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数字科普之路
定价:50.00元
售价:36.5元,便宜13.5元,折扣73
作者:张浩达
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110092675
字数:
页码:35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数字科普之路》内容共分为六章,章重在对数字科普理论方面的探讨;第二章是对十几位科普专家亲身经历的有趣采访;第三章是多样化的数字科普实践典型案例分析研究;第四章是北京数字科普协会服务中心工作的建言献策和调查报告;第五章是北京数字科普协会如何有效开展科普工作并进行自我管理、规划和运行的宝贵经验与文献。
内容中既有学术层面的理论研究,又有如何组织丰富多彩的各类科普活动的方法介绍与案例分析,还有已经被采纳的、可供参考的报告撰写样例。对如何办好一个公益性的科普文化协会,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希望《数字科普之路》能够对科普工作者、对学习科普和科技传播专业的学生、对广大的社会公众,提供可资借鉴的学习范式,共同繁荣我国的科普文化事业。
序
前言
章 理论研究:从科普到数字科普
节 数字时代的科技传播
第二节 数字科普发展方向与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第三节 数字科普是数字化时代科普主流
第四节 数字创作发展简史
第五节 探究艺术在科学活动中的价值
第六节 美术家笔下的科学家肖像
第七节 从电脑美术走向新兴媒体艺术
第八节 信息消费和数字科普共发展
第九节 大数据时代的公众理解科学
附录 数字科普术语
第二章 他们的经历:数字科普的见证
节 数字科普是科普工作的新尝试
第二节 肩负责任辛勤耕耘“数字北京”的建设之路
第三节 科普就是大众的科学化
第四节 数字科普重在教会人们思考
第五节 数字科普的意义不亚于“两弹一星”
第六节 智慧博物馆是我们的目标
第七节 北京数字科普协会的发展与创新
第八节 科普工作中的残疾人IT技能培训
第九节 中关村梦想实验室
第十节 中国电脑美术发展的20年
第十一节 从胶片到数字摄影
第十二节 互动百科的维基精神
第十三节 从考古专家到数博专家
第十四节 突破知识壁垒的数字博物馆
第三章 实践出真知:数字科普典型案例分析
节 面向农民的数字科普方向与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第二节 2014年青少年科普信息化现状调研报告
第三节 “蝌蚪五线谱”科普网站的由来
第四节 信息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
第五节 英国博物馆中的数字科普与文化教育
第四章 建言献策:数字科普智库服务社会
节 建立智库服务创新创业
第二节 关于将信息服务业作为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的建议
第三节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发展报告(摘要)
第四节 北京数字设计产业现状及发展研究(摘要)
第五节 中关村创新型孵化器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研究报告(摘要)
第六节 关于北京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建议
第五章 当活动成为文献:2008-2015年
节 成立北京数字科普协会的背景及其意义
第二节 北京数字科普协会成立
第三节 北京数字科普协会组织机构人员名单
第四节 我们的经纬线——2012年至2016年发展规划(纲要)
第五节 北京数字科普协会工作综述(2007-2015)
第六节 部分媒体对北京数字科普协会的采访报道
第七节 北京数字科普协会活动的记录
第六章 结语
数字科普人的奇思妙想
后记
看到这本《数字科普之路》,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那些曾经让我眼前一亮的科普视频和互动网站。科学,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应该像空气一样,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科普传播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过去,科普似乎总带着一股“官方”的腔调,一本正经地讲解,虽然内容扎实,但往往缺乏吸引力,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而“数字”二字,则预示着这本书将关注的焦点,必然是那些借力科技,让科普焕发新生的力量。我猜想,书中会深入剖析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是如何被运用到科学知识的普及中的。比如,利用AI生成个性化的科普内容,根据读者的兴趣和理解水平,推送最适合他们的信息;或者通过VR技术,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探索宇宙奥秘,体验人体构造,让学习不再是枯燥的记忆,而是一场激动人心的探险。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揭示,如何通过巧妙的互动设计,让读者在参与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科普新模式。这本书,也许就是开启这场数字科普革命的钥匙。
评分翻阅这本书的目录(虽然我现在还只是在想象),我预感它会是一部关于现代科学传播战略的深度探索。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声音鱼龙混杂,如何让科学的声音脱颖而出,如何确保科学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数字科普之路”这个标题,则暗示了这条道路上充满了技术驱动的创新和策略性的考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字科普生态系统的真知灼见。例如,在社交媒体时代,如何与用户进行有效的互动,如何利用算法推荐机制,将优质的科普内容推送给目标受众,以及如何应对网络谣言和伪科学的传播。书中是否会讨论,不同年龄层、不同知识背景的受众,需要采取哪些不同的科普策略?是否会分析,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评估科普活动的效果,并不断优化传播方式?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案例分析,能够借鉴一些成功的实践经验,帮助科普工作者更好地 navigating 这条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数字科普之路”。
评分当我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信息时,首先吸引我的就是“数字科普之路”这个词组。它很容易让我联想到,科学知识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科书和学术期刊,而是正在通过互联网、移动应用、甚至是游戏等多种数字化的形式,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触达大众。我猜想,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很可能是在探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去构建一个更有效、更吸引人的科学传播体系。也许会涉及如何利用短视频平台的碎片化传播优势,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化繁为简;又或者会介绍如何通过游戏化设计,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让科学不再是严肃刻板的代名词。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关注到,在信息泛滥的数字时代,如何辨别和传播权威、可靠的科学信息,对抗那些误导性的信息。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揭示,如何在这条“数字科普之路”上,既保持科学的严谨性,又能拥抱数字化的活力,让科学的火种,点燃更多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评分一本厚重的书摆在桌上,封面上的“数字科普之路”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信息时代科普传播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科学的魅力在于它能解释我们身边的万事万物,而科普,就是把这份魅力传递给更多人的桥梁。这本书的ISBN号是9787110092675,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开它,但光凭这个名字,就让我对它即将带我踏上的旅程充满了期待。想象一下,在数字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科学知识的传播方式必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我们可能依赖书本、电视和课堂,但现在,网络、社交媒体、短视频,甚至AR/VR技术,都成为了科普的 new frontier。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如何用这些新媒介,打破科学知识的壁垒,让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会不会分析不同平台在科普中的优势与劣势?会不会介绍那些利用技术创新,成功让科学“出圈”的案例?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够触及到“众包”科普、用户生成内容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平衡科学的严谨性和传播的趣味性,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度。毕竟,让更多人爱上科学,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石,而这条“数字科普之路”,想必充满挑战,也充满无限可能。
评分这本书名《数字科普之路》给我一种前瞻性的感觉,仿佛是在描绘科学知识传播如何拥抱数字化浪潮的未来图景。我总是觉得,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大众的理解和支持,而有效的科普正是这一切的基石。在过去,科普或许更多地依赖于传统的媒体和教育渠道,但如今,数字技术的发展,无疑为科普打开了全新的维度。我猜测,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如何利用互联网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广泛性,让科学知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传播。例如,它可能会介绍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构建科学社群,实现知识的共享和讨论;或者是如何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直观易懂。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克服数字鸿沟,确保不同群体都能公平地接触到科学信息的策略。此外,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确保科普内容的质量和准确性,避免被碎片化、低俗化的信息所淹没,也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指明方向,让我们在这条充满无限可能的“数字科普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