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油氣田開發地質基礎
定價:32.00元
售價:21.8元,便宜10.2元,摺扣68
作者:劉吉餘
齣版社:石油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8-01
ISBN:9787502154653
字數:
頁碼:
版次:4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58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共分18章,1~9章係統講述瞭與油氣田開發有關的普通地質學、構造地質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10~18章按油氣的生、儲、蓋、運、聚展開敘述,並結閤國內外油田開發實際介紹瞭許多實用的方法和技能。
本書可供高等院校石油工程專業、勘察技術與工程專業教學使用,也可供其他相關專業教學選用或油田地質工作人員、石油科研人員參考。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坦白講,我最初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希望它能立刻給我一些“點石成金”的秘訣,讓我看到油氣田開發的“捷徑”。但現實是,這本書更多的是在強調“基礎”的重要性。它就像一座宏偉建築的地基,沒有它,一切都隻是空中樓閣。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地層對比”那一章節的論述。作者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將地層比作一本厚重的曆史書,每一頁都記錄著地球過去的故事。而地質學傢,就像辛勤的考古學傢,通過解讀這些“文字”,來瞭解地下世界的真實麵貌。他詳細闡述瞭各種地層對比的方法,包括岩性對比、化石對比、測井麯綫對比等等,並且對每種方法的優缺點都進行瞭深入的分析。我尤其對“古生物標誌層”的概念印象深刻,明白瞭小小的化石,如何能成為區分不同地質年代的“身份證”,從而幫助我們建立起一套準確的地層年代序列。這不僅僅是枯燥的知識堆砌,更是一種嚴謹的科學思維方式的體現。它教會瞭我,在麵對復雜問題時,要學會從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入手,纔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
評分這本書,我斷斷續續看瞭好幾個月,總算算是摸清瞭門道。說實話,剛拿到手的時候,看著那些密密麻麻的專業術語,還有那些看起來就不好懂的地質圖,差點就被勸退瞭。但畢竟是衝著“油氣田開發”這個大目標來的,硬著頭皮也得啃下去。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講解一些基本概念的時候,總是會引經據典,從一些經典的地質理論齣發,然後一步步地剝開復雜的現象,展現齣其內在的邏輯。比如,在講到沉積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時,不是簡單地給齣幾個模型,而是會追溯到闆塊構造理論,再到地幔對流,讓你明白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地質構造,為什麼石油會在特定的區域富集。這種追根溯源的方式,雖然增加瞭理解的難度,但一旦明白瞭,就會覺得豁然開朗,之前的那些睏惑也煙消雲散瞭。而且,書中給齣的案例分析也相當豐富,雖然我不是業內人士,看不懂具體的參數和計算,但從文字描述中,我能感受到那種在地質勘探過程中,如何運用這些基礎理論來指導決策,如何從看似平淡無奇的地層中,挖掘齣巨大的經濟價值。這其中的智慧和經驗,真的讓人欽佩。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讓我認識到,很多看似遙不可及的專業領域,其核心邏輯其實是相通的。油氣田開發地質基礎,聽起來離我的生活很遠,但書中對“有效勘探”和“經濟開發”的探討,卻有著普適性的意義。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儲層評價”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不僅介紹瞭各種儲層評價的參數,比如孔隙度、滲透率、含油飽和度等等,還詳細講解瞭如何根據這些參數來預測儲層的産能,以及如何根據儲層的評價結果來指導鑽井和開發方案的製定。他用大量的圖錶和實例,展示瞭不同類型儲層在地質特徵和生産性能上的差異,以及如何根據這些差異來采取不同的開發策略。這讓我理解到,地質信息並非僅僅是描述地下情況,它更是一種“決策依據”。在地質條件的不斷認知過程中,不斷優化開發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這種“認識-決策-優化”的循環過程,其實在很多領域都適用,不僅僅是油氣開發。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學習”,不如說是在經曆一場“思維的洗禮”。我一直以為,油氣勘探開發,更多的是一種技術活,是各種高精尖設備的展示。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意識到,它背後蘊含著多麼深厚的科學理論和多麼精妙的邏輯推理。作者在闡述“油氣藏形成條件”時,並沒有直接給齣公式或者模型,而是層層遞進,先講到生油岩的形成,再講到油氣運移的機製,最後到圈閉的類型和有效性。他詳細分析瞭各種影響因素,比如溫度、壓力、有機質類型、構造運動等等,並且強調瞭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們如何共同塑造瞭最終的油氣藏。我特彆喜歡他對於“構造圈閉”和“地層圈閉”的區分和聯係的講解,讓我理解瞭地下構造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它們在油氣聚集中的關鍵作用。讀完這一部分,我纔真正體會到,原來油氣藏的形成,是一場億萬年地質運動的“傑作”,而地質學傢的工作,就是去“解讀”這份“傑作”。
評分我得承認,這本書在語言風格上,並不是那種輕鬆愉快的讀物,很多地方都需要反復揣摩,甚至結閤一些外部資料來輔助理解。但正是這種“硬核”的風格,反而讓我覺得它更加可靠和權威。作者在介紹“地下流體運動”時,沒有迴避復雜的數學方程和物理模型,而是盡可能地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其背後的原理。我尤其對“滲流規律”和“多相流”的講解印象深刻,雖然我不能完全理解那些復雜的公式,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努力地將抽象的科學概念,轉化為可以被理解的知識。他通過對不同流體在多孔介質中運動的模擬和分析,讓我理解瞭油氣藏的動態特徵,以及在開發過程中,如何通過調整生産參數來控製地下流體的流動,從而達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科學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它的結論,更在於它嚴謹的推理過程和深厚的理論基礎。它讓我看到瞭一個領域背後,無數科學傢們為之付齣的智慧和努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