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海洋鱼类的现在和未来 |
| 作者 |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
| 定价 | 18.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04668332 |
| 出版日期 | 2015-07-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期沙龙由中国水产学会承办,南海水产研究所贾晓平研究员、上海海洋大学黄硕琳教授作为领衔专家,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及渔业生产管理一线岗位的23位长期工作在海洋渔业资源与环境、海洋捕捞、海洋渔业管理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生产及其管理的专家围绕主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专家们对海洋渔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深感忧虑和亟待解决,其中有政策层面法律法规的不适或彼此抵触问题,有海洋生物资源有效养护问题,有渔民生计出路等诸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我国的海洋渔业尤其是近海渔业将遭受毁灭性的破坏,无鱼可捕的海洋沙漠化将成为梦魇,这已不仅是海洋生态平衡的问题,而将成为一个社会的问题。 |
| 作者简介 | |
| 毕远新 1975年出生,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工程师,2013 年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渔业资源专业,获博士学位。从事海洋渔业与生态方向的科学研究,以海洋环境与生态修复、海藻 场建设、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建设、海洋牧场建设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局、农业部等在内的多项课题研究,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在海藻场修复方面,根据对自然岛礁及邻近海域大型海藻的分布特征及其栖息地的物理、水文环境特征的研究结果,设计制造了多种适合大型海藻附着生长的附着基,通过人工移植技术提高了近岸岩礁区大型海藻覆盖面积,并建立了海藻场修复构造技术体系。在学术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多项授权。 陈作志 博士,副研究员,上海海洋大学硕士生导师,农业部南 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渔业资源 和海洋生态研究,在南海渔业资源、渔业种群生活史、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渔业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在国际上利用贝叶斯模型拟合了全球主要海洋渔业种群生活史 参数和内秉生长率(r)的关系,修正了经典剩余产量模型中r=2M的基本假设。在构建北部湾生态通道模型, 阐明了生态系统对捕捞和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并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北部湾渔业资源管理策略。主持了区域层级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纳入国家环保部“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在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论文50多篇,其中以SCI收录论文20多篇;主编专著1本;获得实用新型3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侯刚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海洋渔业系讲师,在职博士,南 海渔业资源监测与评估中心成员。研究方向为渔业生物学与 仔稚鱼分类学,围绕南海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的研究目标,2006 年至今一直在一线从事南海渔业生产抽样调查统计、渔 业资源海上调查、鱼类产卵场调查以及仔稚鱼分类鉴定、金线鱼等20种重要经济鱼类的渔业生物学持续监测工作。参加与主持农业部 808 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主持农业部“南海渔业生产捕捞结构调查”1项,**作者发表论文9篇;获得广东省湛江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
| 目录 | |
| 中国的渔业管理必须创新 黄硕琳 江苏海洋捕捞的症结和药方 沈德纲 近海渔业资源合理利用对策建议 邱永松 南海渔业资源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 侯刚 东海渔场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周永东 我国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原因探讨 林龙山 捕捞渔船数量下降时间与渔政管理重点 吕振波 以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为重心强化渔业管理 李应仁 海藻场修复所面临的问题 毕远新 基于北斗卫星的南海渔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 李忠炉 渔业声学技术在资源评估中的应用 汤勇 海州湾渔业资源监测和评价技术体系的构建 薛莹 中层鱼:中国未来的渔业新资源 陈作志 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APEC 蓝”的启示 万荣 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思考 邱盛尧 科学统计服务渔业科学发展 赵文武 关于我国渔业法修改的若干思考 李欣 谈谈中国渔业制度建设 刘舜斌 我国海洋渔业产业演变、困局及对策 仲霞铭 海洋渔业面临历史性拐点,相关政策应作调整 司徒建通 专家简介 |
| 编辑推荐 | |
| 我们可捕的鱼究竟还有多少,休渔期怎么设置合适,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再思考。更多好书详见奇趣科学馆 |
| 文摘 | |
| |
| 序言 | |
我是一位对科学史和未来科技发展充满兴趣的读者,《海洋鱼类的现在与未来》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海洋鱼类现状的梳理,更是一场关于人类认知海洋、并与之和谐共处的哲学思考。书中在回顾鱼类演化历史和现状的同时,也借此引出了对人类活动影响海洋生态的深刻反思。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现在”的描述,它没有回避问题的严峻性,而是直面了过度开发、污染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给海洋鱼类带来的生存危机。然而,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所探讨的“未来”,则是一幅充满希望与挑战的画卷。书中描绘了科学家们如何运用创新的科技手段,比如通过基因技术来拯救濒危物种,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监测海洋健康,以及如何发展更加可持续的渔业模式。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人类并非只能被动地接受环境恶化的后果,而是可以通过智慧和努力,去修复、去改善,去与自然建立一种更加可持续的关系。这本书让我对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也让我对科技的潜力及其伦理约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引人深思的好书。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人类认知边缘的生命形式非常着迷,而《海洋鱼类的现在与未来》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未知的好奇心。书中关于海洋深处那些奇特鱼类的介绍,彻底颠覆了我对生命形态的刻板印象。那些长着恐怖利齿的深海怪鱼,那些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依靠生物发光生存的生物,它们的生存策略简直是造物主最鬼斧神工的杰作。我被书中对于这些鱼类独特生理结构和行为模式的描述深深吸引,比如它们如何在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中生存,如何寻找配偶,如何繁衍后代,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存的智慧和力量。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前沿的海洋生物学研究,例如基因组学在鱼类分类和进化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利用先进的探测技术来研究那些难以接近的海洋生物。虽然有些概念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略显复杂,但作者巧妙地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这些高深的科学知识转化为了可理解的内容,让我得以窥探到海洋生命最神秘的一角,并对生命本身的韧性和创造力肃然起敬。
评分这本《海洋鱼类的现在与未来》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作为一个对海洋世界一直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那些生活在蓝色深海中的生灵怀揣着一份敬畏和向往。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海底博物馆,从那些早已灭绝的古老鱼类,到如今我们熟悉的海鱼,再到科学家们大胆预测的未来海洋新生命,每一个篇章都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书中对不同鱼类生存环境的描绘细致入微,从热带珊瑚礁的斑斓色彩,到深海的幽暗寂静,再到极地的冰冷水域,都栩栩如生。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鱼类进化史的解读,那些骨骼化石的图片和详尽的描述,让我明白了为什么鱼类会有如此多样的形态和习性,它们是如何一步步适应环境,演化出惊人的生存智慧。这本书并没有用艰深的学术术语来吓退读者,而是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知识娓娓道来,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海洋的浩瀚与神秘,也让我对生命演化的力量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一些科学普及读物那样,仅仅罗列事实和数据,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在阅读关于某些特定鱼类群落的章节时,我甚至能想象出它们在海洋中是如何嬉戏、捕食,以及如何躲避天敌的。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类比,将一些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比如将鱼类的进化比作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将不同鱼类的适应性比作精妙的生存策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明星鱼类”的深度挖掘,比如那些在深海黑暗中发光的鮟鱇鱼,或是那些拥有惊人迁徙能力的鲸鲨,它们的故事被讲述得引人入胜,充满了传奇色彩。同时,书中对于“未来”的畅想也极具启发性,它没有止步于现有知识的边界,而是大胆地展望了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在海洋生态监测和保护中的应用,让我对科技改变未来的可能性充满了期待。这本书就像一位充满魅力的导游,带领我探索了一个我从未深入了解过的奇妙世界,并引发了我对生命多样性与人类责任的深刻思考。
评分作为一名环保爱好者,我一直关注着海洋生态面临的挑战,而《海洋鱼类的现在与未来》这本书,则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海洋鱼类群体当下所处的困境,同时也点燃了我对未来的一线希望。书中关于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以及气候变化对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和分布影响的分析,既有令人忧虑的数据,也有深刻的警示。我看到了很多曾是餐桌上的常客,如今却濒临灭绝的鱼类,这不禁让我反思我们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是否已经超出了底线。然而,这本书的另一部分,也就是“未来”的篇章,却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书中探讨了科学家们如何通过基因技术、海洋保护区建设以及可持续渔业管理等方式,努力为海洋鱼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特别是关于一些濒危鱼类的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的案例,让我看到了科技与决心相结合所能产生的积极力量。这本书让我明白,保护海洋鱼类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认知到行动上的改变,而这本书正是帮助我们开启这场认知改变的重要引路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