、语言习惯的描摹,构建了一个真实可感的“场域”。这些具体的、带着泥土气息的细节,避免了作品陷入空泛的理论探讨。它们是三代人情感联系的锚点,也是他们观念冲突的具象化表现。这种扎根于本土的叙事力量,使得即便是关于现代化的冲击,也带上了一种独特的地域色彩,而非千篇一律的工业化进程描写。作者对环境和场景的刻画,达到了近乎文学人类学的水平,让人在为人物命运唏嘘的同时,也对那个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眷恋。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囫囵吞枣读完的作品,它需要细细咀嚼,才能品出其中蕴含的醇厚滋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